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直线运动式后坐保险机构

直线运动式后坐保险机构

时间:2024-09-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惯性零件在膛内后坐力的作用下,从装配位置下降到一定距离时就解除保险的装置,称为单行程保险机构。因此,双自由度保险机构主要应用于值较小的低膛压弹药引信,以解决平时安全和发射时可靠解除保险的矛盾。双自由度保险机构的结构简图如图9-3所示,主要由卡子、上后坐筒、连接杆、上后坐簧、下后坐筒、下后坐簧、堵螺等组成。因此,上下两弹簧能同时压缩到位,双自由度后坐保险机构就能解除保险。

惯性零件在膛内后坐力的作用下,从装配位置下降到一定距离时就解除保险的装置,称为单行程保险机构。单行程保险机构在膛内即已解除保险,一般只作辅助保险机构,主要起平时保险作用。这种机构可以简单到仅由后坐销和后坐簧组成,复杂一些的结构则通常由惯性筒、惯性筒簧、钢球等零件组成,如图9-1所示。对非旋转弹引信采用的单行程保险机构,其钢球孔应向下倾斜,以保证钢球可靠下落;为了有利于钢球可靠解脱,应利用被保险件的力将钢球推出,通常被保险件的钢球卡入槽应设计成斜面或圆弧面。

图9-1 单行程保险机构的典型结构
(a)后坐销结构;(b)惯性筒-回转体结构;(c)惯性筒-滑块结构

惯性零件在后坐力的作用下,经过下沉和上升往返运动后才解除保险的装置,称为双行程保险机构。双行程保险机构的动作所经历的时间较长,一般在膛外解除保险,因而能保证膛内安全。这种机构广泛应用于高加速度过载的弹药引信,典型结构如图9-2所示。

图9-2 双行程保险机构的典型结构
(a)榴弹引信;(b)火箭弹压电引信

图9-2(a)中,钢球压着制动栓,制动栓端部压入隔板孔内,阻止回转体的转动;发射时,后退筒在后坐力作用下克服后退筒簧抗力下降,钢球在离心力作用下外撤,由于后退筒顶部带有一台肩,钢球外撤后就不可能回复到原来的位置,此时制动栓所受后坐力大于制动栓簧抗力,仍然插入隔板孔内;出炮口后,后坐力明显下降,制动栓在弹簧推动下抬起,端部从隔板孔中拔出,释放回转体。图9-2(b)中,下钢球平时卡在惯性杆细颈部和滑块座之间,阻止惯性杆向上移动,惯性杆又阻挡上钢球,限制滑块的移动;发射时,在后坐力作用下,惯性杆克服弹簧抗力下沉,运动到位后释放小钢球,但大钢球仍由惯性杆大头端挡住,滑块不能移动;出发射筒后,后坐力下降,惯性杆在惯性杆簧推动下上升,上升到位后,大钢球进入惯性杆的细颈部,解除对滑块的保险。

自由度保险机构也是直线运动式单行程保险机构,与一般单行程保险机构的区别是,它包含两个弹簧和两个惯性零件,能够对惯性冲击的作用时间产生响应:平时坠落冲击时间短,机构不会运动到位;发射时的后坐冲击作用时间比较长,机构能够运动到位,从而解除保险。因此,双自由度保险机构主要应用于值较小的低膛压弹药引信,以解决平时安全和发射时可靠解除保险的矛盾。

双自由度保险机构的结构简图如图9-3所示,主要由卡子、上后坐筒、连接杆、上后坐簧、下后坐筒、下后坐簧、堵螺等组成。

图9-3 双自由度保险机构简图

卡子和上后坐筒构成一个合件,装配状态下由卡子将被保险件锁定在安全位置。坠落时,上后坐筒、下后坐筒在冲击惯性力的作用下同时向下运动,下后坐筒压缩下后坐簧,而此时上后坐筒部件不压缩上后坐簧。坠落时直线惯性力的作用时间短,下后坐筒还没有下降到位直线惯性力就已消失,但下后坐筒要继续下降,直到将弹簧压缩到压死高度就向上反弹,此时上后坐筒部件开始压缩上后坐簧。上后坐筒部件压缩上后坐簧到位时,下后坐筒已向上反弹一段。因此,上下两弹簧不能同时压缩到位,双自由度保险机构不会解除保险。

发射时,直线惯性力的作用时间长,下后坐筒下降到位后直线惯性力还没有消失,不会向上反弹。此时上后坐筒开始压缩上后坐簧,直到将上后坐簧压缩到位时下后坐筒还没向上反弹。因此,上下两弹簧能同时压缩到位,双自由度后坐保险机构就能解除保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