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追求“中和之美”

追求“中和之美”

时间:2023-03-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庸是传统儒学的精髓之一,反映在文学观上,便是提倡文学作品的“中和”之美。因而,情感宣泄的适度与表现方式的简约,使中国古代文学在总体上具有含蓄深沉的艺术特征,在整体上明显带有“中和”的美学特征。所以古人言“若笔笔写到,便俗”,从而呈现一种含蓄深沉、意味隽永的“中和之美”。总之,关注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以人为本”的理性精神,追求写意手法和中和之美,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
追求“中和之美”_中国传统文化概观

中庸是传统儒学的精髓之一,反映在文学观上,便是提倡文学作品的“中和”之美。在“六经”中就已形成重视克制自己,排斥感性狂欢的文化特征。孔子倡导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观点进一步发展,即主张在文学作品中要有节制的宣泄情感,而不要把感情表达的过分强烈,要“发乎情,止于礼”。因而,情感宣泄的适度与表现方式的简约,使中国古代文学在总体上具有含蓄深沉的艺术特征,在整体上明显带有“中和”的美学特征。

在中和的表现形式上,这里有一个露与藏的问题,露与藏是我国古典艺术理论中的一个观点。讲艺术,要露,也要藏。不露,则不能造成鲜明、生动的形象,不能使作品成为“无形画”;但又不能过露,过露则无余蕴。因此,艺术又要藏,藏了才有含蓄,构成“画外音”。中国聪明的诗人总是善于动员读者来积极进行思维活动,挑动他们的想象力,使他们浮想联翩,而不能自己。这正如古代画家说的“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流则远矣”(郭熙《林泉高致》)。因而在文学创作上,不要把话说尽,不要把感情宣泄尽,给读者留点想象的余地,比作者写出来更丰富。所以古人言“若笔笔写到,便俗”,从而呈现一种含蓄深沉、意味隽永的“中和之美”。

总之,关注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以人为本”的理性精神,追求写意手法和中和之美,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正是由于中国古代文学以生动的具体的形象方式承载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所以它的审美功能及认识功能历久永新,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