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郎洲剧本的历史故事
辞郎洲剧本的历史故事
居住在香港的人,大抵会知道南宋末年,二帝播迁南来的一段故事。据《宋史》载:赵昰在元兵攻陷首都临安后,仓皇南奔,到福州时,登位称帝,改元景炎(1276)。但元兵节节进逼,端宗赵昰于是循海而南,先抵潮州,驻跸红螺山,再迁惠州甲子门,其后又迁到官富场;所谓官富场,亦即是现时香港九龙整个地区。
南澳,这个不为人们所注意的孤岛,介于广东与福建之间。内分深澳、隆澳、云澳、青澳四区。从前深、隆两澳,属广东饶平县;云、青两澳,属福建诏安县。到了清朝末年,才改为南澳县,划归广东管辖。当宋景炎帝舟师南下,中途经过这个地方,少不免也停泊些时,略为安置。所以,该地虽孤悬海外,也留下了不少南宋遗迹,而尤以辞郎洲最为人所称道。辞郎洲,在南澳岛的西边,孤立在海中的一个小洲而已。据《南澳志》称,洲之所以得名,是因为景炎帝道经那里时,都统张达率领义勇军护驾随行,其妻陈璧娘到洲上和夫郎辞别,后人因此名该洲为辞郎洲,用来纪念这一件壮烈的故事。《潮州志》说“辞郎洲乃侍郎洲之讹”,是不确的。
清人周硕勋写了一篇文章,题为《辞郎洲辩》,大致说道:“潮郡南澳,有洲曰辞郎洲,旧传宋都统张达,扈从帝舟至红螺山,其妻陈璧娘,送至此洲,因名。妻知事不可为,必不复返,故不曰送郎,而辞郎也。考《纲目》,祥兴二年己卯(1279)二月,都统张达,夜袭元军,败还。则张达实有其人。又旧传达殉葬厓山,璧娘不食而死,则夫忠妇烈,永诀此地,以事名洲,洲以人传矣。乃陈正言妄改曰侍郎洲,以陆丞相曾为礼部侍郎,因以归之陆。考陆于宋度宗甲戌(1274),参议淮东制置司事。乙亥(1275),为宗正少卿。丙子(1276)五月,端宗即位,直学士院。罢居潮州,则直学士院时也。未闻为礼部侍郎,故所居第曰学士馆。今不曰学士洲,而反曰侍郎洲,何耶?且于张达,不核史传,若《东里志》之外,别无纪载,而以海外武夫目之,是微词也。夫都统,官不卑也。凌震,都统也,《纲目》分注,书其解甲降元。张达,都统也,则书其夜袭元军。然则张达固十余万军中之卓卓者,何后人以为一介编氓也?”这一番辩正,说得清清楚楚。因为南澳是一个小地方,而在宋末兵荒马乱中,辞郎洲的故事,亦只是大时代中的一段小插曲,正需要后来研究地方掌故的人,为之发潜阐幽的。
所谓由辞郎洲而讹为侍郎洲的,是出于《潮州府志》的记载,原文这样说:“侍郎屿,陆忠正公秀夫调潮时,其子繇,好渔猎,被逐,遂家于此。以忠正曾为礼部侍郎,故名。”大约因为南澳从前并不是独立的一个县,而是海上的一个孤岛,而且又由宋至明,都由福建广东两地分管的,界限不很分明,地点相当僻陋,所以修志的人,便穿凿附会,想像得来,正好将侍郎两字叶音,认为比较高雅罢。但《澄海县志》,早已将它纠正了,据称:“侍郎屿,在澄海县东三十里,南澳山左。侍郎者,乃辞郎之讹。”(www.guayunfan.com)清朝中叶,不少骚人墨客,对于辞郎洲那一故事,加以歌颂,兹酌录几首如次,邱世钥诗道:“辞郎洲上一滴水,尽是璧娘眼中泪。潮去潮来作怒涛,寻与胥涛相一二。亡王胜国五百秋,辞郎郎去谁知愁。郎入幽宫伴龙子,世上惟闻秀夫死。平元一曲海上闻,海水将飞飞不起。噫吁嘻,辞郎之名今遂没,侍郎塞破痴人耳。不解侍郎只糠粃,志中今作辞郎字。”张学举诗道:“送郎郎须归,辞郎郎不归。郎不归兮可奈何,义徒树帜郎横戈。不复顾伉俪,洲边一诀明大义。路人环观为慨慷,是夫是妇岂有儿女态。情惘惘,洲之草。悲风生,洲之树。天鸟鸣厓门,君臣一烬空。斯人死必为鬼雄,吮血蒲寿庚,斫脑陈宜中。璧娘招魂魂应归,魂归澳岛何因依。青径上有丞相冢,化作孤云相傍飞。”王鸣盛诗道:“萋萋蔓草蒙芳洲,悲风飒飒吹海头。璧娘当日送夫处,仰视万里浮云愁。都统勇气横九州,都统忠义无匹俦。甲子门边亲扈跸,枕戈誓不忘仇雠。璧娘感愤涕未收,璧娘贞烈谁能侔。一曲平元寄远道,如胡笳拍声幽忧。芳魂已逝数百载,芳名尚与洲俱留。我闻夏屋山头磨笄山,泪枯血渍传边陬。又闻武昌山北望夫石,形销骨立空山邱。南澳海中余片地,鼎峙应与垂千秋。呜呼!辞郎洲畔波悠悠。”
在潮剧和粤剧中,似乎也编演过一出《辞郎洲》,大概也是用这个故事作蓝本吧。粤剧渐趋衰落,不论剧本、台词、唱曲,都有点鄙俚低下,粗制滥造之感。辞郎洲,总是地方掌故中一段可歌可泣的题材,比较起那些不伦不类,荒唐怪诞的剧本,有意义得多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