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滢[1]
引 言
在各类综合类院校快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同质化倾向越加严重,如何办成一所有自身特色的独立学院,培养出有社会竞争力的学生,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是我校转型发展需要长期探索的路子。如今,学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目标更加明确,与此同时我校的学生工作的目标、任务、内容、方式也应随之调整及转变。就业指导作为学生工作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对促进学生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转型发展背景下,探讨就业指导工作相关的具体问题是有必要的。
一、转型发展下人才培养的目标
高等学校的主要功能是人才培养,可以按照人才培养的类型(学术人才与理论人才、应用人才、技能人才)把我国高等学校分为学术研究类高校、应用研究类高校、应用技术类高校、应用技能类高校、职业技能类高校五种类型。而我校一直以来就是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客观需求下,在高校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学校面向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变,因此更加明确了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应用型人才
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人才,其具体内涵是随着高等教育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就是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就业能力的要求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重在“应用”二字,应该能够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就就业能力而言,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应该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良好的职业适应性、基本素质和能力。作为人文学院的专业学科特点,我院所培养的学生,应具备的就业能力主要有:①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体系及知识面。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宽阔的知识面。②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包括具有业务能力、适应环境能力、运用信息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赢得竞争优势的创新能力。③较为全面的个人素质。包括具有较好的内在修养、社会适应性和良好谈吐和礼仪。④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理性的择业、就业心理,良好的工作心态。
二、学院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及学生就业能力分析
(一)学院就业指导工作现状
同大多数院校一样,我校也有着自己专门的就业指导部门即招生与就业处,是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专设部门。我校就业处服务对象是全校大学生,主要工作内容是:开设就业指导相关课程;组织就业指导相关专题讲座;宣传国家就业法律法规、就业政策;发布用人单位招聘信息,组织校内外招聘会;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情况分析与统计。由于工作内容较多,部门设置小,就业指导观念等主客观原因,导致了我校就业指导工作呈现以下问题:
1.缺乏就业指导专门化的队伍
从实际学生工作中,我们不难看出,由于独立学院部门设置及人员的缺乏,负责就业指导工作的专业化人员是严重缺乏的。在我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人员中,一是比例严重不足,近千号的学生配备一名就业指导老师;二是就业指导老师都为兼职老师,由部分学科专业教师及辅导员承担就业指导老师。这就导致了相关指导老师工作压力大,疲于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并且缺乏专业性。
2.相关课程流于形式
在遵守教育部在高校中设立就业指导课的规定下,就业指导课也纳入我校教学计划,有相应的学时及学分。但是现实的情况是课程未成系统,持续性地贯穿于学生四年的学习中,而是在特定的时间段进行一次性的教学。同时教师为完成任务而教,学生为学分而学的教学情况也直接影响了就业指导课程的效果。
3.就业指导形式单一
我校的就业指导课程还是以相关的理论课程为主,辅助以讲座的形式进行指导。内容大部分局限于就业政策法规的讲解、就业信息的发布等方面,弱化了对学生进行大学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就业指导工作与具体专业的结合度较低,从专业特点出发加强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心理建设能力,礼仪礼节的学习,引导学生培养自我就业意识,学会自我认知,能够分析自己适合何种工作及岗位的指导几乎没有。
4.就业指导轻过程重结果
当前我校的就业工作依旧倾向于毕业生,忽视了整个大学四年期间的系统性、连贯性、阶段性的指导,只关心毕业生就业问题,而忽视了在低年级就开始学会自我认识和探索,打下基础,建立良好的就业观。
(二)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
从学生就业困难到用人单位招人难,两者的不适配性从某种层面上反映了当前人才培养模式下,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不容乐观,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从前文所述的就业能力的三个方面来看,当前我校学生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专业素质和能力差
(1)专业知识欠扎实,实践能力差。当前学生在专业能力方面,功底欠扎实,技能不精通。一方面由于教育缺乏“市场导向”,出现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现象,导致学生所学专业知识脱离生产实际;另一方面,学生实践机会少,也使其专业技能不精通。
(2)创新意识不足。现在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是有特长的学生较多,但缺乏创新意识。在家庭教育对学生特长培养的重视下,80后、90后中有特长的学生比例在不断提高,但多数学生具备的是一些文体特长,具有科研创新能力的极少,再加上从初级教育直到大学,对于创新教育都不加以重视,也就导致在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都十分欠缺。
(3)持续学习能力差。在校大学生多数习惯于在教师督导下的学习,任务化的学习,为完成考试而学,为毕业而学,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都不高,因此学习不能取得较大成效。同时,因为缺乏一个系统的自我发展规划,专业学习与未来发展相关联的意识也是淡薄的,因此缺乏内驱力下的学习,也导致了持续学习的能力较差。
2.缺乏职业适应性
当前大学生在职业适应性的发展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学校只重视专业知识尤其是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就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观念意识的引导;学生则只关注就业技巧的学习,缺乏自我认知,知晓自我的职业匹配度,没有合理的目标与系统的职业规划。在进入职场后,一方面不能较好地展现自己的专业能力以适应工作,也缺乏为人处世、沟通交流的综合能力,故而出现不适应的情况,影响职业发展。
3.基本素质和能力低
当前我校教育更多偏向理论教学,学生基本是从课程教学和书本中学习,因此导致了学生就业综合能力低。特别是“社会认知和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协作能力”普遍弱化,不能对社会有正确的认知和判断就不可能有正确的职业定位;不能用语言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在面试环节就可能被淘汰。
三、通过学生工作提高就业能力
(一)提升分院就业指导工作的途径
结合分院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对于我院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是必要的。提升分院就业指导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及尝试。
1.进行分院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课题研究
我院乃至我校学生的工作实践中,与学生工作相关的课题研究寥寥无几,与学生就业相关的课题几乎处于空白,这是值得关注和深思的问题。因此首先需要积极鼓励和推进课题研究工作,对于就业指导课题研究方面凸显分院自身的特色。根据我分院学科特点、学生特质、就业行业偏向开展课题研究。
2.建立分院就业信息平台。
单纯依靠学校就业部门的就业信息平台提供学生就业政策、就业法律法规、就业社会职业相关信息、用人单位信息是不科学的。不同的二级学院,不同的学科设置,培养的是不同专业学生,学生对于就业信息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因此尝试搭建分院自己的就业平台能够为本院学生提供更专业、更有针对性的就业信息。同时,应与时俱进地有效运用各种网络平台、媒体工具进行就业信息的发布与传递。
3.打造一支专业导向型的就业导师团队
近些年,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已成为学校和社会共同的呼声。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既具有教书育人又具有进行职业指导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是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而作为分院,应该积极鼓励教师向“双师型”教师发展,并牵头进行队伍建设。与此结合,打造一支专业导向型的就业导师团队是具有较高可行性的。以我院实际为例,新闻系的教师多为有专业从业经验的行业工作者,若能形成有目标计划就业导师团队,开设部分专业相关的就业课程、讲座,或者建立起信息平台进行就业相关答疑,都能大力地提升为分院的就业工作,为学生提供帮助。
4.将就业指导与学院特色活动相结合。
对于在校学生而言,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与专业相关就业社会实践的机会并不是很多或者几乎空缺,但是各类学生活动确是很好的锻炼平台。因此,在分院开展各类活动的时候可以考虑与专业就业能力提升相关系列活动,凸显分院活动特色的同时,更能达到锻炼学生的目地。推出一类有学科特点、实践性强的学生活动,如与新闻专业相关的视频制作大赛、广告策划比赛、记者职业能力测试比赛;与中文相关的公文写作评比、办公自动化软件操作比赛,讲课比赛等等。
5.鼓励学生工作者进行就业指导业务培训
根据我校的工作实际,学生工作者,尤其是学院一线辅导员承担着主要的就业相关工作,无论是就业政策方针宣传,还是用人单位的招聘公告传达、就业率统计、还是与学生之间一对一的答疑指导都是通过辅导员进行的。但是我院的学生工作者的客观实际是,均未受过专业的就业指导业务培训,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自己寻求工作方法,这就使得我院的就业指导工作缺乏专业性,不利于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因此,作为分院应该鼓励学生工作者进行就业指导业务培训,投入经费给予支持,给予业务发展性指导。如鼓励参加专业的社会培训、鼓励考取如就业指导师等相关的资格证。
(二)学生就业指导分段式培养方案
1.帮助新生打基础,做规划
当前大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起步比较晚,都是到大三、大四才开始接触专业课程,这样不利于学生了解本专业,很多学生甚至到了大三还不明白自己的专业是学什么,用来做什么,将来的职业会是什么,因为对自己的专业都不了解,更无法提及专业兴趣的培养。
因此,可以在新生中开展专业导论课,请相关专业班主任、任课老师在低年级学生中开展导师见面会等,介绍所学专业的特点、四年的课程学习结构、将来的就业方向等,有利于促进学生对专业的认识。班级辅导员老师可以在班级内开展学业规划等主题性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之后学生的专业学习树立起目标,有助于转化为今后学生就业的专业能力基础。
大学一年级阶段,就是充分地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现状、前景和就业形势;指导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正确、主动地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
2.创建平台,鼓励实践。
大学二年级,积极搭建实践平台,引导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提高综合素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有益的实践活动(校外、校级、院级、班级)。在学生工作实际中,积极参加各类活动总成为口号,并未能提起大多数学生的兴趣,因此从思想意识上引导,从最基层的班级专业实践活动着手推进是一条可探寻的路子。只有主动为学生搭建平台,将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才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
3.提高职业适应性
大学三年级,是对学生毕业前职业适应性最佳的培训阶段。学生工作中,可以通过开讲座、主题班会等形式进行应聘和求职技巧方面的指导,包括相关法律法规,就业政策。教予学生如何与用人单位沟通和交流,如何写好求职信和提高面试技巧实用性能力。
4.毕业生就业实践进行指导
大学四年级,对毕业生就业创业实践进行指导,及时了解、解决他们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多平台、多渠道为毕业生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最后注意对毕业生工作情况的反馈信息进行归纳总结,进行纵向横向对比分析,为学院之后的就业指导提供参考。
结 论
转型发展下,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对我院的各项工作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以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学生的就业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影响其步入社会后的人生发展。同时,学生的就业能力也是检验转型发展下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否科学合理,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因此,从分院层面,根据分院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探索就业指导工作的途径,通过学生工作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是科学而可行的。
参考文献:
[1]王文举,张琪.突破创新: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3.
[2]王修昌,刘瑞瑜.从学生工作谈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J].当代文化与教育研究,2012(3).
[3]梁征.浅议当代大学生就业情况与教育教学改革的关系[J].人民论坛,2013(13).
[4]李立国.建立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高校分类体系[J].山东高等教育,2014(8).
[5]张旭东.经济转型期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战略对策[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7).
[6]陈彤.探索高教转型下的高职学生就业指导创新[J].都市家教月刊, 2014(7).
[7]刘莉,吴琴.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就业指导工作研究[J].科学与财富,2013(1).
[8]孙志强.浅谈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和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3(30).
【注释】
[1]作者简介:秦滢,云南大学滇池学院助教,本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