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与食补食疗
四季食补的特点
中医理论中的四季食补并不等同于现代医学中的“营养学”和“饮食学”,它是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总结了历代食疗的宝贵经验而形成的,具有中医学的鲜明特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预防为主
预防为主的思想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特点之一。中医的“预防”包括无病防病和有病防变两重意义,四季食物疗养也是如此。人体在未病之时或患病之后,都需注意营养卫生和调理,并以饮食作为调养身体、防治疾病加重或并发其他严重疾病的重要手段。只有在饮食疗法效果不够满意或失效时,才诉诸药物治疗。
贵在调和
既然食物有不同之性味,各种性味又各归不同的脏腑,那么要想保持身体的健康,就必须讲究食物的五味调和,注意食物补养的要求和宜忌,掌握其规律,这样才能达到有病治病、无病强身以及延年益寿的目的。
“三因”制宜
“三因”,即指因人、因地、因时。三因制宜,就是要根据人、地域及天时的不同,灵活运用不同的饮食调理方法,这是四季食补的重要原则之一。
性味辨解
食物之所以具有治疗作用,是因为它们与药物一样,本身也有性味的偏胜。我们可以利用食物的不同性味,针对疾病的性质,采用正治、反治等方法,以调整人体气血的阴阳,祛邪扶正,使阴阳平衡,恢复健康。
四季食补各有侧重
“因时养生”,是中医养生学的一条重要原则。《黄帝内经》中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避寒暑。”祖国医学中也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这些都说明人体必须顺应四时自然变化而养生,从而加强人体适应季节与气候变化的能力,以保证身体健康,减少疾病的发生。
一般来说,根据四季不同,而采取不同的食疗、食补方式。春天万物生发向上,可用升补,饮食要清淡;夏天炎热酷暑,宜用清补,饮食要甘凉;秋天气候凉爽干燥,则宜平补,要食生津的食品;冬天气候寒冷,适宜滋补,可食比较温热的食品。四季食补应顺应四季气候的变化,可保养体内阴阳气血,而使正气在内,外邪无法入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