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丸在侵彻目标时,其过载一般可达到(30000~60000)g,考虑到结构响应,过载甚至达到100000g以上。如此大的过载,对引信的零部件、电子元器件和引线的设计、安装与连接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在常规弹药引信上,主要是采用电路整体灌封技术来实现抗高过载,其应用已经比较成熟。但对于硬目标侵彻引信,除了采用灌封技术外,还必须要依靠合理的结构设计和适当的缓冲措施来实现抗高过载,如法兰盘结构、密闭容器隔离、闭锁装置等。
解决抗高过载问题,还应注意敏感器件、电子元器件和耐过载火工品等自身的抗过载性能。其中,高g值加速度传感器的研制是硬目标侵彻引信的核心,美国ENDEVCO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研制出了量程可达200000g的高过载压阻式加速度传感器,加拿大Alberta公司研制了能承受100000g的悬臂梁加速度传感器,目前的发展趋势是研制基于MEMS工艺的微加速度传感器,已经达到工程实用化的程度。
硬目标侵彻引信利用弹丸侵彻过程中的过载变化情况,实现对目标构造的探测与识别,因此,获取弹丸侵彻过程中真实、准确的过载数据成为关键。如果把弹丸视为刚体,则侵彻单层均匀介质时的理想过载曲线如图14-10所示。在弹体头锥部侵入目标过程中,随着截面积逐渐加大,阻力不断增大,侵彻过载也随之增加;弹体头部完全进入目标乃至在整个在介质内部运行阶段,阻力变化不大,侵彻过载也相对稳定;穿出目标瞬间,由于目标的黏滞阻力及弹性能量释放,会引起侵彻过载有一个突变,但此阶段时间较短,在算法分析中可以忽略。
图14-10 侵彻过载的理想变化曲线
实际上,弹丸在侵彻过程中不能看作刚体,目标介质也不均匀,受弹体姿态、结构响应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传感器实测的侵彻过载中叠加了大量的高频振荡信号,会对硬目标侵彻引信的工作产生严重干扰。图14-11所示为国外资料报道的弹丸侵彻5层介质的实测加速度信号,显然,直接用这种信号进行计层/计空穴识别是无法实现的。
图14-11 实测侵彻过载信号
由于弹丸对目标侵彻的时间历程极短,因此,对于加速度传感器输出的信号,必须进行实时快速的数据处理,以滤除干扰成分,才能真实地反映出侵彻过载的变化情况,从而为硬目标侵彻引信的炸点控制提供准确信号。数字处理系统由于存在数据采集和运算的延迟问题,往往达不到实时性的要求;而将自相关和低通滤波理论相结合,可以方便地用硬件电路实现,是一种有效的侵彻信号处理方法,原理如图14-12所示。
图14-12 侵彻信号处理的原理框图
弹丸侵彻两层混凝土靶板的实测加速度信号及处理结果如图14-13所示,可见,该处理方法能够满足硬目标侵彻引信的使用要求。
图14-13 侵彻过载信号的处理结果
硬目标侵彻引信的设计涵盖了传感器、冲击动力学、电子技术、信号处理、材料科学等多个技术领域,并且侵彻环境复杂、测试数据不易获取,因此,在硬目标侵彻引信的研究中,试验技术是一项重要并且难度大的技术。
硬目标侵彻引信所对付的目标特性迥异,射击条件也各不相同,使得侵彻的外部环境千差万别。由于成本的问题,在研制过程中,通常不可能全部采用实际发射来检验或考核引信的性能。缩比的方法可以模拟弹体受冲击过载的情况,考核引信零部件的强度。但由于弹长问题,采用缩比的方法很难真实反映实际情况,尤其是弹体振动的影响很难真实模拟。
在侵彻弹药的研究中,可以利用数值模拟建立弹药侵彻目标(混凝土、钢甲等)的模型,计算结果可以反映弹体结构响应,以及认识弹药侵彻过程中的基本物理量现象和侵彻机制。通过建立不同的仿真模型,可以对弹丸以不同速度、不同入射角等条件侵彻目标过程中弹丸的动力学特性进行仿真分析,包括侵彻深度、侵彻时间、侵彻过程中弹丸的加速度大小和变化规律、侵彻行程的变化规律、跳弹情况等,同时利用适量的试验数据加以验证。
在硬目标侵彻引信的研制过程中,可以将半实物仿真系统作为试验手段。利用数值模拟或有限实测得到的侵彻过载数据,通过计算机处理后驱动高速数据信号模拟器,产生与加速度传感器特性一致的侵彻模拟信号,将来作为引信的输入信号,可实现对引信设计和逻辑功能的检验。在半实物仿真的基础上,通过必要的靶场射击试验,对引信在实际环境下的作用性能和可靠性等开展进一步的验证。靶场试验中还可以采用存储测试、遥测等手段获取试验数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