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说,明万历年间,冉沟村的庄稼人霍亭桐,完善了手工挂面的加工器具及流程。手工挂面的由来,在冉沟村还流传着这样的一个故事: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冉沟村有圣母庙会,庙会上年年唱大戏,某年冉沟村人以拿手的拉面给亲戚朋友备饭,面和的多,亲朋来的少,和好的面剩下不少,便顺手将剩面拉成细长条挂在长木杆上。
吴堡县张家山空心手工挂面,俗称咸挂面,其制作工艺全靠口耳相传、心授手作。
挂面究竟起于何时,众说不一,有说起于汉朝的,有说起于唐朝的……据说,明万历(1573年9月—1620年8月)年间,冉沟村的庄稼人霍亭桐,完善了手工挂面的加工器具及流程。另据年长者回忆,冉沟村圪针坟曾立有一筒清乾隆年间(1735年—1796年)的墓碑(该墓碑毁于“土地革命”期间),碑上有这样的记载“先考躬耕农圃,辅以挂挂面……”,如果真有此说,那么至少在乾隆年间,冉沟村的手工挂面技艺就已经完全成熟了。
手工挂面的由来,在冉沟村还流传着这样的一个故事: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冉沟村有圣母庙会,庙会上年年唱大戏,某年冉沟村人以拿手的拉面给亲戚朋友备饭,面和的多,亲朋来的少,和好的面剩下不少,便顺手将剩面拉成细长条挂在长木杆上。因面是淡盐水和成有饧性,下垂的重力继续把面条拉长拉细,晾干后切成一尺长的面条段储藏起来,下次煮着吃时原汁原味。不过“条杆儿粗”,经历了反复多次改进,逐步升华成了挂面,做挂面又称“挂挂面”,取这种面条是通过“挂吊”而成的意思。
冉沟村圣母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