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古代香事与沉香面世

古代香事与沉香面世

时间:2023-09-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古印度使用沉香由来已久,其古药书中曾记载焚沉香熏烟可身染香味,并可用来治愈外伤及伤口镇痛。《苏悉地羯罗经》中将沉香列为五种供养之一,致使沉香及其他域外诸香陆续进入中原,使中国香道发展出现了第一个高潮。香料进出口占对外贸易的首位,甚至出现专事海外香料运输贸易的“香舶”。1974年,福建泉州曾出土宋代“香舶”沉船,载有沉香等各类香料。

中国香事源远流长,商代甲骨文中已有先民手持燃木焚烧艾草以施行“柴祭”,以及配制祭祀用香、酒等记载。到了西周至战国时期,人们不仅沿袭了商代的祭祀用香,而且在贵族生活中,香品还被用于辟邪、除秽、驱虫、医疗等。佩戴香囊、香汤沐浴等习俗也逐渐成为日常礼仪。

中国古代史料中多有用香记载,屈原的《离骚》中提及的“宿莽”“揭车”等,均系香草名。《诗经》中“采艾”“采萧”从一个侧面描绘了古时的香草采集过程。佩戴芳草是古代的一种习俗,荀子的《劝学》载:“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意思是香草老槐的根是白芷,它如果浸泡在臭水里,君子就不喜欢它,平常人也不佩戴它。春秋时,人们也会将香草制成配饰,屈原的《离骚》中有“既替余以蕙纕兮”,“蕙纕”即香蕙做的佩带。

公元前130年左右的汉武帝时期,大月氏移居大夏,此时大夏盛行佛教。大约在公元1世纪时,大月氏的贵霜帝国发展成中亚的一个强大帝国,同时也是中亚地区的佛教中心。丝绸之路开通后,许多商人往返于中亚、西域一带并从事商贸活动,佛教也逐渐在中原传播。

沉香正是随同佛教进入中原的。汉末以来,佛教传入中原并引进许多香料植物,因而衍生出各种用香方法与合香观念,并与中国医药理论相互结合,产生众多博大精深的制香配方,甚至依照季节、时令、场合、用途而调配各类香品。现今日本仍沿用明治维新时学来的妙方,按季节使用春玉桂、夏丁香、秋檀香、冬沉香等各种名香。

白奇楠

古印度使用沉香由来已久,其古药书中曾记载焚沉香熏烟可身染香味,并可用来治愈外伤及伤口镇痛。沉香在佛教中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这直接影响到汉传佛教,盛行以香供佛。《苏悉地羯罗经》中将沉香列为五种供养之一,致使沉香及其他域外诸香陆续进入中原,使中国香道发展出现了第一个高潮。与道家、儒家和医家的养生养性观念紧密结合的熏香习俗逐渐盛行于王室贵族之中,专用于熏香的器具——香炉熏笼等开始普及,并产生了著名的“博山炉”。

⊙博山炉,又称博山香炉、博山香薰、博山熏炉,盛行于两汉与魏晋时期。汉时的博山炉被称为炉中鼻祖,后来,其高耸的炉盖演变成了香炉的一个固定外形。后世历代都有仿制,并各有变化。
博山炉的材质多为青铜和陶瓷。炉体如青铜器中的豆形,上有盖,盖高而尖,镂空,呈山形,山形重叠,其间雕有飞禽走兽,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故而得名。博山炉下面有底座,有的遍体饰云气花纹,有的鎏金。当炉腹内燃烧香料时,烟气从镂空的山形中散发出来,犹如仙气缭绕,给人以置身仙境的感觉。其造型意味着东海博山住有仙人,终年云雾缭绕,是为人类的期盼——长生不老。

博山炉

两晋时,已有明确史料记载域外香料的输入。据《香乘》载:“晋武时外国亦贡异香。”在香料品种日趋增多的基础上,普遍使用合香,并出现了范晔的《和香方》等香方专著,当时的名医葛洪、陶弘景等也曾以香料入药治病。而上层社会流行熏香。南朝宋江淹(444~505年)的《休上人怨别》诗有“膏炉绝沉燎,绮席生浮埃”之句。士族子弟熏衣傅粉,望若神仙。相传梁武帝时,曾以沉香祭天,“梁武帝制:南郊、明堂用沉香,取本天之质,阳所宜也。北郊用上和香,以地于人亲,宜加杂馥,即合诸香为之。梁武祭天,始用沉香,古未有也”。南朝梁陶弘景撰《本草经集注》载:紫甘草“犹如香中有沉香也”。梁简文帝(503~551年)时,有载沉香以“婆罗丁”计重,“扶南传有沉香一婆罗丁,云婆罗丁五百六十斤也”。

香文化在隋唐时期虽然还没有完全普及到民间,但这一时期确是香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一个阶段,香文化的各个方面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从而形成了成熟、完备的香文化体系。

隋唐之前,虽然中国的上层社会对香已推崇备至,但由于大多数香料,特别是高级香料并不产于内地,且多为边疆、邻国的贡品,所以可用的香料总量很少,即使对上层社会来说也实为稀有之物,甚至级别稍低的官吏都难以享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香文化的发展。隋唐以后,局面就完全不同了。

隋唐时期,国力强盛,香不仅用于佩戴、含服、熏烧,更出现以香涂抹墙面、构建楼阁等奢侈之举。

随着唐王朝成为一个空前富强的大帝国,其对外贸易及国内贸易也都空前繁荣起来。伴随其造船和航海技术的提高,唐中期以后,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兴盛起来,从而有大量的香料经两广、福建进入北方。香料贸易的繁荣,使唐朝还出现了许多专门经营香材香料的商家。

鹦哥绿

在这个时期,对香的用途也有了完备细致的分类:会客用的香、卧室用的香、办公场所用的香、修炼用的香等,各不相同;佛家有佛家的香,道家有道家的香,不同的修炼法门又有不同的香。

唐代的许多皇帝,如高宗、玄宗、武后等都对香料十分钟爱,而且依仗国本之雄厚,在用香的品级和数量上都远远超过前代的帝王。香檀木虽贵以斤两相论,但唐皇宫内仍取之为香床、香几等大件物品;皇帝经行之处,甚至用龙脑、郁金铺地,还常用沉香、檀香、龙脑、麝香等配入涂料,涂刷皇宫内的楼阁殿柱。

沉香在隋朝已进入当时的皇宫,而宋朝是中国香事的又一鼎盛时期。宋代海上贸易繁荣,政府在泉州设有专管机构——市舶司(类似于现在的海关),对香料贸易实行专卖制度。宋朝政府甚至还规定乳香等香料由政府专卖,民间不得私自交易。香料进出口占对外贸易的首位,甚至出现专事海外香料运输贸易的“香舶”。市舶司对香料贸易征收的税收甚至成为国家的一大笔财政收入,足见当时香料的用量之大与香料贸易的繁盛。1974年,福建泉州曾出土宋代“香舶”沉船,载有沉香等各类香料。

及至宋代,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都进入了一个高峰时期,香文化也从皇家内院、文人士大夫阶层扩展到普通百姓,普及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出现了《洪氏香谱》等一批关于香的专著,由此中国步入了香文化的鼎盛时期。

宋代之后,佛家、道家、儒家都提倡用香,香成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在居室厅堂里有熏香,在各式宴会庆典场合上要焚香助兴,而且还有专人负责焚香的事务。不仅有熏烧的香,还有各式各样精美的香囊香袋可以挂佩,在制作点心、茶汤、墨锭等物品时也会调入香料。集市上有专门卖香的店铺,人们不仅可以买香,还可以请人上门制香。富贵之家的妇人出行时,常有丫鬟持香熏球陪伴左右;文人雅士则多设香斋,不仅用香品香,还亲手制香,并且呼朋唤友,一同鉴赏品评。

《鹊眉》——鹧鸪斑

这一时期,合香的配方种类亦不断增加,制作工艺更加精良,而且在香品造型上也更加丰富多彩,宋代之前就已经出现香饼、香丸等繁多的样式,宋时又出现了香印(也称“香篆”),即用模具把香粉压成特殊的图案或文字,在很多地方香印还被用作计时工具。

·资料匣·香品的样式·

香品的样式主要有粉末香、熏香、线香、饼香等。

⊙粉末香:以原始的天然香料或是与其他物质复合为原料,研磨成单一粉末香或复合粉末香。在夏商周时期已盛行,如香粉、胭脂。

⊙熏香:对植物性原态香木和香料进行清洗、干燥、分割等简单的加工制作而成。它能保留香料的部分原始外观,如檀香木片、沉香木块等。无论是中国香道还是日本香道,沉香均为上等的熏香首选香料。

⊙线香:属一种直线形的熏香,可分为竖直燃烧的“立香”、横倒燃烧的“卧香”,是各种天然香料粉末经过加工制成的复合性香料,主要用于直燃。

⊙饼香:饼状的香。

⊙丸香:豆粒大小的丸状的香。

⊙香印:又称“香篆”,即用模具把香粉压成特殊的图案或文字。古时香篆多被用作计时的工具。

到明朝时,线香开始被广泛使用,并且形成了成熟的制作技术。关于香的典籍种类更多,尤其是周嘉胄所撰写的《香乘》,内容十分丰富。

线香

香印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不仅论述了香的使用,而且记载了许多制香方法,如书中所记:使用白芷、甘松、独活、丁香、藿香、角茴香、大黄、柏木等为香末,加入榆皮面作糊和剂,可以“成条如线”。这一制香方法的记载还是现存最早的关于线香的文字记载。

在香具方面,宋代最值得关注的自然是瓷器。宋代烧瓷技术高超,瓷窑遍及各地,瓷香具(主要是香炉)的产量甚大。在造型上或是模仿已有的铜器,或是另有创新。由于瓷炉比铜炉价格低,所以很适宜民间使用。宋代最为人熟知的柴、汝、官、哥、定、钧六大窑都烧制过大量的香炉。瓷炉虽然不能像铜炉那样精雕细琢,但宋代瓷炉却自成朴实简洁的风格,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到元、明、清时期,开始流行香炉、香盒、香瓶、烛台等搭配在一起的组合香具。明宣德年间,皇帝曾亲自督办且差遣技艺高超的工匠,利用暹罗国(今泰国)进贡的几万斤黄铜,另加入国库中的金银等贵重材料一并精工冶炼,制造了一批盖世绝伦的铜制香炉,这就是成为后世传奇的“宣德炉”。“宣德炉”所具有的种种奇特美质,即使以现代的冶炼技术也难以复现。

宣德炉

⊙明朝宣德年间,泰国向朝廷进贡了数万斤黄铜(即“风磨铜”)。此前的几千年,中国铸造鼎器所用的多数是青铜,很少用黄铜。所以,明宣宗对这些闪着黄金般光泽的“风磨铜”如获至宝,决定用之制造内府日常使用的炉具。

⊙宣德三年(1428年),宣宗让宫廷御匠吕震和工部侍郎吴邦佐等人督办制作了一批精美绝伦的黄铜香炉——宣德炉,也称宣炉。自此开创了大量使用铜炉的先河。⊙宣炉,不仅首次使用了优质的黄铜,而且冶炼极为精纯。普通黄铜经过四炼即可呈现出珠光宝气,而宣炉所用的铜,最精者有十二炼,劣者也有六炼。此外,还熔铸了数百两赤金、数千两白银,以及不计其数的名贵宝石。

⊙除了用料的精良,宣炉的铸造方法也有很大的创新——不同于以往的翻砂法,宣炉采用的是更为细致的失蜡法。砂模颗粒粗糙,而蜡模则平滑、细腻,使宣炉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滑柔顺的质感。由于用料和制作工艺等多方面的因素,宣炉的颜色具有极为特殊的古朴大雅的韵味,这也是其能成为炉中极品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宣炉实行了内部结构的改造,在使用时不见烟雾只闻香,这也成为它的一大特点。

作为中国古代香文化中的重要部分,中国古代的沉香文化是以海南沉香为本位香。据史料记载,今海南岛产香至少可追溯至南朝梁武帝天监七年(508年)之前,任昉的《述异记》云:“香洲在朱崖郡,洲中出异香,往往不知名,千年松香闻十里,亦谓之十里香也。”南朝陈沈怀远撰《南越志》言:“木之心节置水则沉,故名沉水,亦曰水沉。半沉者为栈香,不沉者为黄熟香。”“交州人称为蜜香,谓其气如蜜脾也,梵书名阿迦嚧香。”对宋、元、明、清时的文人来说,沉香已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一时期文艺作品中对沉香的描写可谓俯拾皆是,从中可以看出,沉香不仅渗入了文人的生活,而且已有相当高的品味。即使在日常生活中,沉香也不单单是芳香之物,而早已成为怡情的、启迪人生的妙物。苏轼的《和鲁直二首》道:“四句烧香偈子,随风遍满东南。不是文思所及,且令鼻观先参。万卷明窗小字,眼花只见斓斑。一炷烟消火冷,半生身老心闲。”古时官宦人家或文人雅士多讲究焚沉香膏以增加文思灵感或生活情趣,周邦彦的《苏幕遮》道:“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秦观的《如梦令》:“睡起熨沉香,玉腕不胜金斗。消瘦,消瘦。还是褪花时候。”吴文英的《莺啼序》:“残寒正欺病酒,掩沉香绣户。燕来晚、飞入西城,似说春事迟暮。”据说李清照闺房之内,朝夕多是香烟缭绕,她在《满庭芳》词中云:“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她在《鹧鸪天》词中云:“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她还在《孤雁儿》词中云:“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文人多喜好沉香,只因沉香既能悠然于书房,又可缥缈于庙宇神坛;既能在静室闭关默然,又能于席间怡情助兴;既能空里安神开窍,又可实处化病疗疾;既是一种精英文化,又是一种大众文化。

文化高度繁荣的宋朝之后,元、明、清三朝延续了中国人对沉香的爱好。

元朝建立了跨欧亚的庞大帝国,中国与海外贸易大大增加。南洋诸国的沉香与珍珠、象牙、犀角、玳瑁等珍奇大量进入中国,而中国也向附近的国家如高丽等传播沉香,元末起义将领张士诚等就曾向高丽国赠送沉香等贵重礼品。受中国风气的影响,焚香在高丽国也成为一种享受和显示身份的标志。

明朝时,南洋诸国的土特产包括沉香继续进入中国,南京的静海寺即以郑和下西洋购回的沉香木为柱而建造。还有南京碧峰寺的沉香罗汉像,也是非幻禅师下西洋所获得,此罗汉像“像最奇古,香更异常”,堪称一宝。

·资料匣·古人的闻香仪式·

⊙烧炭:将香炭(香道专用)放于点香网上,点燃香炭,让炭慢慢烧透变至全部红色,如此品香时,才能完全无炭味。

⊙捣松香灰:香炉内香灰用香铲(香匙)捣松,再将香灰轻轻压平。继续使用香匙于炉灰正中心慢慢打开一个炭孔。

⊙入炭:将火红的香炭用香箸夹入炭孔,再用香灰慢慢盖上,轻轻抹平,成为一个火山形。将檀香棒于香炭正中心插入,形成一个气孔。待产生檀香香味,表示炭在香灰中保持燃烧,如此算完成入炭。一般品香之香材若为生结奇楠,则炭埋深一点;若为死结奇楠,则炭埋浅一点。

⊙切香:将所要品香之沉香放于切香台上,依其外形选用合适的刀具切片,将其切成约0.5厘米边长的正方体。据说,香料的切割也至关重要,香料顺向、逆向、横向切割所获得的不同纹理,会造成香气的差异。

⊙置香:将云母片(银叶)用香箸放在气孔上,再用香匙将香料放在云母片上。若有出烟,则待无烟时再品香,或是将香灰加厚一点再品香。

⊙清炉:用羽尘将香炉周围沾有香灰的地方轻轻掸干净,表示对客人的尊敬。

⊙品香:以左手持炉底,香炉一脚朝外,右手半掩炉面,双臂展平,低头将鼻靠近香炉,缓缓吸气品香。换气时将头转向左边呼气,切勿对炉吐气。

《达摩渡江》——黑奇楠

明清时中国疆域广大,周边盛产沉香的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国几乎每次都会进贡一定数量的沉香,如“越南国年例贡物沉香六百两”“暹罗国王遣使祝寿进贡沉香二十斤”“安南国恭进乾隆四十五年四十八年两贡沉香六十斤”;甚至一些不产沉香的国家也会购买一些沉香作为礼品呈送给清廷,如康熙九年(1670年),意大利遣使的进贡品就包括沉香。这些国家购买沉香的目的也是为迎合宫廷对香料的喜好。

境外如此,境内更是这般,两广及海南地区每年都要向宫廷进贡沉香。清代,如康熙时,广东布政司每年需进献沉香一百斤;到乾隆时,广东布政司每年进献的沉香达到三百斤。

国人对沉香的喜好一直延续到清末。清末之后,国家危难,救亡图存的争斗将沉香推得越来越远。经过“文革”的扫荡,沉香更如历史上的一缕青烟,缥缥缈缈,似有似无。几十年的断层,使人们渐渐遗忘了沉香,沉香文化几乎断绝。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沉香文化的复兴已是势在必行。但是,现在大大小小的沉香博览会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一些不良商家利用人们对沉香的产地、树种、性能、功效等科学知识缺乏了解,故意混淆沉香的树种、产地,将境外的洋沉香与中国本土沉香混为一谈,从中牟取暴利,甚至歪曲历史,以讹传讹,不仅使市场更加混乱,还误导并妨碍了后人学习、传承真实的沉香历史文化。沉香的根在中国,精神文化脉络在中国,流芳千古的沉香文化在中国。我们需要一个正确的引导方式,让沉香文化得到完整的传承和进一步的发展。

《仙人洞》——虫漏

·资料匣·香具·

典雅精美的香具,既方便用香,又能增添情趣,还能装点居室,堪称生活中的一种妙物。

香具的种类有很多,除了香炉以外,还有五花八门的工具。现代常用的香具有:香桌、香几、点香巾、香炉、香篆、香匙、香箸(筷子)、香帚、香瓶、香盒、点火器、香囊、香厨、银叶、银叶夹、香巾等。

⊙香瓶:又称香壶,用于插香箸、香铲、香匙。

⊙香罐:储存香品的罐子。

⊙香盒:又称香盛,是用来储存香面或香屑的盒子。

⊙香筒:置放香夹、香铲、香匙、羽尘的筒子。

⊙香盘:放香炭或烧香炭时专用的盘子。

⊙香箸:用于夹取香炭或香料,类似筷子。

⊙香匙:用于捣取香灰,以及整理、清扫香灰。

⊙香囊:又名香袋、花囊,也叫香包,是用布做成的小绣囊。内装有用中草药研制的细香末。

⊙羽尘:用于清理沾有香灰的炉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