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刀工基本知识

刀工基本知识

时间:2024-09-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刀工,是厨师根据烹调的需要,把各种不同的原料加工成一定形状的成品的技巧。刀工是为菜肴的烹调制作做好准备,在制作的过程中,应该根据不同的烹饪方法与菜肴品种对原料施以细致加工,才能满足烹饪的需求。菜肴颜色的调和,需要借助刀工予以呈现。直切,又称直刀切,主要用于切脆嫩性的原料。剁的操作刀法主要用于制馅、制丸子等。

练好刀工技巧,是一名厨师的必备功课。高超的刀工技巧,对菜肴成品的呈现起着锦上添花的作用。

一、刀工的重要性、基本要求与要领

1.刀工的重要性

刀工,是厨师根据烹调的需要,把各种不同的原料加工成一定形状的成品的技巧。刀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菜肴的质量、美观、制菜速度,因此刀工是烹调技术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刀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已经不再局限于对改变原料的形状,还要求对原料达到美化的效果,使烹调出的菜肴变得绚丽多彩,带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

中式菜肴讲究色、香、味、形、器的美感性,而菜肴的形色与刀工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因此中式菜肴的烹调就非常重视刀工。几千年以来,在劳动人民的不断实践下,创造出精美绝伦的刀工技术,也丰富了刀工经验,使我国的刀工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

2.刀工的基本要求

(1)刀工要与烹饪相结合

刀工是为菜肴的烹调制作做好准备,在制作的过程中,应该根据不同的烹饪方法与菜肴品种对原料施以细致加工,才能满足烹饪的需求。比如,炖、焖烹饪法,在操作的过程中所用的火力较小,所用的时间较长,菜品要酥烂,这就要求原料的形状较厚大,如是过于薄小,就易碎烂,或是成糊状。氽、爆烹饪法,在操作的过程中所用的火力较大,所用的时间较短,这就要求菜肴成品脆嫩鲜美。如果原料的形状过分厚大,就不容易熟透,因此切制的菜品应以薄小为最佳。总之,刀工只有满足了菜肴的烹调要求,才有能烹调出色、香、味、形俱佳的菜品。

(2)原料改刀后要整齐、均匀

每一种原料在经过刀工的处理后,不管是块、条、丁、片、丝、粒,或是其他任何形状,都必须呈现整齐、均匀的质感。换句话说,原料的改刀既要长短相等,粗细合理、厚薄均匀,也要块与块、条与条、片与片之间,能够利落地分开。若出现粗细不均,厚薄不匀,大小不一,长短不齐,或是前面切断了、后面还连着,上面切断了、下面还连着的现象,既会影响菜肴的美观,又会因原料有厚有薄、有粗有细,造成烹饪的过程中薄的、细的先入味,粗的、厚的后入味;薄的、细的熟透了,粗的、厚的却还没有熟,等到粗的、厚的入味,或是熟透的时候,薄的、细的就过了火候。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原料形状的整齐度、均匀度,是烹调好菜肴的前提。

切而不断

(3)菜肴颜色应调和

菜肴颜色的调和,需要借助刀工予以呈现。在制作菜肴前,要考虑把原料加工成合理形状。同一种原料,使用不同的刀法,配制成不同形状,就会给人们以不同感觉。几乎每个菜肴中都配有主料、辅料,搭配得十分精致,并且在菜肴的形式上还要讲究菜与菜之间的和谐配制。有的菜可以切成块,有的菜可以切成丁,有的菜可以切成片,有的菜可以切成丝。在菜肴的色彩设计上,应该秉承浓淡分明,绚丽悦目;在品种的配制上,有熘的,有炸的,有凉菜、有热菜、有甜菜等,尽可能地使菜肴的组成赋予多元化。

(4)合理使用原料

配菜的刀工要求应掌握用料与分量,并且要量材使用,小材小用,大材大用,贵材珍用,贱材妙用,尽量不浪费原料。在大材需要改成小材时,落刀前要做到心中有数,使材物尽其用。同一种原料,若能仔细斟酌,刀法得当,那么加工出来的成品不仅有质、有料、有美观,而且还能节约原料。所以,得当地使用原料是刀工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要领。

3.刀工的基本要领

何谓刀工呢?其实,人们常说的用刀切菜指的就是刀工,而改刀后的原料形状又称为“刀口”。说得具体一点,把初加工过的原料进行改形的技术过程就是名副其实的刀工。

刀工所起的作用,是为更好地烹调菜肴,使其入味,便于食用,增强菜肴的美观指数。

那么,刀工的基本要领又是什么呢?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懂得握刀与运刀

在菜肴的配制过程中,无论使用哪一种刀法,右手在握刀时都要握牢。腕、肘、臂的配合要协调,左手食指以标准要领顶住刀壁,手掌始终固定在原料或是墩板上,这样能够保证上下左右有规律地进行运刀。

(2)根据原料的特性掌握刀法

比如,用刀砍骨块,同是骨块,有骨的要比无骨的少许多;同是用刀批片,质地松软的要比坚硬的厚一些;同是用刀切丝,鸡肉要顺着纤维切,猪肉要斜着纤维纹路切,牛肉要横着纹路切。

(3)要配合不同烹调方法的要求

比如熘、爆、炒,要用大火候、大火力,原料要切得薄些、细些;对菜肴进行炖、焖、煨的过程中,要用慢火候,小火力,汤汁较多,烹调的菜品要求酥烂入味,因此,原料要切得厚些、大些、粗些。

(4)要做到形状协调

同一种菜肴中,主料配制的形状,在进行刀工处理时一定保持一致,比如丁配丁、片配片、条配条等;配料要比主料小许多,能够衬托出主料,使菜肴达到协调的效果。

二、切配原料的基本刀法

刀法,是用刀把原料加工成各种不同形状的一个过程。要想掌握刀工技术,必须先学会刀法;高技术的刀工,就在于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各种不同类型的刀法。

1.切

切,对没有骨头的原料较为适用。通常是从上而下切下去。但是,也会有不同的切法,可分为直切、拉切、推切、铡切、锯切、滚刀切等。

(1)直切

直切,又称直刀切,主要用于切脆嫩性的原料。直切是手握刀垂直地切下去,并非是向前推,也不是向后拉,是笔直地从上而下地用刀切下。比如,切土豆、洋葱、白菜等都属于直切。

(2)推切

推切,有的原料使用直切容易断裂,若想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可使用推切法。推切,手中持有的刀不是垂直向下,而是从后向前地推下去,并且是一刀推到底。比如,切酸菜

(3)拉切

拉切,是切一些比较坚韧的原料,这些原料若用直切或是推切都不易切断,因此要使用拉切的方法才行。

拉切的操作刀法:在切的过程中,刀应该从前向后拉下去。比如,切猪肉使用的就是这种刀法。

(4)铡切

铡切,是用刀切带壳的原料。

铡切的操作刀法:左手紧握刀背前端,右手持刀柄,提着刀柄,使刀柄变高,刀尖变低,并且按在带壳的原料上,用力将刀按下。比如,切咸鸭蛋、螃蟹

(5)滚刀切

滚刀切,主要用于切圆形或是椭圆形原料,以切块为主。

滚刀切的操作刀法:左手拿好原料,右手持刀,刀尖略微偏左,一侧用刀直切下去,一侧左手使原料朝里滚动。切一刀,就滚一次,并且要根据滚刀的姿势与快慢来决定切下去的块所呈现的形状。滚刀切,能够切出不同种类的块。比如,滚刀块、木梳背、菱角块等。

(6)锯切

锯切,又称“推拉切”。锯切一般用于切较厚的、有韧性的原料,这类原料无法一刀切到底的,无论是推切、直切、拉切,都不能将其切断,因此要使用锯切。

锯切的操作刀法:使用锯切刀法时,用力较小,落刀慢,由前向后推,经过一推一拉,慢慢地切下去。比如,切火腿、切面包等。

2.片

片,是把原料片成薄片,主要用于没有骨头的原料。片的刀法是把刀身平着,或是斜着向原料逐一片进,由于原料分为硬、脆、松、软等特性,因此在片法上又可分为拉刀片、推刀片、坡刀片等。

(1)拉刀片

拉刀片,片的过程中放平刀身,使刀身与墩面呈现平行状态,当刀片进原料后要向里拉进。

(2)坡刀片

坡刀片,又称“抹刀片”,主要用于片质地松软的原料。

坡刀片的操作刀法:用左手拿好原料,右手持刀,刀背比刀刃略高,以斜的角度来片原料,片出来的片微厚。比如,片鱼片、腰片等。

(3)推刀片

推刀片,适用于煮熟的原料。比如,片熟猪肉。

推刀片的操作刀法:用左手拿好原料,右手持刀,放平刀身,且与墩面呈平行,刀从原料的右侧片进,随后再向外推移。

3.剁

剁,又称“斩”。剁,是把无骨原料剁成茸状。

剁的操作刀法:左手与右手同时持刀,同时操作,这种方法叫做“排斩”。剁,是先用刀背把原料砸成饼状,然后用刀剁成茸泥。剁的操作刀法主要用于制馅、制丸子等。

4.契

契,通常是用几种切,或片的操作刀法,把备好的原料划上不同刀纹,却不切断的一种综合刀法。契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直刀契

直刀契与直刀切的刀法十分相似,唯一的不同点是不切透。

(2)拉刀契

拉刀契与拉刀片的操作刀法几乎相似,唯一不同的地方是不切透。用左手拿好原料,右手持刀,刀身向外倾斜,刀由外向内拉进约2/3。比如,炸茄盒的开口。

(3)推刀契

推刀契,其操作刀法是用左手拿好原料的后部,右手持刀,刀口朝外,紧挨左手中指片入原料的2/3处即成。比如,三角豆腐的开口。

(4)花刀契

花刀契,是契的一种刀法,适用范围较广。花刀,是在原料上以交叉的方式契上各种不同类型的刀纹,以便原料在经过烹饪以后,形成各种不同的形状。

常用的花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钉子花刀。对菜肴的切配,无论横竖都要用直刀契成小方格,再改切为块,原料经过烹饪以后,犹如一排排钉子。

②荔枝与麦穗花刀。是把原料用推刀契法契了以后,再使用直刀契法,与首次刀线成斜十字交叉契一遍,之后改为块。这类刀法大多适用于鱿鱼、腰子、肚。

③梳子花刀。在对梳子花刀进行操作前,要先用直刀契,再把原料横过来切为片,经过烹调,就犹如梳子形状。梳子刀法大多适用于质地较硬的原料。比如,腰片。

三、刀法的运用

在对各种原料进行加工后,会出现各种不同的形状,一般来说,较常见有块状、丝状、丁状、条状、茸状、段状以及梳子形、麦穗形、菊花形、末、米等形状。

土豆块

1.块状

块状,其大小、形状、种类,有很多,分为大方块、小方块、劈柴块、梳子块、菱角块、长方形瓦块等,对于各种块的使用应根据菜肴的具体需求来定。比如,切方块土豆,可切成小方块;切炖猪肉,可切成大方块;切排骨,可切成长方块。

2.丝状

丝状,分为粗细切法。粗丝,如蔬菜丝、鸡肉丝,应切成如同豆芽那般粗。细丝,如切姜丝、笋丝、火腿丝,应切成如同大针般细;大多数的蔬菜丝长约2~3厘米,各类肉丝长约4.5~6厘米。

切丝前,要把原料片成大薄片,之后把薄片切成丝。比如,切蔬菜类原料,要把片好的大片排成梯形,再来切丝;切肉类原料,先把片好的原料摞起来,再来切丝。切丝时粗细长短力求均匀,并且要符合烹饪的要求。

3.丁状

丁状,是把原料切成方形小块。一般的原料,是切成小丁。但是,丁的大小要根据烹调需要与所切原料的具体情况来定。丁的形状可分为骰子丁、豌豆丁等。

丁状的常用切法,把原料先切成适当的片,再用刀切成条,之后再切成方丁。

4.条状

条状,在对原料进行“条”的粗细切配时,应根据烹调的具体要求做决定。大多数的条犹如筷子般粗细,长约5厘米。操作刀法,先把原料打成段,再切成厚片,之后再成切条。比如,炒肚条,烧鸡条。

5.茸状

茸状,把原料砸成细泥,用手摊开后看不见颗粒就叫“茸”。适用于砸茸的原料有鸡、瘦肉、鱼、虾等。

6.段状

段状,其形状犹如条粗、比丁长般的块。依据原料的需求与做法,可分为大段、小段。用大段制成的菜肴,有红烧鲤鱼:用小段制作的菜肴,有熘肉段、烹虾段。

7.梳子形

梳子形,即梳子花刀。原料在经过烹调后犹如木梳般的形状。

8.麦穗形

麦穗形,又称“麦穗花刀”。原料在经过烹调后犹如麦穗般形状。

9.菊花形

把原料的一头切成薄片,再切成一根一根的细丝,另一头连着不断,切成薄片后再用刀切成丝,入锅烹调后会呈现菊花形状。

10.末状

末状,一种辅料形状,比茸略粗,比米略细。

11.米状

米状,是辅料的形状,大小如同米粒,通常是先切成细丝后,再切成米状。

上述原料形状与花刀艺术,所针对的菜肴是不同的。有的适用于大众菜,有的适用于筵席。经过加工的原料,其形状是数不胜数的。厨师若能大胆创造,就能够丰富刀法技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