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味道”,而这种“味道”往往是具有两种含义的:
广义的“味道”,指这座城市的综合文化氛围留给人们的印象;
狭义的“味道”,指这座城市独有的味觉体验留给人们的感受。
不管它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一座城市的“味道”往往都具备这样的特征——你可以明明白白地切身感受得到它,甚至可以明白无误地分辨出它是不是正宗地道。但就算你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你都很难捕捉住它,甚至很难把它清晰地表达出来。
这就是“味道”的神秘之处。这也是各地的味道最有“味道”的地方。
上海这座城市当然也有着它自己的一种独特的味道。
“老上海的味道”这个题目,已经有很多文化工作者做过了,不过他们大多探讨的是广义上的、地域文化层面上的“味道”。
极少有人从狭义的“味道”这个角度单刀直入地切入,把舌尖上的“老上海的味道”(也就是上海本帮菜的味道)说清楚。
要想把狭义的“小味道”说清楚,就不能离开城市文化那个“大味道”。这就是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
只有弄清了本帮技法厨房的秘密,才会了解本帮菜的技术核心;
只有梳理出味道背后的文化脉络,才会了解本帮菜的先贤们为什么会这样去思考问题;
所以,只有对本帮菜的所有背景进行这样的“全息扫描”,才能把上海这座城市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感受得到的文化味道和本帮菜具体的味道结合起来,从而使人们一目了然地知道本帮菜的味道到底有着一个什么样的秘密。
这就决定了这本书的写法:从城市发展的文化渊源着手,用类似于“训诂学”的方法,综合考证本帮菜的历史、文化、民俗、烹饪原料、烹饪工艺以及传承脉络,这样也许才能尽可能真实地还原出地道的“老上海”味道来。
需要说明的是:凡是被称为“道”的东西,往往都是一言难尽的,“老上海的味道”同样如此。
“味道”的唯一最佳载体,就是人的舌头,这是其他任何载体都无法超越的。
但如今地道的老上海风味,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人们能够尝到的所谓“老上海味道”,往往是以假乱真的、以次充好的、自吹自擂的,甚至完全是莫名其妙的。
笔者无法让所有不知情的人都品尝到正宗的本帮风味,只能退而求其次,用“细说”而不是“戏说”的方式,尽量客观地记述我所知道的“老上海的味道”。
尽管对于味道本身来说,“记述”还远远不是“记录”!
2014年8月,“本帮菜传统烹饪技艺”被正式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申报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单位是上海老饭店,笔者曾有幸被邀请为这项申遗工作文字资料的整理者和影像资料的编导。
在搜集、挖掘、分析、整理各类相关文史资料和烹饪技法的同时,笔者不可避免地带着一定的主观视角对这些资料进行梳理,这就是这本书的由来。
你可以把它当作一本闲书来看,但这本书的素材积累历时11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