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川菜烹调技术

川菜烹调技术

时间:2023-09-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菜肴颜色为白色时,必须选择鸡蛋清作为糊液的辅助原料;需要菜品颜色金黄、棕黄时,可以选择全蛋液或蛋黄作为糊液的辅助原料。适合于炸、油爆、油淋等菜肴的制作。由于这些菜肴在烹调中主要以水为传热介质,加热时间较长,在加热过程中有时间将调味品逐一投放,使原料入味。所以,在烹调中可以将调味品预先加入,待菜肴口味确定、即将成熟起锅时,放入水粉汁。一般适合于滑炒、滑熘、油爆等旺火成菜的菜肴。

任务1 川菜烹调技术

4.1.1 上浆、挂糊、拍粉

1)上浆

上浆又称抓浆、吃浆,广东称上粉,是指在经过刀工处理的原料表面黏附一层薄薄的浆液的工艺流程。

(1)浆类的调制原料

主要原料有:精盐、淀粉、鸡蛋、油脂、小苏打、嫩肉粉、水等。

(2)浆的种类

①水粉浆。

a.主要原料:精盐、淀粉、水、料酒等。

b.调制方法:将主料用精盐、料酒腌制入味,再加水、淀粉调匀粘裹于原料之上。

c.用料比例:主料500克,淀粉50克,加入适量清水。

d.适用范围:肉片、鸡丁、肝片等,适合炒、爆、熘等烹调方法。

e.成菜特点:质地滑嫩。

关键点:上浆前,必须先进行基础调味,再加水和淀粉,调匀抓透;上浆的浓稀程度要控制好。

②蛋清浆。

a.主要原料:精盐、淀粉、鸡蛋清、料酒等。

b.调制方法:将主料用精盐、料酒腌制入味,再加鸡蛋清、淀粉调匀粘裹于原料之上。

c.用料比例:原料500克,淀粉40克,鸡蛋清80克。

d.适用范围:肉丝、鸡丝等,适合于熘、炒、爆等烹调方法。

e.成菜特点:柔滑软嫩,色泽洁白。

关键点:上浆前必须先进行基础调味,再加入鸡蛋清和淀粉,调匀抓透,蛋清和淀粉比例应把握准确;上浆的浓稀程度要控制好。

③蛋黄浆。

a.主要原料:精盐、淀粉、蛋黄、料酒、水等。

b.调制方法:将主料用精盐、料酒腌制入味,再加鸡蛋黄、淀粉、水调匀粘裹于原料之上。

c.用料比例:原料500克,淀粉40克,鸡蛋黄80克,水适量。

d.适用范围:适合于炒、爆、熘等烹调方法,成菜带色的菜肴。

e.成菜特点:柔滑软嫩,色泽略黄。

关键点:蛋黄浆在使用过程中,如果浆汁较浓稠,可以加入适量的清水,作为稀释。

④全蛋浆。

a.主要原料:精盐、料酒、淀粉、全蛋液等。

b.调制方法:将主料用精盐、料酒腌制入味,再加全蛋液、淀粉调匀粘裹于原料之上。

c.用料比例:原料500克,淀粉40克,全蛋液80克。

d.适用范围:适合于炒、爆、熘等烹调法,烹调带色的菜肴。

e.成菜特点:原料滑嫩爽口,略带黄色。

关键点:全蛋淀粉浆需要更加充分的调和,以保证各种用料相互溶解为一体,质地较老的原料在使用全蛋浆时可以加入适量的泡打粉或小苏打,使主料经油滑后更加松软嫩滑。

⑤苏打粉浆。

a.主要原料:鸡蛋清、淀粉、水、小苏打、精盐等。

b.调制方法:先将主料用精盐、小苏打、料酒码渍一会儿,再加入鸡蛋清、淀粉拌匀,浆好后静置一段时间后使用。

c.用料比例:主料500克、鸡蛋清40克、淀粉40克、小苏打2克、精盐2克、水适量。

d.适用范围:适合于爆、炒、熘等烹调方法。

e.成菜特点:鲜嫩爽滑。

关键点:一般用于质地较老、肌纤维较多、韧性较强的原料,如牛肉、羊肉等。

(3)上浆的操作要领

①灵活掌握各种浆的使用。根据原料的不同质地、不同的烹调手段以及成菜后要达到的色泽,合理地选择浆类的使用。例如,在牛肉的烹调中,根据牛肉的质地可以选择使用苏打粉浆。在鲜熘类菜肴中,因成菜要求色泽洁白,可以选用蛋清浆。

②合理掌握各种浆的浓度。根据原料的质地、烹调的要求合理调整浆类的浓度。质地较老的原料由于本身含水量较少,可以适当将浆调得稀一些,较嫩的原料因其本身含水量较多,且在烹调过程中有出水的现象,应把浆调制得浓稠一些。

③必须使原料吃浆上劲。

在上浆过程中,一般采用搅、拌、抓的方法。一方面使浆液充分地渗透到原料组织中达到吃浆的目的;另一方面可提高浆液的黏度,使其牢牢地粘裹于原料之上,达到上劲的目的,以避免在烹调中原料出现脱浆的现象,影响成菜质量。

(4)上浆的作用

①保持原料中的水分和美味,使其内部鲜嫩,外部柔滑。

②保持原料的固有形态。在进行烹调时,由于原料受到温度的影响会发生失水变形一系列的变化,在表面粘裹上一层浆可以减少原料形态的变化,提高菜肴的质量。

③保持原料的营养成分。鸡、鱼、肉等原料如果直接下油锅进行烹调,其中所含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营养成分都会遭到破坏,降低原料的营养价值,如果在这些原料的表面粘裹上浆液,其营养成分的破坏就会大大减少。

思考题

原料在烹调过程中脱浆是什么原因?

2)挂糊

挂糊(行业称“着衣”)是根据菜肴的质量标准,是指在经过刀工处理的原料表面,适当地挂上一层黏性粉糊的工艺流程。

(1)糊类的调制原料

主要有淀粉、鸡蛋、水、面粉、油脂、膨松剂。

(2)糊的种类

①水粉糊。

a.主要原料:水100克、淀粉200克。

b.调制方法:将水加入淀粉中,调成较为浓稠的糊状即可。

c.适用范围:适合使用炸、焦熘等烹调方法。

②蛋清糊(或叫卵白糊)。

a.主要原料:鸡蛋清100克、淀粉或面粉100克、水适量。

b.调制方法:将打散的鸡蛋清加入适量的淀粉调和均匀。

c.适用范围:一般用于条、块等形状,多用于炸、拔丝等烹调方法。

③蛋黄糊。

a.主要原料:鸡蛋黄100克、淀粉或面粉100克、水适量。

b.调制方法:用干淀粉、鸡蛋黄加入适量的水调制而成。

c.适用范围:一般用于炸、焦熘等菜肴。

④全蛋糊。

a.主要原料:淀粉或面粉100克、全蛋液100克。

b.调制方法:将调散的全蛋糊放入淀粉中,搅拌均匀即可。

c.适用范围:多用于炸及炸熘菜肴的制作。

⑤蛋泡糊(或叫高丽糊、雪衣糊) 。

a.主要原料:淀粉100克、鸡蛋清200克。

b.调制方法:将鸡蛋清顺着一个方向搅打,打至起泡,以筷子在蛋清中竖立不倒为止,然后加淀粉拌匀成糊。

c.适用范围:一般适合于松炸的菜肴。

⑥脆皮糊。

a.主要原料:面粉100克、淀粉40克、发酵粉2克、油脂30克等。

b.调制方法:干酵母用少许水稀释后,加入面粉、淀粉、水调成糊状,静置一段时间进行发酵,待糊发起后加油脂调匀。

c.适用范围:用于脆炸类菜肴使用。

⑦水发糊。

a.主要原料:面粉70克、水100克、发酵粉3克。

b.调制方法:将面粉和发酵粉混在一起,再加入清水调匀即可。

c.适用范围:多用于炸类菜肴。

(3)挂糊的操作要领

①灵活掌握各种糊的浓度。根据原料的质地、原料的烹调要求以及成菜后要达到的色泽合理选择糊类的使用。

②正确掌握各种糊的调制方法。在制糊中,必须掌握先慢后快、先轻后重的原则。

③根据菜肴主配料的特点合理选择糊的种类。菜肴颜色为白色时,必须选择鸡蛋清作为糊液的辅助原料;需要菜品颜色金黄、棕黄时,可以选择全蛋液或蛋黄作为糊液的辅助原料。

思考题

比较上浆与挂糊的区别。

3)拍粉

拍粉是指在原料表面黏附一层干质粉粒,起保护和增香的作用。

(1)拍粉的着衣原料

一般有淀粉、面粉、米粉。

(2)拍粉的操作要领

①粉料选择。粉料选择时要注意粉料的口味,一般选用咸味或无味的,如果带有甜味,油炸时会很快变焦黑,有苦味。

②拍粉时应该现拍现炸。在给原料拍粉时,因为粉料非常干燥,拍得过早,原料内部的水分会被粉料吸收,经高油温炸制后菜肴质地会发干发硬,失去外酥内嫩的效果,影响菜肴质量。同时,粉料吸水过多会结成块或粒,造成表面粉层不均匀,炸制后菜肴外表不美观,也不酥脆。

③粉料的颗粒不宜过大。在拍粉的时候,粉料的颗粒不宜过大,否则加热时容易脱落。例如,拍面包糠时可以先用擀面杖将其辗碎再拍,效果更好。

4.1.2 油温识别及其控制

1)油温的识别

对于油温的识别,除了利用一些仪器以外,在厨房,厨师们一般根据自己的经验对油温进行鉴别,他们大多把油加热时的状态及投料后的反应与油温联系起来。大量的经验发现,油的种类、数量、不同的加热方式、火力的大小等是影响油加热时状态的主要因素。

油温的识别根据经验总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冷油温

油温一至两成,锅中油面平静,适合油酥花生、油酥腰果等菜肴的制作。

(2)低油温

油温三至四成,油面平静,面上有少许泡沫,略有响声,无青烟。适合于干料涨发、滑熘、滑炒、松炸等菜肴的制作。具有保鲜嫩、除水分的功能。

(3)中油温

油温五至六成,油面泡沫基本消失,搅动时有响声,有少量的青烟从锅四周向锅中间翻动。适合于炸、炒、炝、贴等菜肴的制作。具有酥皮增香、使原料不易碎烂的作用。

(4)高油温

油温七至八成,油面平静,搅动时有响声,冒青烟。适合于炸、油爆、油淋等菜肴的制作。下料见水即爆,水分蒸发迅速,原料容易脆化。

(5)极高油温

油温九成左右。适合于炸、油淋等菜肴的制作,由于油的高温劣变,产生有毒物质,有害人体健康,营养成分破坏,所以不提倡使用此温度的油温制作菜肴。

2)油温的控制

油温的控制,除了要准确地鉴别油温外,还需要根据火力的大小、原料的性质、形状、数量、油的种类、数量、使用次数灵活掌握。

(1)根据火力大小调控油温

在旺火情况下,原料下锅时油温应低一些;在中小火情况下,原料下锅时油温应高一些。

(2)根据原料的性质和形状大小来调控油温

质地较老的原料下油锅时油温应该高一些,质地较嫩的原料下锅时油温应低一些;含水量较多的原料下锅时油温应高一些,含水量较少的原料油温应低一些;较大的原料下锅时油温应高些,反之形状较小的原料下锅油温应低一些。

(3)根据投放原料的多少和油量来调控油温

油量少、原料多时油温应高一些,油量多、原料少时油温应低一些。

(4)根据油的性质来调控油温

油的精炼程度、油的种类、油的使用次数、油的含水量及杂质也是影响油温的一个原因。

4.1.3 勾芡技术

勾芡是指根据菜肴的特定要求,在菜肴即将成熟起锅前,向锅内加入粉汁,使菜肴汤汁具有一定浓稠度的工艺流程。

1)芡汁的种类

按芡汁的浓度划分,可以分为薄芡和厚芡。其中,薄芡又分为流芡和米汤芡(奶汤芡) ,厚芡又可以分为糊芡和包芡。

(1)流芡

流芡一般适用于烧、熘、扒等菜肴,芡汁较稠但是仍可流动。这些芡汁一部分粘裹于原料之上,一部分能够在盘内流动。如白汁鳜鱼、红烧肘子。

(2)米汤芡

米汤芡因汤汁如米汤而得名,多用于汤汁较多的烩菜。如酸辣汤、烩三鲜。

(3)糊芡

糊芡是指勾芡之前汤汁较多,勾芡后汤汁呈糊状的一种厚芡,所用的淀粉量较大,多用于糊菜和羹菜。如蟹黄豆腐羹。

(4)包芡

包芡是指勾芡之前锅内汤汁较少,勾芡后大部分或所有汤汁都粘裹于原料之上,芡汁的浓度很大,菜肴吃完后基本上看不见汤汁,多用于爆、炒类菜肴。如火爆腰花。

2)粉汁的调制及勾芡的操作方法

(1)水粉汁

用淀粉加水调匀但不加调料的粉汁。这种粉汁的适用范围很广,主要用于烧、扒、焖、烩等烹调方法。由于这些菜肴在烹调中主要以水为传热介质,加热时间较长,在加热过程中有时间将调味品逐一投放,使原料入味。所以,在烹调中可以将调味品预先加入,待菜肴口味确定、即将成熟起锅时,放入水粉汁。

勾芡的操作方法:将水粉汁慢慢地浇入或淋入锅中,另用炒勺轻轻推动,使淀粉成熟均匀糊化。

(2)混合粉汁

混合粉汁是指在烹调前(或烹调中)先把某个菜肴所需要的各种调味品、淀粉、水一起放入碗中调好的粉汁。主要用于炒、爆、熘等烹调方法。因为这类菜肴在烹调过程中多采用旺火快速成菜,如果将调味品逐一加入势必会影响菜肴的成菜速度,而且口味也不宜把握准确,而采用混合粉汁勾芡的方法则解决了这些问题,将调料味味汁预先和粉汁勾兑完成,并尝准味道,在菜肴成熟前一并投入,就能够达到又好又快的要求。

勾芡的操作方法:

①拌汁芡。将兑好的混合粉汁倒入正在加热的菜肴之中,不停地翻炒原料,使芡汁将原料粘裹。一般适合于滑炒、滑熘、油爆等旺火成菜的菜肴。

②淋汁芡。将兑好的混合粉汁倒入底油锅中加热,待汁起泡之后,将芡汁淋在过油后的原料之上。一般适合形状较大的不便于在锅中翻拌的菜肴。

③卧汁芡。将兑好的混合粉汁倒入油锅中加热,带汁起泡之后,放入过油的原料,翻拌,使芡汁粘裹于原料之上。适合于质地柔软、不适宜在锅中久翻的菜肴。

3)勾芡的操作要领

(1)掌握好勾芡粉汁的浓度和用量

在烹调中,勾芡所用粉汁的浓度和用量要根据原料的多少与种类而定。

(2)恰当控制勾芡时的火候

在勾芡的过程中,粉汁加入锅内时,锅内的菜肴温度就会降低,为了使淀粉达到糊化效果就必须提高锅内的温度。因此,当粉汁倒入锅内时就应该及时升温,并用炒勺进行翻拌,使粉汁中的淀粉充分地在汤汁中分散均匀,受热平衡,从而让芡汁达到糊化后均匀地粘裹于原料之上。

(3)掌握好勾芡时锅中的油量

在勾芡时,锅中的油量不应过多,否则勾芡后菜肴的汤汁不易粘裹于原料之上,菜肴的汤汁也不易完全融合。

(4)准确把握好勾芡的时机

①勾芡必须在菜肴即将成熟时进行。勾芡过早,菜肴还没有成熟,继续加热,原料在锅中停留过久,粉汁就会焦化变苦,失去光泽;勾芡过晚,菜肴已经完全成熟,在等待粉汁糊化的过程中菜肴将会继续加热,势必会造成原料加热时间过长,失去原有的质感。

②勾芡必须在菜肴口味调准后进行。加调料的粉汁必须在碗内调准口味、颜色后进行勾芡;不加调料的粉汁必须待锅内的菜肴调准味道、颜色后再进行勾芡。

③勾芡必须在汤汁适量时进行。汤汁过多,勾芡后汤汁的浓稠度不够,不宜包芡;汤汁过少,勾芡后芡汁过于浓稠,容易焦化粘锅底。

4)勾芡的作用

(1)增加菜肴的色泽

由于淀粉在受热变黏后会产生一种特有的光泽感(旋光性),能够把菜肴原料的颜色和调味品的颜色更加鲜明地反映出来,从而增加菜肴的光泽度。

(2)具有保持菜肴温度的作用

在烹调过程中,勾完芡的菜肴芡汁均匀地粘裹于原料表面之上,在菜肴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能够较长时间延缓菜肴热量的散发,起到保温的作用。

(3)使汤汁浓稠

在菜肴烹制时,一般会在烹调过程中加入一些鲜汤、水或液体调味料,原料受热之后本身的水分也会流出来,这些汁水就形成了菜肴的汤汁。由于汤汁浓度较低而不能粘裹于原料之上,往往给人一种没有味道的感觉,这时就可以向汤汁中勾入适量的淀粉,淀粉加热糊化后就会变得较为浓稠,这些汤汁就可以粘裹于原料之上,汤汁的滋味也充分地被原料所吸收,这样菜肴吃起来就会更加鲜美。

(4)减少营养成分的损失

在烹调中,原料里的很多营养成分都会融入汤汁之中。通过勾芡的方法,随着淀粉的糊化,汤汁就会变得浓稠黏附于原料的表面上,人们就将原料和汤汁一起食用,使汤汁中的营养成分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从而减少了营养的损失。

(5)具有保护原料质地的作用

将菜肴的芡汁充分地粘裹于原料的表面,可以防止原料水分的溢出,从而保证菜肴滑嫩的口感,使原料的形状饱满而不容易破碎。

(6)突出菜肴的风格

在菜肴的烹调过程中,通过勾芡技术,可以提高汤汁的浓度,突出原料的位置,从而突出菜肴的风格。

4.1.4 火候及其控制

火候是指在烹调过程中所用火力的大小和加热时间的长短。在整个菜肴的烹调过程中,火候掌握是否得当,对菜肴的质量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原料的性质不同,形状大小各异,因此要采用不同的火力运用不同的烹调方法,才能烹制出不同的菜肴。

1)火力的分类

火力是指在烹调过程中所采用的热能的大小通过传热介质,转换为温度,因此划分火力的大小一般根据温度的高低进行分类。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温度不是恒定不变的,很难划定其等级界限。在行业操作时,根据火焰的高低、火焰的颜色、热气的强弱来划分火力的大小,通常划分为:

(1)微火

微火是一种最小的火,其特点是有火无焰,火红而无力,热气很弱。适用于加热时间长的烹调方法,如熬汤、炖、煨等。

(2)小火

小火火力较小,火焰细弱而摇晃,并呈青绿色。光质暗淡,热气较小。一般用于较长时间的加热的烹调方法,如烧、煨、炖等。

(3)中火

中火介于旺火和小火之间,火力较分散,火焰呈红色,光度较亮。发热量较大,热气较大,辐射较强。用于较慢的烹调方法,如卤、烩、煎、干烧、干煸等。

(4)旺火

旺火又称武火、急火。火焰强而集中,火光耀眼明亮,呈黄白色,辐射强,热气逼人,发热量大,适用于快速成菜的烹调方法,如炒、爆、炸等。

2)火候大小的使用原则

(1)根据烹调方法正确使用火候

不同的烹调方法,对火候要求不同,有的需要旺火,有的需要中火,有的需要微火,有的甚至要两种或三种火力交叉使用,如加热时间短的炒、爆、炸等,烹调方法就要用旺火。而烧类菜肴先用旺火烧沸,再用小火至软熟,用中火收汁浓味。因此,火候的使用要符合烹调方法的需要,并在运用中灵活掌握。

(2)根据原料的需要正确使用火候

各种原料的性质、特点各不相同,在菜肴的制作过程中,所选用的烹调方法也不相同,如质地细嫩的原料在成菜时为保持原料的特点,就应该用爆、炒等加热时间短的烹调方法,所用火力就应该采用旺火;质老韧的原料,需长时间加热才能达到软烂,就应该采用加热时间长的炖、煨等烹调方法,所用火力则是小火、微火。因此,烹调时根据原料性质所用火力大小和加热时间长短各异。

(3)根据原料形状正确使用火候

原料的形状,是根据菜肴质量的要求在刀工阶段来实现,掌握火候则是根据原料的质地,形状的大小采取相应的火力。体大不易成熟,加热时间长,体小片薄加热时间短、火力要旺,才能达到质量要求。

3)控制火候大小的操作方法

①烹调器具移动法。在烹调时,如需加热,将锅端上灶台;如需降温,将锅端离火口。

②主火副火换位法。

③启动能源开关控制火力大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