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实现农村环境的长效管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1)实现农村环境的长效管理必须要提高全体村民的文明素质,这是实现农村环境长效管理的关键 农村环境保护的主体是人,如果每个人都能自觉地维护农村环境,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也就水到渠成。如果每个人都能认识到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实施农村环境保护的各项措施也就能落到实处。
村民素质的提高要靠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潜移默化的教育广大村民转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倡导文明生活新风尚,自觉参与农村新环境的维护;也要通过开展“清洁文明户”“绿色家庭”“绿色企业”等荣誉的评比、竞赛活动,让每个人都有一种保护环境的责任和意识。有的地方在评比中通过村民一起讨论标准、村民代表上门点评并提出整改意见,评比小组统一评比并进行公示,使整个评比过程成为村民接受教育的过程,效果很好。
(2)要有完备的环境基础设施,这是实现农村环境长效管理的载体 由于历史原因,农村环境的保护工作相对滞后,在农村很多地方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几乎是一片空白;由于没有垃圾收集设施,导致垃圾随意弃置;由于没有污水处理设施,导致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凡此种种现象,农村环境日益恶化。只有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建立有效的农村污染处理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实现农村环境的长效管理。
(3)要建立一支稳定的农村保洁队伍,这是实现农村环境长效管理的基础 农村可以以镇、村为单位,根据合理的工作量招聘农村专职保洁人员,建立农村环境保洁服务组织。保洁组织通过制定卫生保洁规章制度、明确保洁员岗位职责、划定保洁员责任区域、与保洁员签订卫生保洁合同,建立保洁队伍分类组建、统一管理、共同考核的管理机制。对保洁员要定期加强业务培训,合理确定保洁员的劳动报酬,解决保洁人员的后顾之忧,使这支农村保洁队伍不仅素质强、业务精,而且人心稳。
(4)有合理的农村环境管理专项经费来源,这是实现农村环境长效管理的保障 由于历史上财政管理体制的缺陷,每年财政预算安排只考虑城市环境管理经费,而农村环境保护管理经费一直没有被列入各级财政预算之中。所以农村不仅没有配套建设环境基础设施,也没有专职农村环境管理人员,农村环境管理一直相对比较滞后。虽然现在很多地方都在实施农村环境整治,但如果没有稳定经费来源,势必这种环境整治工作也是一种短期行为,不能实现农村环境长效管理。农村环境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必须多渠道筹集经费,才能保证农村环境管理工作达到预期目标,各级财政每年都必须安排一定经费用于农村环境管理,同时按照“谁排污,谁治理”“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加大对相关费用的征收力度;鼓励社会有识之士捐资用于农村环境管理。要建立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社会力量捐助、农民适度负担相结合的经费保障机制。
(5)建立科学合理考核督查机制,这是实现农村环境长效管理的保证 农村环境管理的各项工作在农村才刚刚起步,还没有规范的管理模式,各地必须结合本地实际进行创新,如有的地方实施垃圾处置、河道保洁、公路管护、畜禽污染治理、村民素质教育“五位一体”的工作机制,避免了环境的交叉污染,保证了农村环境长效管理得到实现。没有科学合理的考核督查机制,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各项措施也不能得到有效实施,只有把农村环境管理工作列入当地领导干部的目标责任制之一,列入“一把手”政绩考核体系中,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适合农村环境特点的考核督查机制,才能保证农村环境长效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有些县(市)不仅对镇村干部制定年度工作目标,而且逐月进行考核排名,并在新闻媒体上公示,将环境长效管理的压力层层传递,成效非常明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