18世纪时,工业革命和早期城市化造成了城市中人口密集,以及与自然完全隔绝的单一环境,这引起了一些社会学家的关注。受新兴资产阶级浪漫主义思潮的浸透,同时受中国自然山水园的影响,英国自然风景园开始形成并很快盛行,规则几何园不再成为时尚,西方古典园林在骤变中发展,产生了在传统园林影响下,却又与之内容与形式不同的新型园林。
5.1.1 19世纪欧洲与美国新型园林诞生的背景概况
1)工业革命对城市建筑与环境的影响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年)至普法战争和巴黎公社(1871年),是欧洲封建制度瓦解和灭亡的时期,是西方体制发生巨大变革、资本主义取得胜利和发展的时期,城市与建筑的重大变化出现在18世纪的工业革命以后,特别是在19世纪中叶,钢铁产量、新技术的大增为建筑的新功能与新形式创造了条件。同时,西方在工业革命的巨大钢铁惯性力量的推动下,妄自尊大、“人定胜天”的雄心日益膨胀,知识就是力量,掌握知识,改造自然,战胜自然,提出做自然主人的口号,人类对环境的活动在此思想的指导下,对环境造成了前所未有的负面作用。
工业革命导致的技术发展冲击,以1782年詹姆士·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影响最大。技术使工业生产集中于城市,城市人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18世纪下半叶,一些手工业城市已发展成为大机器生产的工业城市,如英国,法国、比利时等,旧城扩展,新城也在陆续诞生。“人口也像资本一样地集中起来……于是村镇就变成小城市,而小城市又变成大城市”(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给城市与环境带来新问题。首先是城市,因生产集中而引起的人口恶性膨胀,交通堵塞、生态环境恶化;其次是住宅,不断建造房屋,但目的是为了牟利而不是居住,严重的房荒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一大威胁;第三是科学技术进步促成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带来负面效应,带来人类与生态环境新对抗的生态危机。因此,在建筑与环境规划设计产生了以下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复古思潮;另一种则是基于工业技术动力与生存生态环境的矛盾下,探求建筑与环境中的新功能、新技术、新形式与环境深刻矛盾解决的可能性,成为近代新型园林出生的母体。
2)复古思潮—古典复兴、浪漫主义、折中主义
复古思潮是指从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流行于欧美的古典复兴、浪漫主义与折中主义,缘由于启蒙运动的影响(表5.2)。“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借用它们的名字、战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世界历史的新场面”(马克思)。
表5.2 古典复兴、浪漫主义与折中主义在欧美流行的时间表
(1)古典复兴(Classical Revival) 18世纪古典复兴的流行,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由于文化思想上的原因;二是由于考古发掘进展的影响。
受启蒙运动的影响,古典复兴是最先出现在文化上的一种思潮,是指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在欧美盛行的仿古典形式,首先表现在建筑领域。启蒙运动起源于18世纪的法国,曾为推翻封建专制的革命作舆论准备。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中著名的代表主要有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和狄德罗等人。其核心是人性论,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内容,对民主、共和的向往唤起了人们对古希腊、古罗马的礼赞,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的初期借用古典英雄的服装,是复兴古典建筑思潮的社会基础。
在18世纪前的欧洲,巴罗克与洛可可建筑风格盛行一时,在建筑与环境上大量使用繁琐的装饰与贵重金属的镶嵌,在探求新建筑形式的过程中,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遗产成为思想源泉。热烈向往着“理性的国家”,研究与歌颂古罗马成为时尚。“为了要把自己的热情保持在伟大历史悲剧的高度上所必需的理想、艺术形式和幻想”(马克思)。古罗马帝国时期雄伟的广场和凯旋门、记功柱等纪念性建筑、园林、广场便成了效法的榜样。
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初,大批考古学家先后出发到希腊、罗马,发掘出来的希腊、罗马艺术珍品运到各大博物馆,德国人温克尔曼(johann Joachim Winckel-mann)于1764年出版的《古代艺术史》(History of Ancient Art),推崇希腊艺术简洁精练的高贵品质。人们看到了古希腊艺术的优美典雅,古罗马艺术的雄伟壮丽与英雄主义。抨击巴罗克与洛可可风格的繁琐、矫揉造作以及路易皇朝后期的所谓古典主义(Classicism)的不够正宗,极力推崇希腊、罗马艺术的合理性,以此作为新时代建筑环境设计的基础。
古典复兴建筑与环境活动在各国的发展,法国以罗马式样为主,而英国、德国则以希腊式样较多。古典复兴的建筑和与之关联的园林类型主要是为社会生活服务的公共建筑、纪念性建筑及园林环境,如国会、法院、银行、交易所、博物馆、剧院、广场等。
法国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据点,也是古典复兴运动的中心。早在大革命(1789年)前后,法国已经出现了像巴黎万神庙(Pantheon,1755—1792年,设计人: JG.Soufflot)的古典复兴建筑,罗马复兴的建筑思潮在法国盛极一时。在法国大革命前后还出现了像布雷(Etienne Louis Boull6e,1728—1799年)和勒杜(Claude Nicolas Ledoux,1736—1806 年)那样企图革新建筑的一代人。他们追求理性主义的表现,趋向简单的几何形体,或使古典建筑及环境具有简化、雄伟的新风格。布雷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1784年设计的牛顿纪念碑方案(Newton Cenotaph),因体量过大而没有实现。拿破仑帝国时代,形成“帝国式风格”(Empire Style),追求外部建筑与环境的雄伟壮丽,内部汲取东方或洛可可装饰风格,如著名的星形广场上的凯旋门(1808—1836年,设计人:JFChalgrin)、马德莱那教堂(Tihe Madeleine Paris,1806—1842年,设计人:Pierre Alexandre Vignon)等。
英国的罗马复兴并不活跃,表现得也不像法国那样彻底。希腊复兴的建筑园林在英国占有重要的地位,1816年国家展出了从希腊雅典发掘的大批遗物之后,在英国形成了希腊复兴的高潮。这类建筑的典型例子如不列颠博物馆建筑环境(The British Museum,London,1823—1847 年,设计人:Sir Robert Smirke)等。
德国的古典复兴亦以希腊复兴为主,著名的柏林勃兰登堡门与环境(Brandenburg Gate, 1789—1793年,设计人:C G.Langhans)即是从雅典卫城山门获得的灵感。著名建筑师申克尔(K.F.Sehinkel)设计的柏林宫廷剧院与园林(1818—1821年)及柏林老博物馆(Ahes Museum, 1824—1828年)和建筑环境也是希腊复兴建筑与园林的代表作。
美国在独立以前,建筑与园林环境采用欧洲式样,称为“殖民时期风格”(Colonial Style),其中主要是英国式。独立战争时期,美国在摆脱殖民地制度的同时,曾力图摆脱“殖民时期风格”,由于自身文化传统历史短暂,只能用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去表现“民主”“自由”、光荣和独立,所以古典复兴在美国盛极一时。1793—1867年所建的美国国会大厦(设计人:William Thornton and B1H1Latrobe,图5.1),仿照了巴黎万神庙的造型,建筑绿地园林表现着雄伟纪念性主题。希腊复兴在公共建筑、公共环境规划设计中风靡一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