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医药学

中国医药学

时间:2023-03-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医药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有丰富的内容和宝贵的临床经验,是我国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中国医药学的形成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我国古代医学得到了巨大发展,特别是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建立来说,这是一个黄金时代。该书的部分内容还被翻译成日、德、英、法等多种文字,是世界各国研究中国医学的重要文献。
中国医药学_中国传统文化概观

中国医药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有丰富的内容和宝贵的临床经验,是我国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在医疗技术方面,除了药物治疗外,尚有针灸、气功、推拿、耳针等特殊疗法,是世界传统医学中最完善的一种医学。

(一)中国医药学的发展历史

1.中国医药学的起源

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和繁衍,在猎取食物的过程中,在同自然灾害、猛兽、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已经开始了医疗和保健活动。例如人们在寻找和识别食物的过程中,误食了一些有毒的药草,在毒性反应过后,却治好了某些病痛,而发明了能治病的药草,这就是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我国第一部药物学《神农本草经》是后人为了纪念原始社会人们的贡献,托名神农而写的。人们在使用石器的过程中,逐步发明了石针来治病,所谓砭石这是针灸疗法的起源。殷商时期,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有了显著的发展,青铜器的广泛应用,促使发明了银针、金针等医疗工具。

2.中国医药学的形成

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我国古代医学得到了巨大发展,特别是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建立来说,这是一个黄金时代。《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四部医书的产生,在中医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这四部医学著作,被后世称为四大医学经典,它们的出现,标志着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这一时期还涌现出像淳于意、华佗(141—208年)等有名的医家。特别是华佗,他精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外科尤为擅长。创用麻沸散,给患者麻醉后施行手术。反映了我国医学于公元2世纪时,在麻醉方法和外科手术已有相当成就,在世界医学史上也是罕见的。

3.中国医药学的发展

从公元3—10世纪,即我国隋唐时期,医药学有了全面的发展,在脉学、病因、证候、临床治疗学等方面,出现了不少专著。如晋代著名医学家王叔和著《脉学》十卷,进一步使脉学理论与方法系统化。对于病源的探讨和证候的描述,到隋代已取得相当成就。巢元方(610年)等人集体编写的“诸病源候论”,总结了魏晋以来的医疗和成就,就是这方面的代表著作。唐代在临症医学上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出现了大量的方书,代表作是孙思邈的《千金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

由于北宋对医药学的重视,金元之交战乱中的一些知识分子出于治病救人的目的,积极钻研北宋出版的医药学书籍。他们较少保守思想,又有较多的临床经验,恰好处在中国古代哲学大规模渗入中医学的“第二次浪潮”(宋元理学)的时期,敢于提出新的理论,形成了新的流派,这是以往少见的。其中以“金元四大家”最为有名:刘完素(提出“降火益水说”)、张子和(提出“邪去正安说”)、李东垣(提出“胃气为本说”)、朱丹溪(名震享,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说)。

4.中国医药学的成熟

明中叶资本主义萌芽,一批知识分子转向实学,再加上清初一些知识分子不愿仕清,由儒转医,大大加强了明清时期医学研究的力量,因而医学著作的数量急剧增加。明清时期在医药学上有两大重要成就,一是温病学派的形成,一是药物学的大规模总结。明清两代兴起的温病学派认为,急性热病是由于感受四时不同的温邪引起的,并逐步在病因、病理和治疗原则方面形成了一套独立于伤寒学说的比较完整的理论,著成《温病条辨》、《温热条辨》、《温热经纬》、《温证论治》等书。这些著作对温病的病因、病理、和辨证论治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弥补了“伤寒论”的不足。此外,明清两代不像宋代政府那样对本草书籍重视,民间对本草的研究却取得了巨大成就,其中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收药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种,分类合理,叙述详尽,资料丰富,是明末以前本草学研究的总结性著作,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我国古代医药学专著

1.《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理论著作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理论著作。全书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经许多年代由许多医学家的经验、心得和理论概括而成。一般认为,该书的主要内容完成于战国时期,后来传抄中又补充了一些后人的内容。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为古代医家托轩辕黄帝名之作,为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创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其影响是深远的。历史上许多学者对这本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注释工作,到今天仍是我们学习和研究中医理论的必读之书。该书的部分内容还被翻译成日、德、英、法等多种文字,是世界各国研究中国医学的重要文献。

2.《伤寒杂病论》:我国第一部临床辨证论治的专著

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它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在《伤寒杂病论》成书近两千年的时间里,一直拥有很强的生命力,它被公认为中国医学方书的鼻祖,并被学术界誉为讲究辨证论治而又自成一家的最有影响的临床经典著作。书中所列药方,大都配伍精当,有不少已经现代科学证实,后世医家按法施用,每能取得很好疗效。历史上曾有四五百位学者对其理论方药进行探索,留下了近千种专著、专论,从而形成了中医学术史上甚为辉煌独特的伤寒学派。

《伤寒杂病论》不仅成为我国历代医家必读之书,而且还广泛流传到海外,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等国。特别在日本,历史上曾有专宗张仲景的古方派,直到今天,日本中医界还喜欢用张仲景方,在日本一些著名的中药制药工厂中,伤寒方一般占到60%以上。

3.《本草纲目》:我国古代药物学的集大成者

明末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是我国古代药物学的集大成者,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对我国乃至世界医药学的发展都有着巨大贡献。

《本草纲目》共五十二卷,一百九十多万字,是一部鸿篇巨制。李时珍分析了前人撰写本草著作的得失经验和古今药物利用的兴废规律,提出了“不厌详悉”的编写原则。他汇集了历代本草著作,对其中的药物重新加以整理,去粗取精,删除重复,合并种类,收入《本草纲目》的有一千五百一十八种。同时他又深入民间,采访四方,增补了三百七十四种前人没有收录的药物。《本草纲目》共收药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种,成为历代本草中载药最多的一家。该书还继承了《新修本草》首创的描绘药图的成功经验,绘有药图一千一百六十幅,同时注意了描绘药图的特征的准确性,为后人认识、采集和鉴别药物提供了方便。李时珍还非常重视药方的收集工作。《本草纲目》附录药方一万一千零九十六个,几乎包括了所有医学典籍中的经验良方。因此,本书不仅集本草之大成,也是医方的全书。这种以药带方,以方附药的方式,既证实了药物的功效,又加深了对药物的认识,集中了临床经验,大大提高了本草的实用价值。另外,经史子集各种古书中有关医药的资料,《本草纲目》也在考证、分析的基础上加以采纳,使本草的内容更为丰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