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旧石器时代
在烹饪的初级阶段,还没有烹饪工具。但是,人们又不可能生吃食物。怎么办?当时的人们只好把食物放在火上烤熟后,再来食用。当然,也有一些人把农作物、肉食放在烧热的石头上,经过持续的高温,直至烘熟,即可食用。烹饪使用的操作方式,是直接烧烤和石烹,所处的阶段是石烹时期。
下面来说一下石烹时期的专业烹饪术语。
(1)燔,是最省事的一种烹饪方法,是把食物直接用于烧烤。
(2)炮,程序略微复杂一些,是用湿泥草包裹食物,然后再来加热。
(3)炙,是一个简单可行的烹饪方法,是把肉架在火上烤。
“石烹法”的具体要义是怎样的呢?“石烹”,是把烧热的石块,投到放有食物的水中,直到水沸、食物熟为止。另外,也会在食物的旁边点一堆烈火,把一块一块石头烧得滚热,再借助工具一个一个地投入水中,直到水沸、肉熟。
动物肉质可以直接上火烤熟食用,但谷物种子是无法上火进行烧烤,那么使用何种办法才能使之成熟食用呢?这时,智慧的祖先便发明了“石上燔谷”法。
远古时代的先人,借用火、或是烧石把食物烘熟,这是祖先智慧的体现。
《事物纪原》记载:“神农氏尝草别谷,教民耕艺,民始食谷,加于烧石之上”。烧石技法深受后人推崇,一直沿用至今。在西安一带,民间尚有“石子馍”的烹调技艺,其制法传承了“石上燔谷”的古风。
2.新石器时代
祖先在火上以“炮生为热”的生活持续了一百几十万年之久,直到发明了陶器以后,这种生活才发生了新的改变。
陶器的出现,是人类与自然界斗争取得胜利的又一个进程,标志着人类至此进入了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出现,既方便人类煮热食物,也有利于储藏液体,这样,就使得烹饪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可能。有了陶器以后,使得人类的生活面貌焕然一新。
陶器出现的时间。《初学记》引用《周书》佚文记载:“神农作陶,冶斤斧锄耨,以垦神莽”。可以看出,陶器出现的时间要比黄帝时代早许多。西安半坡出土的彩陶盆,经有关专家鉴定是六千多年前的陶器,那个时期正是“神农之世”。
煮肉类
在人类经历家畜饲养、农耕、制陶术的前提下,这个特别时期人们学会了制造陶器。制造出来的陶器,既盛放食物,还能作为烹调工具,当时已经有了鼎、鬲、翁等,鼎、鬲用于煮食物。处于那个时期的祖先,已经会使用煮、蒸的方法来烹调食物了。
3.铜烹与铁烹时代
在三千多年前的商朝,人类就用青铜器代替了陶器,使烹饪炊具得到了改进,烹调方法也趋于多样化,使用油的烹调的方法也得到了产生和运用。油与陶器的运用,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要想油与陶器发挥出应有的效应,必须借助一个锋利的金属薄刀才能够实现。
(2)油要在陶器上产生传热现象,需要一个传热迅速的金属锅。
(3)要想油与陶器相辅相成的合作,要用一份实用的油脂才能实现。
4.春秋战国至明清时期的烹调发展
处于百家争鸣的春秋时代,人们的食物除了蒸与煮以外,还出现了一种“煎”的技术。这种技术需要借助青铜“炉盘炊具”来实现,主要用于煎炒食物。“炉盘”分为上、下两层,下层是一炉子,上层是一盘子,操作过程是边烧炭,边煎食物,可见当时已经出现了烹调技艺。
早在战国时期,齐鲁与荆楚的治馔就有了很多区别。一直到汉魏六朝时期,湘蜀、江浙、西域、闽粤的菜品纷纷发展起来。至唐宋时期,“北食”菜系、“南食”菜系、“川味”菜系、“胡风烹饪”菜系与“素馔”菜系的分界线较为分明;进入元以后,像鲁菜、粤菜、苏菜、川菜构建好了基本框架,并且已经基本定型。
中式烹调理论的发源虽早,但成菜专书大量问世的时间却出现于元代前后。在元代时期,已有《本心斋食谱》《山家清供》等菜谱问世,这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烹调理论知识架构。与此同时,又陆续出现了《菌谱》《笋谱》等专著,进一步地丰富了中式菜肴的烹饪理论。
上述的所有著述,都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烹饪中的菜肴制作技法,为烹调的理论奠定了基础。
鲁菜
自先秦时期,我国全国各地的菜肴便有了食性区别。汉魏六朝时期,因各民族的迁移杂居,使得各地的风味饮食得到广泛交流与碰撞。至隋唐宋元时期,地方风味的菜肴基本定型。明朝时期,全国各民族食品汇聚中原,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状况。杭州、扬州、苏州、北京、南京、广州、福州、成都、武汉、长沙、合肥、济南等地,成为全国的美食中心。清朝建立后,皇宫贵族、盐商、士绅,整日美味佳肴,恣意享乐,加速了烹调技术的发展,形成了以“御膳房”、“满汉全席”为主要代表的中餐烹饪技术顶峰,也体现出了我国的最高烹调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