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韧性又称心理弹性、心理复原力,它原本是物理学概念,指物体受到外力挤压时回弹的能力。后来,该名词被运用到心理学领域,引申为面对严重威胁和不利情境,个体的适应与发展仍然良好的现象。虽然人们普遍认可心理韧性的存在,但对心理韧性的概念,学术界至今还没有统一的认识,但普遍认为,心理韧性是个体在危险环境中良好适应的动态过程,表示一系列能力和特征通过动态交互作用而使个体在遭受重大压力和危险时能迅速恢复和成功应对的过程。心理弹性又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成分:(1)自控性,即个体对情绪和需求的控制能力。情绪的控制应该适度,控制过多会导致情绪压抑,控制不足会导致情绪放纵;(2)灵活性,即对情绪调控的管理能力。适应灵活的人能够根据实际情境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并很快能够转移情绪,或从沮丧情绪中迅速恢复过来,或从极度兴奋情绪中逐渐平静下来;(3)挑战性,即坚持抵抗压力,并力求取得成功的心理倾向。具有挑战性的人,能够正确地看待外在压力,不把压力当作威胁,而是看作施展才华和发展自己的机会和动力;(4)乐观倾向,即对未来持有的积极期望和乐观态度。乐观倾向可以使个体很容易从挫折中摆脱出来。具有这种人格素质的人,面对持续的应激情境,会表现出镇定、灵活、坚强、乐观,反之则表现为冲动、呆板、懦弱、颓废。心理韧性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通过体育锻炼的方法可以加以培养提高。如在进行力量训练的时候,当人已经筋疲力尽,这时还没有完成自己所设定的目标,还需要我们咬紧牙关继续努力,即使是举起最后一次杠铃,也需要我们集中、动员全身的肌肉以及必胜的意志,完成所有任务时人们会感到一种极大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心理韧性也随之得到了锻炼。还有在比赛中,当遇到困难时,一定要有抗压的能力,要有不服输的精神,不到比赛最后一刻绝不放弃,就算是输了也不让对手胜得轻松,同时也会赢得对手的尊重。在比赛中培养的这种韧性可以使自身的内心变得更加强大,当在工作中遇到挑战时也会从容面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