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内健身性健美操发展历程
世界性的“Aerobics”热传入我国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美育”教育逐渐在学校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Aerobics”的引进与发展,为我国美育教育提供了一个重要手段。由于“Aerobics”是一种群众自发性的健身运动项目和当时的非正规引进,所以在“Aerobics”传入我国的初期,人们对其叫法各不相同,如韵律操、健身操、健美操、健康舞、健力舞、健身术、有氧操、节奏操等。随着这项运动在我国的迅速发展,不少高校教师纷纷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了一些介绍和探讨“Aerobics”美育功能的文章,并编排了一些成套动作,如《女青年健美操》《哑铃健美操》《形体健美操》等。从此,“健美操”一词迅速被广大体育工作者所采用。1984年,原北京体育学院成立了健美操研究组,由其编排并推出的《青年韵律操》传遍全国各大专院校,无数青年学生投入学习《青年韵律操》的热潮中。随后,许多高校把健美操内容列入教学大纲,使其成为一项重要的体育教学内容。各种健美操教材的陆续出版,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健美操运动的发展,并提高了健美操的理论研究水平。1987年,我国第一家健美操健身中心——利生健康城成立,将健美操运动由学校推广到社会群众中。
以健身为主要目的健身性健美操比赛活动的开展,对健美操的普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978年5月,上海市举办了“达尔美”杯群众自编健美操电视比赛;
1986年7月,北京康华健美操康复研究所主办了全国首届“健康杯”儿童健身性健美操友好邀请赛;
1987年1月,北京体育大学和共青团北京市委联合举办了“北京市首届青年韵律操比赛”;
1988年10月,国家体委群众司和国家教委体卫司联合委托中国儿童少年活动中心举办了有22个省、市参加的“少年儿童韵律体操邀请赛”;
1988年,我国中老年健美操继少年儿童和青年健美操之后,开始迅速发展;
1988年10月,由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群体部、中国老年人体育协会、中国体育报社等单位联合举办
“全国中老年迪斯科健美操电视大奖赛”,把我国中老年健美操运动的发展推向新的高峰。
二、国内健身性健美操的理论研究
健美操作为一项新兴体育运动传入我国后,推动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相应地,我国所具备的优越的体育大环境也为健身性健美操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健身性健美操新颖的锻炼方式、良好的健身效果很快被人们所接受,吸引了大批健身爱好者,使健身性健美操在中国的发展具备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关于我国健身性健美操方面的研究不多,而且大多是教学方法、锻炼效果等方面的研究,对健美操产业发展与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针对我国健身性健美操开展状况的全面调查目前尚未见到。
健身性健美操的专门研究在1995年之前几乎是一个空白,能查阅到的文章仅有一篇:张盛海的《群众性健身健美锻炼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5)。1996年之后,相关研究逐渐增多。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和中国体育期刊网检索,1995—2006年间的健美操文章1 432篇,其中与健身性健美操内容相关的文章232篇,而以“健身性健美操”这一概念来研究的文章仅有49篇(见图1)。
从文献研究中发现,国内学者对健身性健美操理论方面的研究内容大致分为以下四项(如图2)。
(一)健身健心功效
如黄萍在《关于健身性健美操对女中学生身体素质影响的研究》一文中,运用教学实验法,就健身性健美操对高中女生身体素质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唐锦的《浅析健身性健美操运动对中年女性体成分和机能的影响》《健身性健美操对女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涂相仁—2004)与《试论健身性健美操对女子身心的影响》(石丽华—2004)则阐明了健身性健美操对女性生理、心理健康的良性影响。
(二)创编与音乐
如杨慧在《浅析健身性健美操创编中的几个特性》一文中,结合健身性健美操发展趋势,就健身性健美操创编中的健身性、全面性、合理性、艺术性等方面进行了简要的分析;王慧卿、王志云、邵亦军的《成套健身性健美操创编初探》、袁桂芳的《对创编健身性健美操的理性认识》均指出:创编成套的健身性健美操,首先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并力求整套动作的科学性、艺术性、实用性,要选配与动作创意一致的音乐。《健身性健美操音乐的选配》(王秀清—2003)中强调:音乐是健美操的灵魂,在健身性健美操的编排中,应根据健美操的动作节奏与结构,配以不同旋律的音乐,遵循音乐中节奏的特点,来选择适宜的动作。
(三)健身性健美操的教学理论与方法
如安红、吴京津的《高校健身性健美操选项课教学改革》,从健身性健美操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四个层面论述了高校健身性健美操的教学改革;《健身性健美操在高校的可行性研究》(刘阳—2004)对高校健身性健美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四)健身性健美操其他方面的研究
如陈婷在《试论健身性健美操指导员的个人素质》一文中,就健身性健美操指导员个人素质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廖建媚、黄彩华的《我国健身性健美操科学研究的现状与走向》,运用文献资料法,对1986—2002年我国健身性健美操研究论文的总体分布及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进行了统计分析。涉及健身性健美操发展的研究非常少,仅有两篇:李燕的《健身性健美操市场发展若干问题的探讨》(2004)从市场发展角度探讨了健身性健美操的发展;于汀的《论健身性健美操的发展变化》(2005)从动作编排、上下肢动作分配、教学模式、教学侧重面、动作节奏、器械利用、音乐选择、运动科学化八个微观点分析了健身性健美操的发展。
综上所述,以往的科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健身性健美操的教学、健康效用与运动本身发展方面,而没有将健身性健美操作为一种社会体育文化置于社会体系中来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