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线辣椒对光照的要求

线辣椒对光照的要求

时间:2024-09-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说明在这几类蔬菜中,辣椒对光照强度的要求相对较低。长期以来,线辣椒小叶病持续困扰这一产业的发展。但是,到目前为止小叶病的机理和防控措施还远远不能满足生产的需求,小叶病仍然是国内许多线辣椒产区的主要病害。因此,T2处理下线辣椒生长状况最好,T1次之,对照最差。在试验观察阶段,线辣椒小叶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不断的加重,影响线辣椒果实正常生长发育,其中,T2处理

1 辣椒生长发育对光照条件的一般要求

光照对辣椒的影响分光照时间和光照强度

研究发现,光照不足时,花芽分化质量、花粉发育、花粉管伸长和受精都会受到影响,落花落果多,果实发育受阻。但是,过强的光照也会对辣椒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夏日当光照强度达到16万勒克斯,辣椒植株生长受到抑制,新生花芽发育不好,落蕾、落花、落果严重,可能出现日烧腐烂。芮仁廉(1988)研究表明,辣椒的光饱和点为3万勒克斯,而茄果类蔬菜番茄光饱和点为7万勒克斯,茄子光饱和点为4.5万勒克斯。说明在这几类蔬菜中,辣椒对光照强度的要求相对较低。也有研究表明,辣椒光合作用的光饱和点为3万勒克斯,光补偿点为1500勒克斯。若光照强度低于光补偿点,则会引起落花落果和果实畸形。根据作者的观察,造成上述差异的部分可能原因是试验所选材料不同。

关于辣椒对光周期反映的研究,Balazs(1936)利用辣椒品种Cecei做试验,在24 h光照条件下发育良好。Rusenova-Kondareva(1963)研究指出,在春季到夏季的试验中以及25~30℃的温度条件下,辣椒品种Sivriya和Pazardzhishka kapiya在10 h光照下发育早,产量高。说明不同类型或品种的辣椒对光周期的反应不同,同时也说明辣椒对于光周期的反应并不十分敏感,这可能是辣椒在全世界不同纬度被广泛种植的原因之一。

2 线辣椒遮阴栽培研究

长期以来,线辣椒小叶病持续困扰这一产业的发展。关于小叶病问题,国内同行专家针对可能引起小叶病的成因开展了许多研究,涉及的研究方面有病毒病、植原体、矿质元素、连作障碍等。但是,到目前为止小叶病的机理和防控措施还远远不能满足生产的需求,小叶病仍然是国内许多线辣椒产区的主要病害。

作者在长期的生产和研究实践中发现,在设施(温室、日光温室塑料棚、网棚等)栽培条件下线辣椒基本不出现小叶病,同时,线辣椒与高干作物间作、套种条件下也会明显的减轻小叶病的发病率(具体研究结果会在本书的小叶病防控章节中详述)。为了探索通过调节光照强度缓解小叶病的可能性,作者于2014年有针对性地设计试验研究。本试验于2014年3~8月在陕西省杨凌已经连作线辣椒6年的试验地进行。以陕西省关中线辣椒产区常用品种多娇和辛香8号为试验材料,2个品种均为杂种一代。多娇由湖南湘研种业有限公司选育,辛香8号由江西农望高科技有限公司选育。2014年3月16日进行冷床育苗,5月22日定植,田间日常管理参考大田生产。试验设2个处理:处理I为顶部防虫网遮阴,四周开放;处理II为网棚中栽培;以露地栽培为对照(CK)。每个小区60株,完全随机排列,重复3次,整个试验持续时间约为3个月。所用防虫网为40目尼龙网。试验期间持续观察处理及对照的光照强度,结果见表2-3。

表2-3 试验期间不同处理的日平均光照强度(μmol·m-2·s-2
Table 2-3 Average daily light intensity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 during the test

(夏云飞,赵尊练,2014年)

2.1 遮阴栽培对线辣椒小叶病的影响

遮阴栽培条件下各个处理的小叶病发病情况见表2-4。

表2-4 不同处理下线辣椒小叶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x ±s)
Table 2-4 The incidence and index of the Xianlajiao chilli pepper little leaf disease

(夏云飞,赵尊练,2014年)

从表2-4可以看出,在试验观察阶段,各处理的小叶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小叶病发病率在前期发病率增加较快,后期逐渐趋于平稳,处理间线辣椒发病率差异逐渐减小;同时,各处理不同时期病情指数加剧,处理之间表现为:CK>T1>T2,且差异显著,说明防虫网覆盖、遮阴与线辣椒小叶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降低有一定的正相关性。对于多娇,小叶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在试验观察中期(7月29)迅速上升,之后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小叶病最大发病率下降12.2%(T2)、8.8%(T1),病情指数下降43.3%(T2)、26.7%(T1)。对于辛香8号,小叶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在试验观察中后期(8月5号)迅速增加,以CK为对照,小叶病最大发病率下降11.5%(T2)、5.3%(T1),31.3%(T2)、22.8%(T1)。因此,T2处理下线辣椒生长状况最好,T1次之,对照最差。

2.2 遮阴栽培对线辣椒植株形态指标的影响

遮阴栽培对线辣椒植株形态指标的影响结果见2-5。

表2-5 不同处理对结果期线辣椒株高、茎粗的影响
Table 2-5 The plant height and stem width of the Xianlajiao chilli pepper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

从表2-5中得出,2个辣椒品种的株高、茎粗均表现逐渐增长的趋势,最大增长幅度均表现为:T2>T1>CK.其中多娇中对照(CK)的株高前期增长较快,后期逐渐变慢,辛香8号中对照(CK)的株高前期增长较慢,后期增长较快,而2个线辣椒品种的T1、T2处理均表现较高的增长率,2个品种的株高均表现显著性差异。多娇中对照(CK)的茎粗增长缓慢,而T1、T2处理均表现较快的增长趋势,且最终茎粗表现为:T2>T1>CK,差异显著。辛香8号处理中不同测定时期茎粗均表现为:T2>T1>CK。说明不同处理对2个品种的植株株高、茎粗作用基本一致,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期间辣椒小叶病发病率不断增长,病情指数不断增加。

2.3 遮阴栽培对线辣椒性状的影响

遮阴栽培对线辣椒果实性状的影响见2-6。

(夏云飞,赵尊练,2014年)

表2-6 不同处理对线辣椒果实生长的影响
Table 2-6 Effects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on the yield and fruit characters in Xianlajiao chilli pepper

(夏云飞,赵尊练,2014年)

由表2-6可得出,在试验观察阶段,不同处理下2个线辣椒品种的单株结果数、单株产量均表现为:T2>T1>CK,三者差异显著。畸形果率则表现为:CK>T1>T2,差异显著。不同处理下线辣椒果长均表现为:T2>T1>CK,差异显著,而果径则表现不同的水平,其中多娇中T2处理果径最大,辛香8号中对照(CK)果茎最大。果形指数方面,2个线辣椒品种均表现为:T2>T1>CK。在试验观察阶段,线辣椒小叶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不断的加重,影响线辣椒果实正常生长发育,其中,T2处理下线辣椒小叶病发病率较轻,线辣椒果实受到的影响较小,T1次之,CK最小。由试验结果可推断出,不同处理下小叶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与线辣椒果实生长有一定的相关性。

综上所述,通过防虫网进行线辣椒遮阴栽培可以部分缓解线辣椒小叶病,同时遮阴栽培下的线辣椒植株偏高,果实纵径、横径偏大,产量增加。通过处理Ⅰ和处理Ⅱ的比较,可以基本否定“防虫网因为防虫,进而阻断昆虫传播病原,最终达到防治小叶病”的机理解释。所以,作者认为防虫网遮阴栽培产生上述效果的主要原因是遮阴,这样也可以从另外一个方面解释线辣椒与小麦等作物间作(将在本书栽培模式章节详述)可以缓解小叶病的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