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肌电信号的正确性、有效性以及肌电信号特征等信号检查程序(signal check procedures)必须在正式测试前进行检查,这是非常重要的。以下几个步骤均应引起注意。
1.信号有效性检查(proof of the EMG-signal validity)
图2-5-1是两种常见的伪信号,左图是运动中电极受到牵拉导致的信号失真,基线噪声偏大;右图上方是受心电干扰产生的异常信号,右图下方是去除心电干扰的图像。这些数值都不能反映测试的真实情况。因此,必须在测试前进行检查,或在后期进行滤波处理。
图2-5-1 受到干扰的肌电信号图
图2-5-2是心电图测得的信号图,心电图记录了胸部电极上的电位(或两个电极之间的电位差),反映了心肌中的时变电活动,这些电活动与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播相关。每一次心跳产生一个电波序列(P、Q、R、S和T波)。
图2-5-2 心电图信号
这一环节通常在电极安放、固定后,即刻逐一检查,便于现场调整。如果是测试过程中发现前者的情况,应调整电极的固定方式,避免绷带挤压电极头;同时,检查放大器、导线的连接和松紧度等,避免运动时电极线过短牵拉电极移动产生伪像(干扰信号)。
2.阻抗检测(impedance test)
阻抗是指电流通过物质时所遇到的阻力。Noraxon公司推崇的是对处理后的皮肤进行专门的阻抗测试,其认为阻抗值范围在1~5kΩ为非常好;在5~10kΩ为较理想值,推荐使用;10~30kΩ为可以接受值,一般容易达到;30~50kΩ时,应引起注意;50kΩ以上时,不达标,需要再处理。因此,检测时需要保持皮肤表面与电极之间的阻抗尽可能低,且使两个记录电极之间的阻抗平衡。临床上多采用酒精棉球擦拭皮肤以降低阻抗,并采用一些电解质媒介,以提高电极表面和皮肤表面之间的导电性以提高信噪比(图2-5-3)。
图2-5-3 皮肤表面阻抗测试仪及测试电极
3.原始肌电基线质量检查(inspection of the raw EMG-baseline quality)
肌电测量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干扰和噪声。干扰是指外部干扰源对被测信号的扰动,噪声是指测量系统内部固有的扰动。因此,基线检查是表面肌电测试最重要的一步,不能被任何方法所取代。
(1)基线噪声(baseline noise):完全没有噪声的肌电记录是不可能有的,会看到小振幅峰值或任意随机的线型,但是这些振幅值应控制在10~15μV以内,或者更小。5s原始肌电的平均振幅,即平均噪声水平应控制在1~3.5μV。
基线噪声检查时,要求受试者保持平躺或坐姿,必须完全真实放松。图2-5-4就是测试前进行基线检查时的情形,从左侧的实时显示可以看出,各通道肌电的数字均低于±10μV;以及数据以50ms的窗口宽度平滑后均在±5μV范围内。还可以采用系统的快速分析菜单进行数据处理,查看连续5s的平均振幅,各通道数值均<5μV,范围为-0.12~2.14μV。这一结果符合上述要求。
(2)基线偏移(baseline shifting):测试中经常会出现基线偏离真实的基线水平(0V),即测试的原始肌电平均值不为零。此时如果不进行修正,所有的计算都将以此为标准,出现较大误差(图2-5-5)。因此,在测试前的基线检查中发现此情况时,通常须进行基线校正,即归零设置。各放大器都有自动偏移校正功能。如果使用Noraxon系统自带MyoResearch XP软件时,可以点击各通道左侧范围控制栏的“O”按钮,系统会自动计算后重置基线;或采用“Offset correction”功能。如果使用DASYLab、Chart5、Labwel等生物电信号软件进行采集时,可以通过放大器采集盒上的调节旋钮置“0”,或者通过添加模块组件设置函数公式,计算后使基线归零(图2-5-6)。
图2-5-4 皮肤表面阻抗测试的Noraxon参考标准
图2-5-5 基线检查时各通道显示情况
图2-5-6 基线偏离(左图)和校正后的正确测试信号(右图)
4.频谱检查(spectrum check)
频谱分析对于现在的计算机技术来讲是非常迅速和容易实现的。权威机构一般推荐采用10~500Hz的带通滤波法,因为大多数表面肌电的频率功率主要分布在10~250Hz。应用较广泛的是采用快速傅立叶变换(fast fourier transformation,FFT)和肌电信号的总功率谱图(total power spectrum of the EMG signal)来描述。生物放大器的输入阻抗(电阻)必须足够高,以免肌电图的信号在送入放大器的输入端时被减弱(图2-5-7)。
图2-5-7 表面肌电的总功率谱
SENIAM组织也指出:放大器的输入阻抗至少应该是电极给定阻抗的10倍。Winter建议输入阻抗为1~10兆欧(MΩ)。肌电放大器(带通设置)的频率范围应该从高通10Hz开始到低通500Hz(图2-5-8)。
正常功率谱的主要特征:①从高通频率开始逐级增大(10Hz);②代表性的峰值频率主要集中在50~80Hz;③200Hz后波谱出现下降,并接近零。
异常功率谱的主要特征:①可观察到非代表性的频率峰值,尤其是在滤波频带之外;②可检查到工频干扰频率,如50Hz(欧盟标准)、60Hz(美国标准)。
5.滤波器选择
根据检查的项目和检查部位,选择相应的滤波范围。例如,20~300Hz的滤波可较准确地显示表面肌电信号,并对肌肉疲劳敏感;行面部表面肌电记录时,应选择25~500Hz波段,因为面部肌肉容易发散频率达500Hz;行躯干肌肉检查时,使用100~500Hz波段,可有效地消除心率伪差;当噪声和伪差难以消除时,可使用100~200Hz的窄波段滤波。
图2-5-8 放电频率错误——被工频污染的功率谱图
图2-5-9 使用陷波滤波器消除60Hz干扰的肌电频谱图
另外,为了降低心电图伪差,常采用上体的左侧同名肌肉群,特别是胸部肌群,使用100~200Hz的窄波段滤波可使其最小化,但会丢失一部分肌电信号(图2-5-9)。
6.实验中时时检查信号
因表面电极固定不牢靠或皮肤出汗电极脱落等因素,当电极在皮肤表面出现滑动时会产生自身电位差,即运动伪差。肌电图中会显示非对称的错误信号,所以良好地固定电极可以降低运动伪差。如图2-5-10中第3通道就是由于电线牵拉电极或电极本身固定不牢固,大幅度运动中受牵拉移动或者电极接触不良导致的信号失真肌电图,此时需及时对该通道的电极、放大器、导线等进行检查和调整,以保证测试信号的真实性。
图2-5-10 电极移动或导线受牵拉后失真的测试信号
【注释】
[1]Konrad P.A practical introduction to kinesiological electromyography[J].The ABC of EMG,2005,4:18-19.
[2]Kasman G,Wolf S.Surface emg made easy:a beginner's guide for rehabilitation clinicians[M].Arizona:Inc.Scottsdale,200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