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重视德育和自我修养

重视德育和自我修养

时间:2023-03-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中国古代教育家认为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应同时进行。不过,相比较而言,中国古代教育更重视德育,教学内容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孔子主张以德治国,孟子主张推行“仁政”,认为“善政不如善教得民心”,而得民心的关键是“明人伦”。2.中国古代教育注重自我修养,强调启发主体的内在自觉性。这种重视启发内心的觉悟,相信主体内在力量的观点,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
重视德育和自我修养_中国传统文化概观

1.中国古代教育家认为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应同时进行。孔子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同时又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论语·阳货》)其弟子也总结说:“君子务本,本立则道生。”(《论语·学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汉代儒家董仲舒也反对偏执一方“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智而不仁,则知而不为也。”(《春秋繁露·必仁且智》)在中国古代教育家看来,道德教育应该居于首要地位,智育主要是为德育服务。德智之间,“行己有耻”与“博学于文”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关系。不过,相比较而言,中国古代教育更重视德育,教学内容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孔子主张以德治国,孟子主张推行“仁政”,认为“善政不如善教得民心”,而得民心的关键是“明人伦”。《学记》认为道德教育应放在建国君民的首位,“发虑宪,求善良,足以溲闻(小有名声),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礼记·学记》)宋代教育家朱熹也认为:“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朱子大全·白鹿洞书院教条》)具体地说,就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更明确地把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清初学者唐甄说:“古之圣人,言即其行,行即其言;学即其政,政即其学。”(《潜书·有为》)确实抓住了古代教育家把政治、伦理、教育合为一体,普遍强调把德育放在首位的特点。

2.中国古代教育注重自我修养,强调启发主体的内在自觉性。同西方和印度的宗教相比,中国古代教育不用到上帝或佛祖那里,而是在自己心中寻找善恶、美丑的标准,追求道德的自律,强调人心中具有一种价值自觉的能力,要自省、慎独,突出自我修养、自我完善、自我求取。孔子就特别强调从自我做起,认为人要善于自我省察,及时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严格进行“自省”、“自讼”,还要进行自我克制,“克己复礼为仁,一日而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使自己的视、听、言、动都要符合社会规范,并力图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孟子更加强调“反求诸己”。他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智,反其智;礼有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孟子·离娄上》)荀子也提倡“吾日三省乎己”,教育学生从内心培养见善能整躬自察,见不善能疾恶如仇的道德情操,“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荀子·修身》)。《大学》提出了“慎独”的修养方法,也就是要求自我省察、自我克制,在自己独处、没有别人监督的情况下更加谨慎地严格要求自己。这种重视启发内心的觉悟,相信主体内在力量的观点,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