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研究是一种适应小范围内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归纳规律,而是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行动研究将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与教育实践的具体改革行动紧密相连。[9]
个案行动研究在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为总目标的指导下,针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教育实践,解决大学生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社会人际关系的一个个问题,并在整体上形成多重反馈循环体系,探索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有效途径。[10]
一、建立正确的自我意识的策略
(一)进行自我意识教育,克服心理弱势
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欠缺,这就决定了每个人的潜意识中都有自卑感存在。如果处理得好,会使自己超越自卑去寻求优越感;如果处理不好,就将演化成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另外,自卑容易销蚀人的斗志。长期被自卑笼罩的人,不仅心理活动失去平衡,而且也会诱发生理失调和病变。要克服这种心理障碍,就要强化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参与意识和成才意识,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改善和发展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激发他们追求自身价值的热情。
(二)循序渐进,分阶段形成学生的自我意识
(1)入学适应阶段。通过新生就业教育、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讲座等,开展单独或集中的谈心或座谈,做好大学生的参谋、顾问和朋友,及早化解他们的孤独,使他们尽快地适应生活。同时,对大学生进行成人意识教育,帮助他们养成能吃苦、不怕困难、独立处事的坚强个性,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树立立志成才的理想和信念,使大学生能约束自己,自觉抑制各种不良影响,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都执著地去追求努力。
(2)稳定发展阶段。通过社会实践以及加强心理适应、承受、求知教育,采用案例对话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并能分析问题,形成提高自信、独立处事的自我意识。
(3)毕业准备阶段。通过以就业成才为中心的系列教育,结合职业道德、就业讲座和咨询,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积极参与社会竞争,为尽快融入社会奠定良好的思想和心理素质基础。
二、提高沟通技巧的策略
(一)学会倾听,理解对方
沟通的最好方法就是倾听。用心倾听是对人最好的尊重和关心,对方的需要都是从倾听中得来的。一场谈话,用三分之一的时间说话,用三分之二的时间去倾听,就是一场成功的谈话。一个沟通的高手一定是一个倾听的高手。
(二)学会赞美,愉悦对方
赞美是增加人际亲和的极好方法,通过赞美使对方感到自己很重要,是对对方的存在及其价值的肯定。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中最本质的愿望,就是希望得到赞赏。”赞美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赞美别人其实也是在赞美自己,因为别人得到赞美,将也会用赞美来回报。
(三)学会感恩,不图回报
感恩是吸引定律,会吸引更多的力量帮助你。一个人对周围的一切心存谢意,懂得人有恩于我,我将没齿不忘,时时提起,知恩图报。而我有恩于人,要尽量忘记,不要挂在口上,不图回报,以免增加别人的心理负担。
三、客观认知社会人际,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一)客观看待社会人际的特点
正如《三国演义》中开篇所言“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人与人之间的往来接触,难免出现间断性的亲与疏。人际关系的协调,除了客观看待人际交往的亲疏变化,同时也要注重从社会利益关系的平衡上进行调节。人总是希望得到对自己有价值的东西,选择对自己有价值的交往,这是可以理解的。如果想保持与别人的交往,就要让别人感到与自己交往是值得的,是得大于失,至少得等于失。有的人常常把功利和情义搅和在一起扯不清,又把自己真实的动机、真实的评价掩盖起来,最后与他人原来多年积累的情义也毁了。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不要把别人想得那么坏,更多的时候人与人交往是平衡的,因为人们都在做出能给双方带来最大利益的选择。
面对新的体制转轨、飞速发展变化的社会现实,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善于自己给自己找平衡,这是当前每个现代人面临的新课题,同时也是建立和协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方法之一。目前,常听到有些人抱怨,世事不公平,心态不平衡。不能不承认,在现代生活中,曾发生了一些不公平之事,让人心态难以平衡。诸如才德平庸者官运亨通,而辛苦工作者则不受重用。有的人住房豪华,有人则陋室区区。一夜之间成了大款者有之,长年劳动仍清贫者也有之。这些都可能让人产生不平衡。不平衡即失衡,失衡即是失去了支撑点。一旦失去了支撑点,人就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诸如焦虑、嫉妒、孤独、偏执、狂想等症。这些大多是由于对现实生活发生的事件不理解,或者是所受的教育无法跟上飞速发展的形势所致,这显然是一个心理素质的问题。
(二)提高心理素质,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要经常让心态保持平衡,最根本的办法是要提高心理素质,增强抗震能力和承受能力,培养、锻炼豁达大度的性格,使自己具有很大的弹性和灵活性。我们正处在一个大变革时代,旧的平衡不断打破,新的平衡尚未建立,难免让人产生不平和失落。对此,应以宽广、豁达的胸怀泰然处之,并将世事名利看得平淡一些。“宁静而致远,淡泊以明志”,恰恰是保持心理平衡的最好方法。面对这个激烈竞争的社会现实,每一个现代人都要敢于正视。因为在当前形势下,区分高低、优胜劣汰,主要是通过公平、合理的竞争来实现的。人人不可避免地要参与竞争,人人都要接受竞争的结果。从人际关系角度讲,同学之间、朋友之间、同行之间,在某些特殊场合都可能成为竞争对手,这已是客观的事实。竞争可以使人际关系紧张、松散,也可以使人际关系密切、深厚。因此,要引导学生用社会主义竞争观对待竞争,要树立竞争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的观念,认识到有竞争才能择优汰劣,有竞争才有进步,有竞争才有发展;没有竞争必然是一潭死水,没有生气,没有活力,没有希望。现代人必须树立竞争意识,并做好参与竞争的思想与心理准备,清醒、正确地看等竞争结果。不断提高竞争意识,掌握竞争的手段,培养战胜竞争对手的能力,这才是正确的态度。而决不可采取极端的做法,或者自怨自艾,或进行人身攻击,或置人于死地,这些手段都是不可取的。
四、提高师德修养,建立和谐校园人际关系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构建浓厚的文化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习的情操,使他们变得高尚。”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审美可以使大学生调整失衡的心理,净化他们的心理环境,陶冶情操。因此,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富有亲近感和感染力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适合大学生心理特点具有吸引力的校园文体活动,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校园环境,一个团结、勤奋、求实的学习氛围,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激励和鼓舞着学生乐观奋进,坚定与勇敢。同时,要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如广播、网络、校刊、橱窗、黑板报等形式,宣传心理保健知识,讨论有关热点问题。这些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提高师德修养,化解校园人际交往冲突
随着时代的转变,昔日被老师训斥还对老师说谢谢的学生已不复存在。有效的师生沟通技巧,对于和谐班集体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冲突发生时,教师首要之务是“制怒”,学会处理自己的情绪,选取恰当的表达方式,进而辨识学生的情绪与需求,不要回到“师道尊严”的传统伦理上去。冲突暂时中止后,老师要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让学生口服心服,要做到以下几点:(l)教师的行为要贴近学生的心;(2)教师的行为要走进学生的心;(3)教师的行为要打动学生的心。
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建立在教师能认清学生的特点,以平等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并尊重学生。有了和谐的师生关系,校园内的同学关系和其他人际关系的良性发展就有了保证,同学之间的矛盾往往产生于彼此之间理解不够、沟通不够,教师从自己做起,理解学生上,有效与学生沟通本身就是为学生树立人际交往的榜样,校园良好人际关系的主体是学生,但主导者应该是教师。
五、坚持有效的亲子沟通
科学的家庭教育应涵盖孩子身、心、智、德等诸多方面,应是对孩子进行全方位、立体性的培养和开发。家长要多和孩子沟通交流,正确估价孩子的实力,不给孩子规定不切实际的目标。对青少年而言,家长是他们模仿学习的对象,因此家长在孩子面前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与孩子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亲子关系,给每个青少年以宽松、尊重、支持、鼓励的发展空间,促进其人格的健康发展。同时,要不断提高孩子维护自己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能力,至少在出现心理问题时有求救意识。针对现存问题,要改变状况,必须在家庭中创建民主、平等、参与、合作、符合时代精神的现代亲子关系。
【注释】
[1]金耀基:《关系和网络的建构:一个社会学的诠释》,载《二十一世纪》,1992 (12)。
[2]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商务印书馆,1935。
[3]杨国枢、黄光国、杨中芳:《华人本土心理学》,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4]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5,310。
[5]焦国成:《中国古代人我关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6]乐国安:《当前中国人际关系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7]佟丽君:《论霍曼斯的人际交往理论》,载《求是学刊》,1997(01)。
[8]翟学伟:《中国人行动的逻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9]王坚红:《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70。
[10]王坚红:《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5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