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饮用水安全,千方百计采取措施保证饮用水安全,根治了不少影响保障饮用水安全的隐患。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差异大,农村饮用水安全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思想观念和生产方式存在较大差距 少数地区对饮用水安全问题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农村改水不到位、不彻底,农民喝不上自来水的状况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2)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不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监管力量薄弱 现行的环境管理法律法规和制度大部分都是针对工业和城市制定的,难以适应农村环境管理的需要。
(3)农村饮用水源水质监测力量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只是在城市和重点流域开展了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与评价,而在广大农村地区,由于水源地分布分散,规模小,水质水量不稳定,开展例行监测工作难度很大,且目前也不具备开展农村饮水安全监测的能力。
(4)农村水厂管理体制混乱,归属不清 农村水厂属地方人民政府行政管理,业务上有的由卫生部门管理,有的由城建部门管理,有的由水利部门管理,有的由农业部门管理,五花八门。水厂效益好争着管,水厂有困难相互扯皮。
(5)水厂性质不明确,缺少政策扶持 大量农村水厂、供水站采取“民办公助”,由国家出一点、集体出一点、个人出一点,“三个一点”筹资建设,其性质不明确,既不算公益性事业,又不是乡镇企业,在政策扶持上形成盲区,如纳税、电价、土地占用、水资源费、资质审查、从业人员职称评定、计量收费、发展资金等,由于没有有力的政策扶持,也影响了水厂的正常运行和发展。
(6)地方财政投入不足,供水量小,制约发展 地方财政补助改水资金,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广大农民的关怀,起到了动员、引导、促进的作用,调动了群众筹资改水的积极性。但是,地方财政资助农村改水的经费,多数没有列入财政预算,随意性大,很难做到有计划地进行农村改水。此外,在江苏省长江以北地区绝大部分是小型水厂,日供水几十吨至数百吨,由于供水量小,既不能满足发展农村经济的需要,也很难做到计量收费,以水养水。
(7)供水设施不能满足安全需要 江苏省多数农村集中式饮用水供水设施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建设的。工艺流程落后,净水设施简易,输水管道老化,供水量不足,急需更新、改造和扩建。农村村民居住点分散,集中供水率低。
(8)农业面源污染日趋严重 面源污染是指在农民生活与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以及人畜粪便和垃圾随意排放,使氮素和磷素等营养物质、农药及其他有机或无机污染物质,通过地表径流和农田渗漏,造成对江、河、湖泊等水体污染。这些污染已越来越严重,造成地表水、地下水都达不到饮用水源质量标准。
(9)自来水自身受污染 自来水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打开自来水龙头就有水来。但是由于农村居住分散,在自来水水龙头之前,有漫长的或大大小小的水管、管道、水箱、水塔等繁多的设备,即便自来水厂出来的原本是洁净水,但通过这漫长的管、塔、箱接触,导致污染机会增多,使得花掉资金、多道工艺处理出来的优质水,通过管网输送并进入每个家庭终端后却有可能是水质下降、浑浊的不合格饮用水。
我国农村不少自来水厂还是采用简单的沉淀、过滤和加氯消毒的传统工艺,不能有效过滤日益增多的各种有害物质。而且由于输水管道的老化、腐蚀、剥落,给自来水带来进一步的二次污染。
水在管网中虽然有余氯,但在管壁层,或在弯头、接头等坑凹处都是残存细菌的隐蔽所。当余氯较多时,细菌不活动,而当余氯较少时细菌就可以摄取水中营养物质繁殖生长,而且有的细菌已有抗氯性(如隐孢子虫等),少量的余氯对它不起作用。细菌繁殖后就形成生物膜,造成管壁局部表面电位差,致使管道腐蚀、水质变差。造成这种水质二次污染的主要环节和因素是配水管网的管内壁。
(10)工业污染影响水源水质 随着农村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综合开发和乡镇工业对资源的利用强度和规模日益扩大,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同时由于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不断增加,水源地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许多饮用水源受到污染,水质严重超标,导致80%以上的地表水、地下水被污染,严重威胁人民的身体健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