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媒介在移民受众文化身份认同建构上的使用与满足

媒介在移民受众文化身份认同建构上的使用与满足

时间:2023-03-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媒介满足了移民“跨文化能力”学习的需要。媒介有助于移民跨文化身份间的平衡。媒介还有助于使移民不致走向极端
媒介在移民受众文化身份认同建构上的使用与满足_媒介与移民文化身份认同的建构:以澳门内地移民为例

一、媒介满足了移民情感、精神、思想和行动上对文化身份认同建构的需要

本研究认为,移民是一群对媒介有特殊需求的受众,移民从媒体所获取的不单单是娱乐消遣、人际关系、个人认同、监督等层面的使用与满足,更重要的是媒介在对身份建构上的使用与满足,这表现在情感、思想、精神和行为方面的满足。

(1)在情感上,媒介能满足移民多种情感身份的需要,尤其对原居地身份认同的情感需要。许多受访移民常常通过接触家乡的媒介节目或信息、使用网站和社交媒体与家乡的亲人保持联系等来寻求来自故土的舒适感和亲切感,保持对故土的身份认同。

内地的呢,我喜欢看一些农村题材的,偶尔会看一些,但是也不是常看……错过了,假如说两集,那就会网上就看一下。内地的电视剧,在澳门只能收到一部分,但是有时候可以去网上看……赵本山拍的那个农村喜剧片啊,可能我会(追一下)……那可能我是农村来的,因为我小时候就在农村长大,看农村的一家一户的这个也挺有亲切感。(受访者K)

(2)在精神上,媒介能满足移民的文化身份安全感需要。在移民的适应过程中,媒介能为移民构筑一道避免文化冲突和歧视的安全文化网,虽然这道文化网可能造成了移民与本地沟通的障碍,但在精神层面却提供了文化身份的安全感。例如G在移民的适应过程中,感到自己与本地人有许多无法沟通的矛盾,媒体给她提供了沟通的桥梁和精神弥补。

澳门(的沟通方式)比较接近西方吧,但是我觉得深层次是不接近的,只是表面上比较像,就内心的感觉他们就不像了。可能就是他内心的文化可能就不像外国那样子的。他们外国就很简单很直接地说,“我喜欢你啊”,就很纯粹,然后在这边他们会加上很多外在的原因啊!那时候我就会来看这些电影来安慰自己了,就安慰自己他们其实很多东西是很像的,这样子,就是为了弥补我自己心里的一个洞。到现在也是,就比如说没办法沟通啊,或者不欣赏什么的,因为我也不会直接去说啊,就是跟朋友啊,在外面看他们的相处方式啊,就内心还是会说我去看那些电影就弥补回来了。(受访者G)

(3)在思想上,媒介有助于强化移民对身份优越感的认知,强化身份的“独特的文化资本”(Shi,2005,p.186)和身份的尊严感。尤其是媒体对于内地负面新闻的报道,总是会不断地强化移民对澳门身份的优越感。但是媒介本身的优秀表现,也常常会加强移民对原生地文化身份的优越感。例如,内地优秀的真人秀节目《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儿》《我是歌手》等节目在澳门大受欢迎,微信等内地流行的社交软件在澳门的流行都悄悄地改变着澳门移民对原有文化身份的观念。

一开始这个《好声音》我没太在意,就是因为我当时有一种观念,就是因为我看过《超级星光大道》,我觉得我有一点成见,我老认为国内的东西,就是没有台湾的好,所以我压根就没看。其实《中国好声音》,我真的没有追过。到他们吵得很火热的时候,反而是第二季我才开始看,看过几次……然后你看《中国好声音》它那种舞台的效果,很立体,然后灯光啊,整个氛围啊,它不再是平面设计的,它是一个立体式的,360度。你可以用演员做背景,他的后背打到老师的反应,再从导师打到演员的反应,它就使一个电视的视角变得立体化了。这个方面其实就是台湾电视综艺节目也没有这么好,现在比较下来我发现,就像《超级星光大道》它都没有做得像这么好,目前我看过之后才觉得我不应该排斥它,因为确实它的灯光效果这方面,整个的立体感特别强,感觉很好……然后我又断断续续看了湖南台的《我是歌手》。(受访者A)

(4)在行为上,媒介能够帮助移民学习本地的文化、社交、礼仪、日常规范,满足移民与本地密切的互动的需要。受访者G在移民的过程,深深地感到看本地人喜欢的电视是重要的融入本地的一种方式。

澳门的翡翠台那时在放《大长今》,大家都觉得我长得像(大长今)咯,然后我就跟着开始看一点吧,融入一点,因为在他们觉得看内地的电视剧是很老土的。那时候香港澳门还是很排斥内地的,他们就会觉得那里的东西很老土啊。我刚来的时候就觉得看电视剧是融入他们,是了解香港澳门文化的一种(方式)!后来就开始看一下翡翠台了……我后来觉得看电视是融入当地文化很重要的一环,就他们的沟通方法啊表达方式啊,我现在给我朋友的建议,也是建议他融入这里就是看这里的电视。因为澳门电视那时,就是到现在也没有什么电视可看,因为本地台就新闻啊,然后他们都是看香港的台,所以我要跟他们融入。因为在学校要跟他们讲话,要聊天啊,要沟通啊,要认识朋友。(受访者G)

二、媒介满足了移民跨文化身份协商的需要

Barker认为,殖民主义时期以及电子媒介的全球化增加了文化与文化的相遇与混合的机会,移民与旅人等流离群落不断穿梭在不同的地理空间,他们的文化与文化认同不再能够用地理/空间来解读(Barker,2004,p.187)。研究发现,随着移民“自然性”身份的瓦解,媒介就越来越成为移民在不同的文化间穿梭、转换身份的重要介质和学习工具。这表现在:

(1)媒介是移民跨文化身份选择中的重要介质。媒介的全球化使今日的许多移民在未迁出前已经保持了对移民地的高度重视。移民身份的改变,从传播学角度来看,其背后也反映了“长期存在的媒介依赖、媒介贸易和文化吸引力之间的关系”(麦奎尔,2006,p.188)。许多移民持有“移民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移民观念,这与移民原有文化中大量有关移民价值的报道有关。对中国内地越来越多食品安全、社会安全的负面报道以及对其他国家美好生活的报道等,都促使潜在的移民群体产生移民行为。

(2)媒介满足了移民“跨文化能力”学习的需要。移民是一群突破了疆域和文化界限的“跨国受众”,又是一群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生存的人群,因此每一个移民都必须学会在不同文化群体间协商,都需要学习具备身份认识、觉察力和协商技巧等“跨文化能力”。媒介是移民进入移民地快速便捷学习“跨文化能力”的最佳学习工具。

(3)媒介有助于移民跨文化身份间的平衡。研究发现,那些与媒体互动属于忠诚跟从型、紧密型、领袖型的受访移民,往往具有更好的“跨文化能力”,而那些对媒介很疏离或很抵拒的受访移民,“跨文化能力”较弱,往往遇到的文化适应难题也较多。媒介还有助于使移民不致走向极端的种族中心主义和身份认识上的模糊,帮助他们达到二者的“功能性的双重文化主义”的平衡状态(Ting-Toomey,2005,p.189)。

(4)对于一些移民,他们虽然幼年就移民到澳门,但是受到家庭的影响,仍然对中国内地保持高度的关注,媒介不仅是沟通他们与内地的桥梁,也使他们的文化身份更具国家性和跨文化性。例如R自小移民到澳门,虽然对澳门有很深的感情,但她的文化身份带有澳门人与中国人的双重性。访谈时,香港澳门和内地的媒体正在报道“有关内地游客在香港随处大小便”的负面情况,R认为这事令她对自己的国家感到很痛心:“我就会觉得他们(香港媒体)很没有水平,因为你怎么可以这样子说人家,我会觉得,这样的风气就是很没水平,很没礼貌……看到国内的有些新闻,我会觉得很伤心很感慨。就比如说有些很穷的人,山区的地方,我会觉得有些人可以去帮助他们。还有就是贪官的那些,我会觉得他们为什么要那样子,还有最近一直在说,说假鸡蛋、地沟油的食品安全,我就会觉得很伤心,就是为什么那些人要危害自己国家的人,就会很心疼,国家为什么会这样子……我没有想我是以哪个身份来看,我只是以我个人的角度,一个人性会怎么看,其实我觉得我是一个很爱国的人……”(受访者R)。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