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体育健康促进的含义
体育健康促进是由健康促进引申而来的一个概念,属于健康促进的一个子系统,它是指以改善不同人群的健康状态为目的,以体育干预为手段,改善人们的体育生活方式;促使人们形成有益健康的体育意识;完善体育环境,提高人们生命质量的过程。换句话说,体育健康促进是利用体育手段来优化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过程。通过体育健康促进的宣传教育,使人们形成符合健康要求的体育意识,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通过对运动不足的行为和不良生活方式的有效干预,科学选择和开展针对不同人群特点的体育活动,在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和氛围支持下,结合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环节,将体育锻炼融入到生活细节中,达到增进健康、控制疾病发病率的作用。也就是说,对无病人群,体育健康促进不仅局限在增强体质上,还要利用体育行为干预来控制疾病的发生,尤其是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延长健康生存年龄,提高生活质量。对于慢性病人群来讲,体育健康促进可以改善病人的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减少和控制并发症的发生,增强其生活自理能力。
2.体育健康促进的发展进程
体育运动最初起源于生产劳动,后又服务于军事战争的需要,再后来才逐渐发展为愉悦身心、强健体魄的重要手段,也算是回归了体育的本质。这一演变历程是随着人们对体育的认识而慢慢发展起来的。到了现代社会,体育的功用则表现得更为突出,它不仅对个体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具有突出的社会意义。体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教育功能和文化功能得到了完美的演绎。体育的功能正走向多元化,对个体而言,不仅具有强健体质的功能外,还对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体育与健康促进的结合越来越受到重视,其积极作用和功效已经得到了充分证实,许多国际组织和国家政府陆续制定和出台了运动促进健康的政策、建议、法规、指南等相关文件。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共同召开了“健康促进与身体活动”(HealthPromo-tionandPhysicalActivity)的国际会议,会议指出:“虽然个人健康的责任很大程度上要由个人和家庭承担,但政府必须采取行动创造一个使公民形成和保持体育生活方式的社会的和体育的环境”,大会敦促“各国政府把推动大众体育的发展作为公共健康与社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明确了“使体育成为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石”等7项中心任务。世界卫生组织于1997年在日内瓦专门召开了以“积极生活:体育为健康”为主题的会议,并启动了“全球积极生活运动”。2002年,WHO在世界卫生日(WHO2002)提出口号“运动有益健康”,主题是体育锻炼,号召个人、社区和国家采取行动、实践倡导。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体育健康促进已经得到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普遍认可,不仅仅是停留在认识上,更体现在行动上。
我国关于体育健康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直至近几年来才逐步走向系统化和科学化。国家和地方政府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从不同层面支持和推动了体育健康促进的实践探索,以更好地服务于国民体质健康发展。研究对象主要涉及到青少年群体和老年群体,尤其关注体育健康促进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影响。2001年,全国第8次体育课程改革提出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通过增加学生课内、外体育学习与活动,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培养学生的运动爱好与专长,帮助他们形成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缓解肥胖或疾病的发生,从学校体育的层面全面推动健康促进的发展。2004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起了一项名为“快乐10分钟”的体育健康促进活动,主要由教师组织班级学生,每个学习日在教室内、外至少开展1次持续10分钟、中等强度以上的趣味体育活动,以增加学生的身体活动量,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之后,该项目被纳入“中国校园健康行动”中,推广到了上海、广州等全国9个大、中城市,从目前实施的情况来看,效果还是令人满意的。2005年,卫生部发布的《全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规划纲要(2005~20(10)》明确提出了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体系,倡导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以达成全民健康素质提高的总目标,从此开启了我国健康促进工作的新篇章。2007年,“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走进了中小学校,该行动计划提出了“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口号,倡导青少年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强调体育对青少年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和审美情趣形成的重要作用。这次全国性行动计划是我国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实践的一次重大发展。2012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提出并启动了《中国青少年体育振兴规划》的研制工作,进一步加强了我国青少年体育基础政策法规建设和顶层设计,从国家层面推动了我国青少年体质的健康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