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李宁丽,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3年毕业于蚌埠医学院医疗系(本科),1994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免疫学(博士)。1997—1998年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博士后、2002—2003年美国La Jolla变态反应与免疫学研究所访问学者。长期从事自身免疫病发病机理与免疫干预研究。参与和承担过多项国家级和上海市科委研究项目并获得进展。迄今为止共指导研究生26名,已毕业硕士生14名、博士生6名;获得相关学术奖励3项、申请专利11项、授权1项。作为通讯作者发表SCI学术文章10余篇,核心期刊文章30余篇;目前承担4项国家和地方科研项目。
工作信条
分担,承受,努力,共享。
时光荏苒,2009级口腔班开展“班导师”工作已近两年。在这段时间,口腔班同学们和基础医学院PI李宁丽老师共同度过了一段美好大学时光。班导师是忙碌的,但在有限次数的接触中,她的人格魅力感染了我们。对班级开展的“班导师”活动,李老师也总是参与其中,全力支持。两年过去了,老师对班级建设起到的积极作用,令人难忘。
大二下学期,口腔班“班导师”工作正式起步,说实话,课业的繁重压力使班级同学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大打折扣,兴趣劲儿提不上来。李宁丽老师主动关心,提出要给班委开次会,商量班级“班导师”工作的开展办法。2011年3月的一个上午,口腔班班委们和李老师有了一次近距离接触,在“碰头会”上,“班导师”工作计划的雏形也制定了下来。
还记得李宁丽老师在与班委的交流中提到,“班级活动的组织由班委负责,每人分工一块。同学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我来和大家商量。作为口腔班的班导师,班级凝聚力是我很看重的”。
口腔班第一次“班导师”活动始于“光辉的历程,伟大的成就”红歌合唱赛,选择的歌曲是“军港之夜”。李宁丽老师知道班级组织参赛后,主动请缨,和班级同学一起排练。在李老师的鼓舞、感染下,班级同学积极参与,最终取得了合唱比赛的好成绩。此后,李宁丽老师还专门组织班会,和同学们强调班级凝聚力的重要性。她和所带博士、硕士研究生们把实验室日常管理的经验分享给同学们,告诉大家所处成长环境的重要性。在李宁丽老师的亲身参与和积极推动下,班级活动渐渐有了起色。班级先后组织了实践活动、趣味知识竞赛、端午诗会,在繁忙的学习闲暇时光,活跃了班级氛围,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
班级凝聚力是由每一位同学共同塑造的,它关乎学生的成长,甚为重要。李宁丽老师是耐心的、平和近人的,她分享人生思考,也努力为我们创设一个良好成长的环境。
初见李老师,是在2011年年底的班导师见面会上。学生代表向李宁丽老师和她的研究生们介绍了班级整体情况。老师也旋即为同学做了自我介绍,并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介绍自己的研究方向。那更像是一场免疫学小讲座,老师深入浅出地引领我们进入这座瑰丽的科学殿堂。在之后的学习生活中,李老师还安排数位博士研究生为我们介绍免疫学前沿话题,让在医学道路上刚刚起步的我们对这门学科产生好奇,怀揣无比热忱。
在李宁丽老师的提议下,班级同学分批参观了免疫学研究所,在实验室参观的过程中,学长学姐不时地向我们做出介绍。“理论联系实际”,这让大家真实感受了基础科研的研究环境,有所思,有所悟。一谈到自己的科研领域,李老师总是津津乐道、乐在其中,这种对科学研究积极不倦的态度令人敬佩,也在无意间为年轻学子播撒了追求真理的种子。
李宁丽老师常和同学聊起专业学习的话题,她说,专业课学习的同时,要不断加深自身专业的兴趣,“硕士研究生只是一个起点,你们还会有博士阶段的学习,甚至还会在博士后站点工作,兴趣是漫长学习的唯一动力”。2012年3月,2009级口腔班进入后期学习,我们的班导师仍与我们保持密切联系。李老师在鼓励我们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更重视我们的英语学习。口腔班在2012年上半年组织了“英语演讲比赛”,口腔医学院党政领导和李宁丽老师悉数莅临。而李宁丽老师更是特意介绍她的学生共同观看比赛,为参赛同学鼓劲、打气。
师者,亦友者矣。李宁丽老师像是我们学习路上的一位老友,她以自己的求学、治学经历,带领着我们,畅游知识的海洋。
“班导师”工作机制试行的过程中,我们时常在思考,“班导师”和班级辅导员有什么区别?一样是老师,有什么不同的作用?班级同学商量着,讨论着,很容易得到了答案。辅导员关注学生日常管理,班导师则关心我们的班级建设、成长环境。的确,李宁丽老师言传身教,都在向我们阐释自己的带班理念——打造一个坚实的班级内涵。
内涵不同于文化,从班级建设的角度来说,内涵高于文化。文化浮于外在,内涵则是真正的积淀,它是整个班级宝贵的精神财富。当同学们回首经历过的大学生活时,对班级的直观印象完全取决于班级内涵对他们成长的影响。积极正面的班级内涵,才能在学生成长、成才的道路上施以正性影响。
带班伊始,李宁丽老师便向宣传委员要求,“班级活动、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你是有责任记录下来的,好好留存,这将是班级所有同学的珍贵回忆”。在李老师的倡议下我们还发起了班级文化衫制作比赛,比赛涌现出太多的精彩佳作,得到同学们的积极响应。我们主动联系素质拓展基地,让同学们在素拓项目的行进间沉淀下思考和感悟。
文化也好,内涵也罢,人为去“做”都是“做”不出来的。这也是一场马拉松,七年学习生活的光景,需要有人来领航,有人去响应。于无声处,班级内涵正在慢慢打造。李宁丽老师正是这领航者,她的带班理念引领着我们,走上班级内涵建设的轨道。
恐怕就在李宁丽老师初进2009级口腔班教室的那一时刻,便注定这位大朋友将相伴我们,走过本科学习的成长历程。两年间,随着各项“班导师”活动渐进开展,班级凝聚力提升了、班级内涵建设取得了成果,“埋头苦学”的“医学僧”学会去思考人生,规划专业学习目标。对于这些转变,毫无疑问,“班导师”工作机制起到了推动作用。
当下的社会环境是浮躁的、功利的,人们很难去思索理想,做坚定的追梦者。社会环境为本科生的成长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尤其是给医学生——他们面对的是一门生命科学,肩上的责任很大,心头的压力很重;面对这份事业,他们更需要逆流而上,朝着自己的理想坚定地迎难向前。
感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班导师”工作机制为口腔班介绍了一位平和亲切的过来人。她以诚挚的心打动着我们,坚定了我们对所学专业的笃厚兴趣;她的话语牢牢镌刻在我们的心底,是成长道路上洗涤心灵的一泓清泉;她宝贵经验的劝教将成为点亮前方的那盏引路明灯,指引着我们,迈步向前。师恩切切,相伴成长,回忆这段情,从心底不自禁地流淌出我们的谢意。
(缪 喆)
学生感言
时光荏苒,班导师活动已经在我们2009级开展了一年多了。回忆从相识、相知到相亲、相爱的一路,我们的班导师,免疫研究所的李宁丽老师与我们班级共同创造的回忆是那么丰富精彩、生动甜蜜。李宁丽老师对我们班班风的悉心培养,让我们每一位同学在理想树立、责任心培养、热爱集体上有成长和进步。开展班导师活动的一年多里,班级同学积极参与班导师相关活动,与班导师李宁丽老师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与其实验室的硕博士师哥师姐培养了珍贵的友谊。一年多来,我们渐渐觉得班导师是我们永远的大家长,我们希望这份情谊能细水流长,班导师活动能继续给我们班级注入更多的活力。
——叶周熹
记得一年半前,那时我们班还在基础医学院学习、生活,也正是在那个时候,我们认识了班导师李宁丽老师和她的学生——副班导师小林老师等人。交流见面会、实验室参观、红歌赛、春游、班衫设计大赛、端午节联谊会、知识竞赛及素质拓展活动等让我们不但认识、熟悉了我们可爱的班导师们,更使班级同学之间变得更加亲密了。
记得在红歌赛的时候,要在那么短的时间、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中抽出空闲来排练参赛,文艺委员十分焦急。这时候,李宁丽老师主动提出要和我们一起唱,而且还来了一段SOLO。我们第一次发现李老师发达的音乐细胞,同学们有积极性了。最后我们得到了三等奖,这是对我们班级辛苦努力的认可,但比奖项更可贵的是班级每个人心中满满的自豪。
作为班级的普通同学,我深切地感受到:“班导师”活动让同学们在轻松中加深了一个认识——那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是班级里的一份子,41位同学齐心协力便能收获更多的快乐。漫漫学医路,我们仅携手相伴三年半,在剩下的三年半和以后的行医生涯里,我们永远都会记得2009级口腔班是一个温暖的集体、温暖的家。
——陈抒理
不知不觉,与李宁丽老师都结缘近两年了。看着电脑里面满满的活动策划、反馈和账目表,觉得生活过得真充实啊,我们一起做了那么多的活动,创造了那么多美好的回忆。虽然作为组织者的一员,跑了很多腿,尤其是作为生活委员的我要负责每次的报销和活动准备期的采买,但是看到大家在一起那么开心,再辛苦再累我觉得也值了。
虽然说大家要在一起呆7年,我们会有许多相处时间,一起走过很长的一段人生路。但是大部分都是在课堂上,或是小范围的交流,真正的互相了解认识还是要靠集体活动。很幸运我们有了“班导师”项目,能够让我们尽情地组织活动,锻炼我们的能力,丰富课余生活,同时,也增进着班级凝聚力。
也许不会有多少人知道我们付出了多少汗水,但是看到大家那么开心的参加活动,享受合作和比赛的乐趣,我觉得一切都充满了意义。
——高绮曼
想来,班导师活动已经开始了一年有余,忽然就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速。在这过去的一年半里,我们共同进行了诸多丰富多彩的项目,像是素质拓展啦,红歌会啦,而在这之中,有幸负责并开展了“桌游比赛”和“知识竞赛”这两项活动的我,得到的实在是一段难得的回忆。
当我们成为了一名医学生,我们便走上了与其他同学错位的人生道路,我们如高中一样有一个固定的班级,一个固定的教室,我们将会携手走过漫长而遥远的道路;也正是我们,此时此刻,通过一次次“班导师”活动培养出了班级凝聚力。萌生出这份情谊的我们,会陪伴着彼此一起看人生细水长流。
——曹骏瑶
作为班级的宣传委员,班级的一份子,每一次活动,我都尽量用手中的照相机和纸笔记录李老师和全班同学的欢声笑语和心得收获。
我们班的“班导师”活动可谓是缤纷多彩,从参观实验室到素质拓展,我们认识到学习与娱乐都是不可或缺的,一味学习而不注重团队配合,到头来还是一事无成;从“班衫设计大赛”到知识竞赛,我们发现自己的创造力和知识面都存在不足。
也许宣传委员在许多活动中都不是起主导作用的那一个,但是只有认真负责的记录和生动形象的报道才能唤起同学们的热情;也只有把自己对活动的热爱投入到自己每一份作品中,才能让同学们也积极参与活动,热爱自己的班级。
——孙文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