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群众健身的新模式

群众健身的新模式

时间:2023-09-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而种差是区分生态体育与其他身体运动形式的关键。因此,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贴近自然是生态体育最大的诉求。虽然生态体育的发展涉及人、社会、自然等因素,但其实现的基本途径仍然是通过社会体育的发展与学校体育的教育。生态体育的发展最终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生态的健康发展路径需要我们

一、生态体育的概念

(一)生态体育的理解

对于现代的人们来说,“生态体育”是一个新鲜的事物,各个学者有不同的解读。一般认为“生态体育”即体育活动和自然环境结合,营造出一种健康和谐的氛围,获得身心愉悦,人们在这种氛围中进行的体育就称为生态体育。并在体育项目、健身器材的建设中注重和环境的协调,注意环境保护,以此实现社会效益等,这也是对生态体育的一种解析。从理论上,生态体育还远不止如此,生态体育的内涵应该更加宽泛和全面。“生态体育”就是“生态”的“体育”,是指整个体育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可以理解为在“体育生态”基础上的“理想状态”和“应达状态”,是一种理想状态的“生态化”体育。[1]

从逻辑学的角度分析,概念是从属加种差定义中派生出来的。亚里士多德说过:“在事物的说明方式中所包含的第一要素,也就是说,表现那一事物是什么的东西叫做作概念,而那一事物的诸属性质叫作种差。”体育的第一本质属性是“身体活动性”,离开了身体活动体育难以成立。生态体育作为一种“理想状态”或“应达到状态”的体育形式,也就是一种“理想状态”或“应达到状态”的身体活动形式。因此,“身体活动(运动)形式”是生态体育的属概念。由此,生态体育的本质既不是“体育理念”,也不是“环保技术”等,而只能是身体运动形式,是通过这样一种身体运动形式去实现“美好的”“健康的”“绿色的”体育状态。而种差是区分生态体育与其他身体运动形式的关键。从生态体育概念提出的渊源来看,生态体育是在“绿色奥运”理念引导下,人们对体育活动破坏环境、身体运动手段和方式非自然化等问题的反思中,在渴望回归自然的需求中发展起来的。因此,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贴近自然是生态体育最大的诉求。在此,我们将“对自然资源的占有和耗损力求最小化”和“贴近自然”界定为生态体育的种差。这是生态体育与体育范畴中的其他种概念,如职业体育、夺标体育、学校体育等相区别的物质属性。根据以上论述,将生态体育定义为:在力求对自然资源的占有和耗损最小化的前提下,贴近自然的身体运动形式。

(二)国内学者对生态体育的理解

由于生态体育涉及的领域极为宽广,受限于当前研究的粗略性,对准确界定生态体育概念的研究还较少,目前为止,只有少数几位研究者对生态体育进行了较为明确的概念界定。主要观点如下:

(1)生态体育是指人们借助各种自然环境、不拘形式地进行休闲锻炼的体育活动,如攀岩、溜冰、登山、滑雪、漂流、野营、定向运动等。[2](2)生态体育是体育、文化和生态环境相互协调、相互关怀、共生共融、共同发展的体育活动,通过在自然和社会生态环境中开展体育运动,来展示人类的健康体格和人格,体现人类在体育运动中对自然和社会生态环境的关怀和人道主义精神,倡导健康、文明、和谐的生活方式,目的是维护世界的和谐与发展。[3]

(3)生态体育是指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环境场所,充分尊重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关系而开展的有利于人类身心健康的体育活动,即通过在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中开展的、对生态环境损害最小、对人身心健康最有利的体育运动,具体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三方面的整体动态和谐。[4]

(4)生态体育就是以自然的活动方式,在自然环境下,按照生物发育的规律来开展的一些身体活动。[5]

(5)生态体育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自然,亲近自然、贴近自然,它是人文体育、绿色体育、环保体育、天然体育,更重视阳光、空气、水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价值。[6]

(6)生态体育使人类在追求自由、率直的同时,避免体育的对抗性和竞争性。生态体育的活动形式多种多样,主要特点是自然、率直和娱乐,是在自由、自然、自愿、自乐的原则下进行的,一般没有预先的计划和严格的规则,其目的是强调自发的行为,因而也可以称之为自发体育。[7]

(7)生态体育是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真正有机的统一与和谐。原生态性不等同于原始性。原生态体育的简单背后具有复杂的科学和人文理念,原生态体育是一片心灵纯净的“青藏高原”,是奥林匹克的另一座高峰。它可能恰恰就是我们在超越“现代性”之后需要追寻的后现代性。[8]

(8)生态体育即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手段研究体育领域中的问题。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生态环境对体育的共同作用和相互影响。生态学的实质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生态体育则反映的是人、体育、生态三者之间和谐统一的关系。[9]

“所谓生态体育就是人类—体育—环境的相互协调、共生共融共同发展所构建的关系或联系的活动,即通过在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中开展的体育运动。”[10]龚建林认为,生态体育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浅层生态”体育,将生态局限于自然生态,强调在自然环境中进行体育活动;第二类是“深层生态”体育,对生态的认识突破自然生态,同时涵盖社会人文生态,既注重自然环境,也强调社会人文环境。由此,对生态体育做如下定义:生态体育是指在体育现象中,体育主体倾注生态意识和生态思维,以对生态环境破坏最小和资源的永续利用为导向,使体育与文化、生态环境相互协调、相互关怀、共生共融的体育理念。[11]

二、生态体育的开发

(一)生态体育的开发及开展

生态体育不仅是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的体育理念,更要通过具体手段和途径开展实践工作。有学者首先从理念建设上提出了实现生态体育的途径。开展生态体育必须从处理好体育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和加强生态意识和生态道德教育两方面入手。

随着现今人们对生态的认识及社会文明的进步,群众体育活动亦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体育生态化发展之路已成为现代体育的发展趋势。要想实现人类体育生态化的价值取向,必将走生态体育发展道路。引导现代体育规范和行为准则的生态伦理价值取向,以自身特有的方式表达、传播和弘扬生态文明价值理念。邓跃宁提出:生态城市与生态社区是构建生态体育的社会网络体系;生态学校是构建生态体育的教育网络体系。面对世界生态革命的浪潮,人类体育生态化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现如今体育各界人士正在深刻地反思和研究现代体育面临的生态问题,极力探索人与体育、与自然之间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和发展对策。虽然生态体育的发展涉及人、社会、自然等因素,但其实现的基本途径仍然是通过社会体育的发展与学校体育的教育。

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必须从功利性的利用转向对生命世界的回归,用一种对“生命通流”的道德关怀来实现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体育的发展最终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生态的健康发展路径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并通过科学的方法解决,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和生态系统。到了必须做出选择的时候了,体育作为人类后天习得的文化,拯救自然、消除生态危机的迫切感催促我们快步进入生态化体育的时代。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的体育,历经人类文明数千年的演变,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实现全面发展理想的重要手段。在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时代跨越中,体育日益发挥出多样的价值和独特魅力,其影响力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但是,现代体育是西方工业文明的产物,带有工业文明思想的深刻烙印。征服自然、掠夺资源、过度商业化、滥用科技和药物、消费主义等是现代体育难以消除的顽症。人们迷失在物质消费的世界里,健身锻炼也走进了追随时尚的消费误区。无视生态规律的体育运动,忽视人自身的生态问题,造成体育活动中的许多失衡现象,如个体内外生态系统的失衡,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的失衡,竞技道德的失衡,等等。

生态体育的发展更新和调整社会文明发展的观念和方向是最为重要的。2007年,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构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社会,确立了我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随后,社会各领域、各行业都展开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绿色革命,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国体育界对此却反应迟钝。如何以积极的姿态顺应时代潮流,以促进人民大众的健康和实现个体体育权利为目标,建设生态化的发展之路,是当前我国体育改革必须明确的发展方向。

(二)生态体育开发的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

坚持可持续发展是生态体育的内在要求,也是生态体育资源开发的首要原则。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的易损性使得我们在开发与利用的同时,必须以保护这些珍贵甚至稀缺资源为前提条件,务必使开发与保护达成良性循环。为此,在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必须遵循生态规律,特别是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遵循生态环境承载力这一基本规律,体育活动区域、体育活动的强度类型、体育活动的参与人数都应在自然资源及环境的承载力范围内进行规划设计,避免盲目开发、过度开发对地貌、水源造成的破坏,以资源消耗最小为前提,经济收入也应回归环境保护当中,保证其具有可持续利用的潜力。[12]

2.生态教育原则

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教育是把环境教育和文化教育、自然知识普及作为核心内容,是一种求新求知和高层次的活动,使人们充分体验体育活动所带来的生命的自由快乐。同样,生态体育是在不破坏自己规律的基础上,顺应自然发展的运动休闲活动。生态体育的意义在于通过体育参与的方式促进世界的整体和谐,唤起与提升生态保护的自觉意识,这又会反过来增强人们参与生态体育的精神动力,将自发需要转化为自觉行动。有此内在自觉,生态体育才可能走上有序发展的轨道,也才可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此,除了在学校体育教育当中增设相应的教育内容,在规划生态体育区、生态体育公园时,我们也可以考虑设计一些能够启迪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文化自觉的设施和项目。

3.和谐统一原则

维持自然与文化生态平衡的基本要求是和谐发展的基础,要达到这一点必须保持价值选择的多样性,既要和谐发展,又要保持价值的多样性、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的和谐统一发展,但须保持资源的真实性和原生性,不仅要保护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完整性,更要保护自然资源的原生韵味,避免因过度发展体育活动造成文化污染。

4.群众参与共享原则

把生态体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完全交给市场运作是不负责任的做法,但完全由政府买单亦非明智之举,应当在二者之间寻求平衡,政府应当履行宏观调控、监督、决断职能,在事关生态保护和人民权利的问题上具有一票否决权,商业公司的市场运作绝不能逾越这一底线。实际上,从长远看,群众参与恰恰能保证生态体育的投资者获得持续性回报。

[1]游海燕,肖进勇.体育生态轮[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182.

[2]许传宝.体育生态学——生态体育的理论基础[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1(4).

[3]许传宝.生态体育:绿色奥运的核心理念[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5).

[4]章家恩.旅游生态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12.

[5]郑晓祥.生态体育的内涵与特点[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2).

[6]生态体育[J].羊城晚报,2005-9-24.

[7]陈雪燕,等.科技体育和生态体育——未来体育发展的新模式[J].山东体育科技,2002(2).

[8]龚正伟.原生态体育说[J].体育教学,2007(13).

[9]翟寅飞.构建“生态体育”体系之必要性与可行性思考[J].湖北体育科技,2007(4).

[10]郑晓祥.生态体育的内涵与特点[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2).

[11]龚建林.生态文明视域中的生态体育[J].体育学刊,2008(7).

[12]于军,周军华,黄义军.全民健身服务实践体系建设研究[M].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 18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