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我意识的影响因素
自我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获得的,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在与他人的互动中逐渐形成的。
(一)社会实践影响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人的意识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社会化的产物。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还依赖于个体参与社会生活、与他人相互作用。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意识的对象是与意识主体一样其有主观精神世界的人或人群。在社会实践中,意识的主体在反映意识客体的同时,客体也反过来能动地对反映主体作出反应,因此我们所属的社会群体是我们观察自己的一面镜子。米德的研究表明,自我意识正是在社会实践中通过扮演他人的角色,把自己置于互动对方的位置上而逐步形成的。
(二)社会环境影响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社会经济地位、社会文化环境、家庭、他人的评价、参照群体等因素对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有重要影响。在自我意识中并不仅仅包括自己对自我的看法,它同时还包括了对他人如何看待自我的期望,以及对自我现实表现和自我理想之间关系的评价等等。
(三)生理、心理能力的发展影响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自我意识的发展一般经过自我中心期、客观化时期、主观化时期三个阶段。在最初的意识形成和发展中,主体意识是先于自我意识而发展的,主体意识是自我意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婴儿必须首先在自己和客体间作出区分,才有可能在客体中区分出物理客体和他人,进而在自我和他人之间做出区分,最终形成自我意识。五个月后,当婴儿能对他人微笑时,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就开始相互作用,共同发展了。特别是在后来随意性动作与言语的掌握相结合,使婴儿能逐步意识到活动本身的进程和结果,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主观力量,这时主体意识就同自我意识完全融为一体了。因此生理及相应的心理能力的发展,影响自我意识的发生、发展。
二、自我意识的教学实践实现策略
(一)合理运用“镜像”策略帮助学生建立自我意识
1.设计适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的教学活动
通过镜像原理来建立学生的自我意识的教学策略,从对自己的关注、唤醒自我意识,到让学生能建立起自我的概念,能区分我与他人,过渡到形成客我。把自我作为客体来认识自己的特征,以及把握自己与环境、他人的关系。结合人自我意识形成的规律,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和智力水平设计操作活动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自我意识,所以我们才让学生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对象,以及把自己和自己的动作区别开来。
2.有助于学生更好区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
在应用镜像学习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应把握一点就是“活动”在镜前是非常重要。自我概念的初级阶段是以建立一些以完成动作和操纵物体能力为基础的“身体上的”的概念,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联系是通过活动,为了更好区分我与客体及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
3.创设问题情境
在自我意识课堂上老师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利用活动教学,让学生“动一动,够得着”,对课堂活动产生兴趣,学生完成任务的同时,老师也能够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二)运用“评价”策略提升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
1.辅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评价方法和标准
学生的自我意识处于较低水平,需要更加关注和疏导,特别是自信,幸福感和满意度的提高。预防引发心理问题。应该尽快辅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自我评判标准。
2.“评价”策略对于提升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当老师创设活动让学生产生体验的同时,老师利用评价策略引导学生把对活动的结果关注转移到老师所希望学生要关注的目标上。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自我评价以及他人的评价不断对于自己的行为及结果进行反思和调整,同时自我意识水平也是在不断的评价中潜移默化产生出来的。同时通过评价策略建立学生的自信,给每个学生创造获得平等受教育的机会。
3.老师对每个学生的正向评价有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1]
我记得有这样一句话:“一个孩子的自信是来源于成人对他的情感上的满足。”我觉得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我们在平时的时候常常会根据学生某方面的行为对学生定义为好学生或者是坏学生。而且把这种定义传达给其他的同学和老师,导致好的同学会更加的好,而差的同学也会更加的破罐子破摔。这就是皮革马里翁效应。其实我们老师的每一句评价对学生起着很大影响,关系着每个学生的情绪以及自信,希望我们每个老师都能擦亮眼睛对待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自信表现的机会。
(三)多种教学策略要灵活运用、综合给力
1.“语言”是重要的教学手段
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是和掌握有关自我的词汇相联系的。在自我意识的活动教学中,由第三人称(客体我)过渡到代词“我”(主体我),是自我发展中一个飞跃。在对自我意识课堂中,要关注教学过程,达成教学目标,老师的指导语是必不可收的组成部分。而我常常是通过“提问”的形式,来达到引导学生的目的。同一教学目标也有层次之分,首先在第一阶段的教学中,一般采用游戏教学法或者真实情景教学法。在第二阶段的教学中老师通过创设真实情景,让学生形成真实体验,老师用语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最后一个阶段老师会创设真实的情境,回归生活。引导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从而明晰自我的概念。之后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
同时在自我意识的课堂上,老师不断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我”来进行完整的语言表述。
2.建设和谐的校园环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校园是学生生活时间最长的场所,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影响也是最大的。学生的心理发展,几乎都是在校园生活中实现。校园环境包括人际关系的构建和班级组织的管理。只有建立和谐的校园,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自我评价水平。
3.强化手段是老师达成教学目标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因为在课堂上常常老师关注的是教学目标的达成,而中度大学生的关注点是如何在课堂获得奖励物,所以老师常常利用学生的喜欢的物品或者食物作为强化物引导学生来达成老师所关注的教学点,最后达到双赢的效果。
家庭是孩子的天然学校,孩子极易受家庭的影响。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孩子在学校接受的教育,在家庭可能会被“一扫而光”。学校教育要达到预期的目的,只有通过加强家庭和学校的联系,积极争取家长的理解、关怀、合作和支持,通过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以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自己的教育目标。同样为了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我也特别注重学生的家庭教育,每个周末我都会给家长布置适量的训练孩子自我意识的作业,给家长提供如何训练孩子自我意识的方法,让家长有意识利用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自我意识水平进行训练,从而达到最终提高孩子自我意识水平的目的。
4.倡导促进“最近发展区”的心理干预策略
对学生的辅导要具有针对性,在进行干预之前首先应该对学生进行较为详细的调查,考虑性别差异以及个体差异。课程内容的安排要具有针对性。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而且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给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把学生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实际的发展水平,才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
【注释】
[1]王道俊等:《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