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心理健康的衡量标准

心理健康的衡量标准

时间:2023-09-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会引起消化系统功能的失调,甚至会导致病变。人际关系中,有正向积极的关系,也有负向消极的关系,而人际关系协调与否,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否则,会引起人际纠纷,徒增烦恼,无益于身心健康。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对于心理健康的评判标准,我国学者也有各自的见解。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不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

由于东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加上人们对心理健康认识的不同,心理健康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一定的标准可言,下面我们列举一些有代表性的评判标准,供大家参考。

1.国外评定心理健康的标准

国际心理卫生协会早在1946年就提出了心理健康的4个具体标准:(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2)能适应环境,在人际关系中彼此谦让;(3)有幸福感;(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是:(1)认知过程正常,智力正常;(2)情绪稳定乐观,心情舒畅;(3)意志坚强,做事有目的、计划、步骤、方法,能克服困难达到目的;(4)人格健全,性格,能力价值观均正常;(5)养成健康的习惯和行为,无不良行为;(6)精力充沛地适应社会,人际关系良好。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马斯洛提出10条经典的标准:(1)对外界有充分的安全感。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如果惶惶不可终日,终日提心吊胆,人便会很快衰老。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会引起消化系统功能的失调,甚至会导致病变。(2)对自己有适当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分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知之明,并且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由于所定的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责、自怨、自卑,总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却又总是无法做到完美无缺,于是就总是和自己过不去,结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3)生活目标切合实际。制定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不做超乎自身能力的事情,不给自己过大压力,能从容地应对生活。(4)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因为人的精神需要是多层次的,与外界接触,一方面可以丰富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5)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个性中的能力、兴趣、性格与气质等各种心理特征必须和谐统一,方能得到最大的施展。(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很快,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就必须不断学习新的东西,使生活和工作能得心应手,少走弯路,以便取得更大的成功。(7)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中,有正向积极的关系,也有负向消极的关系,而人际关系协调与否,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8)能适当地宣泄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心理健康的人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总是占据优势的,虽然也会有悲、忧、愁、怒、恶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但一般不会长久。他能适当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谦虚不卑,自尊自重,在社会交往中既不妄自尊大也不畏缩恐惧,对于无法得到的东西不过于贪求,争取在社会规范允许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各种要求,对于自己能得到的一切感到满意,心情总是开朗的、乐观的。(9)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人的才能和兴趣爱好应该充分发挥出来,但不能妨碍他人利益,不能损害团体利益。否则,会引起人际纠纷,徒增烦恼,无益于身心健康。(10)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下,个人的基本需要应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当然,必须合法,否则将受到良心的谴责、舆论的压力乃至法律的制裁,如果是这样的话自然就毫无心理健康可言。

2.我国学者对心理健康标准的认识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新生事物层出不穷,令人应接不暇。我们在享受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会给人们带来诸多心理问题。学习中,由于社会上用人制度的变革,人才竞争愈演愈烈,想取得好的成绩,就要参加各种校内外辅导、入学考试、阶段测验、毕业考试等,还要面临就业及再就业等压力。工作中,要迎接竞聘、考核、晋升的挑战,稍有闪失就会受到领导的批评,遭受经济上的处罚甚至还会有下岗的危险。生活中,要面临购房、医疗、养老、子女教育等压力,真是让人疲于奔命。由于要承受种种压力,引起的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就像雨后春笋般蔓延,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正常生活。面对方方面面的压力,需要我们具备较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有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的态度,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持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对于心理健康的评判标准,我国学者也有各自的见解。

国内的著名心理学家王登峰等根据各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合理的归纳总结,较为详细地提出了心理健康的几条指标:(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具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情绪和优缺点都能做到恰当、客观的评价。(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不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他能为他人所理解,为他人和集体所接受,能与他人相互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协调和谐,在生活的集体中能融为一体,乐群性强,既能在与挚友团聚之时共享欢乐,也能在独处沉思之时而无孤独之感。(3)热爱生活,乐于工作。心理健康的人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活,在生活中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他们在工作中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并从工作的成果中获得满足和激励,把工作看作是乐趣而不是负担。他能把在工作过程中积累的各种有用的信息、知识和技能存贮起来,便于随时提取使用,以解决可能遇到的新问题。能够克服各种困难,使自己的行为更有效率,工作更有成效。(4)面对现实,接受现实,适应现实,改变现实。心理健康的人能够从容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够主动地去适应现实,在条件许可时进一步地改造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对周围事物和环境能作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会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与奢望,他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信心,对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都能妥善处理。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以幻想代替现实,不敢面对现实,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接受现实的挑战,总是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或责备社会环境对自己不公而怨天尤人,因而心中总是充满着不平衡,无法适应现实环境。(5)人格和谐完整。心理健康的人,其人格结构包括气质、能力、性格、理想、信念、动机、兴趣、人生观等各方面能平衡发展。人格即人的整体精神面貌能够完整、协调、和谐地表现出来。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适中和合理的,待人接物能采取恰当灵活的态度,对外界刺激不会有偏颇的情绪和异常的行为反应,能够与步调合拍,也能与集体融为一体。(6)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在人的生命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都有相对应的不同心理行为表现,从而形成不同年龄阶段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与同年龄段大多数人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我国学者季浏(199(5)也提出了4条简明的心理健康标准:(1)智力正常,表现为在该年龄阶段应具备的智力水平;(2)适当的情绪控制能力,当遇到应激事件的刺激时能够较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理性地处理问题;3)对自己能作出恰当的评价,能正确认识自身的能力,不高估自己也不妄自菲薄;(4)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能正确处理与周围人群的关系,融洽地和他们相处。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尽相同,但他们都包括了心理状态和心理调节能力这两个关系密切的部分。心理状态是指个体在某一时刻或某段时间里自我感觉、心理状况的好坏(尤指情绪、心境的好坏),心理调节能力是指个体能够把自己的心理状态调节到适当水平的能力。这种能力的高低对人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当一个人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我们常听旁人劝说“自己要想开一点,没什么大不了的“等等,这也就是说要当事人积极调整心态,乐观地看待和解决问题。当然,心理健康的标准是相对的,人的心理健康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极端的健康是精神完美状态,极端的障碍是精神病状态,而绝大多数的人则是属于两极之间的状态。人们在确定心理健康标准时常常具有完备性,意指一种理想的美好境界。但实际上,心理健康标准只是反映了社会对个体良好的适应社会生活所应有的心理状态的一般要求,而不是最高境界。心理健康的标准很复杂,因为它涉及到众多的维度。对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年龄、性别、职业、学历)、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心理健康也可能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我们不能根据某一标准简单地评定谁是健康的或不健康的。另外,心理健康还具有发展性、变化性的特点。人只有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完善自身能力,在不懈的努力中感受快乐和满足,才能获得真正的心理健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