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饮食与养生
Autumn
秋天指我国农历七、八、九月,是从立秋之日起,到立冬之日止,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个节气。并以中秋作为气候转化的分界。金秋季节,秋高气爽,冷暖适中,人体得到一个周期性的休整恢复阶段。但是秋季来临,阳气日退,阴寒日升,气候逐渐转凉,气候干燥,容易耗人津液,出现口干、鼻干、舌干少津、干咳少痰、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等现象,中医称为“秋燥”。
秋季由于气温冷暖更迭,早晚温差大,当气温下降,人体受冷刺激后,会产生一系列生理变化,如甲状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胃酸等分泌增多,肠胃的抵抗力下降,病菌易乘虚而入,导致肠胃疾病。此外,秋季还易使肺液受损,为慢性气管炎、哮喘病的高发期,故中医认为,秋季养生尤重养肺。
秋季饮食调理
防燥养阴
秋季饮食以防燥养阴、滋阴润肺为主。古代最著名的营养专著《饮膳正要》中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中医认为,春夏属阳,秋冬属阴,人体顺应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就必须在秋冬之际顾护阴气,使其收敛潜藏,以为来年生发的物质基础。
重点养肺
中医认为,秋季养生,重点在肺。由于秋季转凉,气候干燥,一切生物的新陈代谢功能开始由旺盛转为低潮。人体如果不能适应外界气温的变化,体表肌肤及担负呼吸功能的肺脏稍有不慎,便会发生感冒、咳嗽,特别是那些患有哮喘病、支气管炎等病史者,也往往在秋季复发或病情加重。秋季养肺在饮食调理上要坚持以防燥护阴、滋阴润肺为基本原则。多食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甘蔗等食物,以起到滋阴、润肺、养血的作用。
少辛多酸
秋季饮食,宜贯彻“少辛多酸”的原则,所谓少辛,是指少吃一些辛味的食物。因为肺属金,通气于秋,肺气盛于秋,很容易损伤肝的功能。秋季宜食用一些含酸较多的食物,以增加肝脏的功能,抵御过剩肺气的侵入。而少吃辛味,可有效地防止肺气太盛。
多温少凉
秋季宜多食温食,少食寒凉之物,以颐养胃气。如过食寒凉之品或生冷、不洁的瓜果,会导致温热内蕴,毒滞体内,引起腹泻、痢疾等疾病。所以有“秋瓜坏肚”的民谚,老年人、儿童及体弱者尤应注意。
清润为宜
初秋饮食清淡,能清热、防暑、敛汗、补液,还能增进食欲。秋季可多食些豆腐、莲藕、萝卜、百合、菱角、香蕉、苹果、葡萄、银耳、核桃、芝麻等有润肺、滋阴、养血作用的食物,对防止秋燥很有好处。
平补为宜
秋季气温趋于凉爽,人体的生理功能逐渐趋于平和,一般不需要进补。对身体衰弱需要服用补品者,也要选用平补的食品,如百合、银耳、山药、莲子、马蹄、枸杞、蜂蜜等。
秋季饮食安全常识
七月勿食生蜜
秋季七月不要食用生蜜,否则易出现中毒症状。蜜蜂采了有毒植物的花,酿成的蜜也是有毒的。我国的一些地区有大量的有毒植物,来自这些植物的花蜜都含有剧毒的生物碱。而这些植物,大多在七月份开花,所以在七月不要吃生蜜,否则容易中毒。
饮食宜简不宜繁
秋天每餐进食宜简不宜繁,这是由于人体阳气衰弱,胃气亦弱,每餐吃品种繁多的食物,不易消化,容易导致肠胃疾病。
煎炸辛辣食品少食用
秋季要注意胃部保暖少吃煎炸、辛辣食品。入秋天气转凉后,容易引发胃肠道疾病,此时,要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晚上睡觉时要注意盖好被褥。平时也要少吃煎炸、辛辣的食品。
八九月勿食生姜
姜性热、味辛辣,辛主发散。秋季八、九两月,正是中秋、晚秋时节,按内经“秋冬养阴”的说法,此时应食养阴润肺之物以保肺脏,若多食生姜,易生秋燥而致咳嗽,而咳嗽耗气伤神。而食用少量炒熟的姜,或用姜作为调味品使用,则没有害处。
秋季花生忌生吃
秋季是花生成熟的季节。有人喜欢生吃花生,说它又甜又脆,营养丰富。其实,这种吃法很不科学。这是因为,一方面花生含有大量脂肪,如过多生吃,可导致消化不良或腹泻;另一方面,花生长在地里,表皮易被寄生虫卵污染,生吃易感染寄生虫病。另外,鼠类最喜欢吃花生,如生吃被鼠类污染过的花生,易患流行性出血热。所以,秋季花生忌生吃。
生食水产品危害多
一些年轻人喜欢追求时尚,生食水产品,其实这是非常危险的。比如,生鱼片从捕捞到加工再到食用,在这个过程中,按照卫生要求和食品安全要求,不仅要冷冻,还要求在零下35℃的情况下进行深度冷冻,但很多商贩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保持这样一条冷链,细菌就可能繁殖。除细菌之外,有些淡水水产品中可能有寄生虫,比如肝吸虫、肺吸虫等。
幼儿禁吃生枣
枣是秋季佳果,其色彩鲜艳,美味可口。但是需要注意,幼儿应禁吃生枣。枣本为甘温补益之品,但生吃可造成腹胀、腹泻。唐代名医孙思邈说过:“多食(生枣)乏人热渴膨胀,动脏腑,损脾气,助湿热。”幼儿食用生枣,常引起消化不良等症。
秋季吃蟹防中毒
食用螃蟹的最好时节为秋季,所以,民间有“持螯餐菊”之说。但是螃蟹的一些器官是有一定毒性的,因此,吃螃蟹要防中毒。这些器官包括蟹胃(在背壳内前缘中央似三角形的骨质小包)、蟹肠(由胃到脐的一条黑线)、蟹心(俗称六角板)、蟹鳃(腹部如眉毛状的两排软绵绵的东西)等,只有清除了螃蟹的这些器官后再吃,才能避免中毒。
未成熟水果忌放冰箱
秋季,未成熟的水果不要放入冰箱中保存。因为冰箱中温度较低,会抑制水果的新陈代谢和成熟,使其中一些营养物质不能完全合成,吃后会对身体不利。因此,应将未成熟的水果放在常温下,使其逐渐成熟后再放入冰箱保存。
发苦柑橘忌食用
秋季成熟的柑橘,色泽美观,酸甜适口,营养丰富。但是发苦的柑橘忌食用。因为在未成熟的柑橘中含有较多的苦味物质,食用这种带有苦味的未成熟的柑橘,对身体有不良影响。另外,受冻柑橘的原生质脱水,蛋白质及胶体产生不可逆转的凝固作用,失去对微生物的抵抗能力,细菌就会在其中加速繁殖,使柑橘的苦味加重。这种柑橘不但失去原有的营养价值,而且不卫生,对人体有害无益。
秋季减肥饮食秘诀
秋季是容易发胖的季节。人们进入秋天,饮食会不知不觉地过量,使热量的摄入大大增加。再加上气候宜人,使睡眠充足,汗液减少。另外,为迎接冬季的到来,人体内还会积极地储存御寒的脂肪。因此,身体摄取的热量多于散发的热量。在秋季,人们稍不小心体重就会增加,这对于本身就肥胖的人来说更是一种威胁。秋季预防肥胖,在饮食上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早餐不容忽略
早饭是一日三餐中与新陈代谢及减肥关系最为密切的一餐。多项研究表明,吃早饭者比不吃早饭者更容易减肥。由于人在睡眠时新陈代谢率很低,只有到再吃饭时才能恢复上升。所以,如果忽略早餐,身体在午饭之前不可能同往常一样燃烧脂肪。因此,对于秋季减肥者早餐必不可少。
低热量食品
肥胖者在秋天应多吃一些低热量的食品,如萝卜、竹笋、海带、蘑菇、豆芽、大蒜、辣椒等,以减少摄取高热量食品,如薯片、炸鸡、奶酪等对人体的影响。
晚饭少吃,素食为主
晚饭吃得太多太晚,人体内胰岛素分泌量高,容易使热量转化成脂肪储存在体内,出现肥胖的现象。因此,秋季减肥时需要注意,晚饭不要吃得太多及太晚,并且要以素食为主。
进餐前半小时吃水果
在进餐之前半小时吃一些水果,可以防止因进餐过多而诱发的肥胖。由于水果富含果糖,可以快捷地被机体吸收,使因强体力或脑力劳作而减低的血糖得以恢复。
饭前喝淡汤
汤可以抑制人体的食欲,增加饱感。喝汤后再进食,饭量便会减少。咀嚼与胃的饱足感是满足人们食欲而使人停止进食的两大要素。此外,细嚼慢咽也有助于减少饭量。
秋燥·秋冻
秋燥
秋燥是人在秋季感受燥邪而发生的疾病。病邪从口鼻侵入,初起即有津气干燥的症状,如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等。从性质上来分,燥气可有温燥与凉燥之别。初秋之气,由于禀受了夏季炎热气候的余气,刚烈肃杀,形如老虎咬人之凶猛,故称之为温燥;深秋之气,由于接近寒冷的冬季,寒意加深,则称为凉燥。
我国古代就有对付秋燥的饮食良方:“朝朝盐水,晚晚蜜汤。”换言之,喝白开水,水易流失,若在白开水中加入食盐,就不那么容易流失了。白天喝点盐水,晚上则喝蜜水,这既是补充人体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养生的饮食良方,同时还可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
此外,秋燥时节还要注意少吃辛辣食品,如辣椒、花椒、桂皮、生姜、葱及酒等,而秋季的鸭梨、柿子等水果则是非常好的食补佳品。
秋冻
在民间一直流传着“春捂秋冻”的俗语,就是说到了春季不要急于减衣服,要捂一捂;相反,到了秋季也不必急于增加衣服,要冻一冻。秋冻有利于锻炼人体生理功能,以适应即将到来的严寒气候,增强皮肤的耐寒能力。
但需要注意,秋冻不仅要因时、因地制宜,而且还要因人而异。对于体质较好者,让身体冻一冻,可免身热汗出,伤阴耗气,有利于人体对气候变化的适应。但一些体弱的老人和孩子由于自身调节能力差,遇冷抵抗力下降,御寒能力减弱,则应注意气温变化及时添加衣服。还有一些有疾病史的患者,如支气管炎、肺心病、哮喘、心血管疾病等,也不宜进行秋冻。
另外,秋冻期间可以适当增加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其他营养素的摄取,如动物肝脏、羊肉、新鲜水果、蔬菜、豆腐、牛奶和干果等。
秋季饮食巧养胃
秋季气候变化较大,昼夜温差悬殊,人体受到冷空气刺激后,胃酸分泌大量增加,胃肠发生痉挛性收缩,抵抗力随之降低。另外,由于天气转凉,人们的食欲旺盛,食量增加,使胃的负担加重,容易引起胃病复发。此外,食无定时、饮酒过多、经常进食难消化的食物等也会引发胃肠道疾病而出现腹胀、腹泻、腹痛等症,或使原来的胃病加重。那么,秋季在饮食上如何养护胃呢?
饮食入口,首先影响的就是胃。胃黏膜血管丰富,具有对食品的储存、消化和运送功能。所以,饮食不调是引起胃病的重要因素。专家们指出,在慢性胃炎的发病因素中,饮食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此,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是防治胃炎的关键,这也是与其他疾病不同的地方。
秋季养胃在饮食上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以温、软、淡、素、鲜为宜,做到定时定量,少食多餐,使胃中经常有食物和胃酸进行中和,从而防止侵蚀胃黏膜而加重病情。二是不吃过冷、过烫、过硬、过辣、过黏的食物。三是细嚼慢咽,可以减少粗糙食物对胃黏膜的刺激。四是注意饮食卫生,杜绝微生物对胃黏膜的侵害。五是尽量做到进食较精细、易消化、富有营养的食物。
秋季进补与食疗
秋宜引补
不少人秋季进补会出现口舌生疮、失眠、胃脘疼痛、腹胀、腹泻等症状,此症状属“虚不受补”。虚不受补症状是可以改善的,根据秋天季节特点和补品性味,服食平和补品以增强体质,中医称之为“引补或底补”。
秋季引补是中医养生要旨之一,秋季引补不仅补养了身体,而且作为冬季进补的先导,使人体逐渐适应补品的作用,在冬季进补时更加易于接受,这就不至于发生虚不受补的现象了。秋季引补可食用芡实、山药、红枣、龙眼、百合、薏米等,皆有补益气血、健脾补肾和调理脾胃的作用。
秋应平补
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不但知道食物具有五种不同的味道,并且认识到五味各有不同的作用,与五脏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五味归五脏之说。秋天,气候凉爽,这时五脏属肺,食物的五味中辛味散肺气之郁,除了引补外,还应当平补。患有慢性疾病的人可以进行食补食疗,没有病的健康人也可以进行食补,但应该用气平味淡、作用和缓的食物,从中吸取营养,保持旺盛活力,减少疾病,推迟衰老。具有平补疗效的食物主要有茭白、南瓜、莲子、桂圆、黑芝麻、红枣、核桃、木耳、鸭梨等。
秋补甘润
秋风送爽,炎暑渐消,秋季是收获的季节,人体也处于收获时期。机体由活跃、外向、支付的阶段转变到沉静、内向、积蓄的阶段。由于夏季消耗多,吸收少,秋季宜重视及时补充营养,保持甘润。秋季进补要甘润温养,既不可过热又不能太凉,要以不伤阳不耗阴为度,要多用芝麻、蜂蜜、水果等柔软、含水分较多的甘润食物。食物或药物补养肺阴,防止因机体在肺阴虚的基础上再受燥邪影响而产生疾病。例如,晨饮淡盐水,晚饮蜂蜜水,既是补水分、防便秘的好方法,又是秋季甘润抗衰的重要内容。
秋季养收
中医认为,秋季养生保健必须遵循“养收”的原则。秋季天高气爽,空气干燥,气温逐渐降低,湿度逐渐减小,天气忽冷忽热,变化急剧。饮食保健当以养收为主调,以清润甘酸为大法。秋季要多饮水,以维持水代谢平衡,防止皮肤干裂、邪火上侵;多吃蔬菜、水果,以补充体内维生素和矿物质,中和体内多余的酸性代谢物,起到清火解毒的作用;多吃豆类等高蛋白植物性食物,少吃油腻、厚味。在饮食上,要尽可能少食用葱、姜、蒜、韭菜、辣椒等辛味食品,不宜多吃烧烤,以防加重秋燥症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