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直播表现出三大特性:零时差,这是速度终结空间的极致表现;未经编辑加工,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更加真实地走近观众;更多表现为动态直播状态。
现场直播强调的是随新闻事件的进程而进行的现场直播,播出时间长短和播出空间转换完全视播出需要而定。现场直播的报道方式,让电视台能够更“快速”且大量地处理新闻事件,由此可以让过去因为路途遥远、制作困难而无法顺利完成采访或必须舍弃掉的新闻能够实时播出。
“Seeing is believing”——眼见为实的真实感,对观众的吸引力远胜于传统的重要时段新闻。对观众来说,现场直播的意义在于扭转了电视新闻留不住观众视线、新闻寿命短暂且容易被观众遗忘的局面。特别是那些在阵阵空袭警报声响起时依然勇敢地站在战场上的记者,使电视新闻的重要性大为提升。现场直播让观众看到的是现场、真实的现状、战争的最前线,观众可以通过卫星传输的画面,亲眼目睹这些真实的事件。
一、现场直播的优势
现场直播与录播全然不同,在传播过程中强调直接报道与即时播出,也就是说报道、摄录以及播出等不同环节全部在同一时间、同一现场进行,所以在我国现场直播也是重大事件最常用的报道方式。有了技术手段的支持,现场直播可以将电视传播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并颠覆传统的传播形式,将新闻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原汁原味”的样子展示给广大观众。具体而言,现场直播的优势有以下几点:
(一)现场感强
现场感是新闻现场在观众心里引起的主观感受,现场感一方面来自对现场空间的感受,另一方面来自对时间的同步体验。现场直播发挥电视视听兼备、声画结合的优势,通过对时空的连续展现,把新闻现场发生的事件、人物、氛围、细节等诸因素进行组合,作用于观众的视听器官。[15]
在电视现场报道中,记者不仅拍摄现场情况,也对现场进行口述解说,从而让观众有亲临现场的感觉。一方面,现场直播的摄录是多机位完成的,不同的机位设置从不同角度带给观众不同的现场感受,通过巧妙的机位调度和画面切换,现场直播还可以给观众带来比在现场更强烈、更清晰的感受。比如在震后的灾区现场,观众通过现场直播不仅看到了记者眼前的灾区人民和正在施救的队伍,也可以看到其他机位拍摄的灾区的全貌和从远处赶来的赈灾物资车队,掌握了更多、更全面的信息。另一方面,现场报道中记者的解说也是十分重要的。记者在现场就像是观众的眼睛,他们不仅口述此时此刻在现场发生的事情,还要将掌握的背景信息和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并在报道中传达给观众,甚至对事件发展的脉络进行梳理,并将事件后续发展的预测告知观众,从而使得报道更具现场感。
(二)共时同步
现场报道以纪实的手法使得报道与播出同步进行。在录播时代,一条电视新闻在播出前需要经过画面拍摄、文字解说的撰写、播音员播出等繁琐的步骤。而今,电视现场报道改变了过去的电视新闻制作模式,省略了编辑与合成的步骤,将报道过程与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同步进行,从而使现场报道具有很好的同步性。
不仅如此,它还带来了传播观念的变化,使“TNT(Today’s News Today)”——“今天的新闻今天报道”的新闻时效观改变为“NNN(Now News Now)”——“现在的新闻现在报道”,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观众在新闻发生的第一时间获知新闻的需求[16]。现场报道缩短了观众与事件发生的时间距离, 使观众产生了与事件进展的同步感,这是电视较其他媒体的独家优势。
(三)可信度高
现场报道以多种符号将信息传达给观众,避免了多级传播造成的信息损失和畸变,因此有更高的可信度。观众通过观察记者身处的环境(即现场)和其他画面中的参照物,将其与记者的语言以及表述的内容进行匹配,从而自主地对新闻的真实性进行判断。这种未经编辑、合成的报道方式将信息直接传达给观众,减少了“可疑”的中间环节,降低了信息的损耗,提高了信息的可信度。
(四)参与度深
现场报道容易调动观众的情绪并创造参与感。现场报道的事件往往是持续变动、不断发展的,这样的事件充满了未知,它的发展趋势和结果无法预料,而现场直播正是对事件的同步跟踪报道,亲临现场般的报道让观众充满期待和参与感。
在现场报道中,记者身处新闻事件的现场,他既是事件的目击者, 也是其参与者。在采访中,记者与电视机前的观众一样,对新闻事件充满了期待与参与感,记者以观众的角度向当事人或目击者发出提问, 而这些问题正是观众欲知未知的。记者在现场告诉观众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发生,结果会怎样,并叙述事件的前因后果,促使他们进一步地分析与判断,成功地让观众参与到事件当中。
对于过去的录像加解说的报道方式,观众不仅要对画面进行解读,还要同时阅读屏幕上的解说词,而这与阅读报纸上的文字没有太大区别,不够直观,理解难度较大,接受起来也较为被动。而在电视现场报道中, 记者与观众面对面, 正如日常生活中人与人的沟通方式,这种方式不仅方便了观众对事件的理解,也增强了交流中情感的传递,使观众更易产生参与感。
二、现场直播对电视新闻发展的影响
现场直播被电视新闻广泛采用后,有四个显著的影响:
(一)多元性
今天的电视新闻似乎没有“地方新闻”“全国新闻”“国际新闻”之分,只要是SNG车可到之处,即使是发生在偏僻遥远地区的重大事件,也可能成为国际上的大事件。因为便携式微波、电子影像等系统大大减少了因重送和处理胶片所延迟的时间,所以记者不需要回到总部发新闻,可直接在采访现场完成新闻播报。
新闻来源可以是世界各地不同的频道、电视网提供的新闻,而且电视台互相合作的新闻也都可以通过卫星来传送。
(二)抢先性
如今,SNG车使现场新闻报道更容易操作,遇到突发事件,电视台就派主播赶到现场,争取抢先播出新闻直播内容。这种主播走出摄影棚至现场抢先报道的方式,在中国、美国、中国台湾地区已蔚然成风。
(三)瞩目性
现场直播这种报道方式对善于做“即兴口头现场报道”的记者来说,往往可以提供一鸣惊人、一炮而红的机会。
(四)效果性
以现场直播的方式播报新闻,往往给观众以直击现场的震撼感受,进而引发更多的人对现场直播内容所反映的社会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关注。
三、现场直播的考量
在做现场直播时电视从业者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必须将下列因素纳入考量,以为运用。
(一)时机性
派发现场直播任务的时机很重要,必须考量新闻事件的性质、发展,以及新闻的话题性、人情趣味性,以及新闻伦理道德等。
(二)完整性
除了画面之外,记者如何在现场没有支援时提供消息,以及提供什么信息、怎样陈述状况等也是记者需要考量的内容。新闻内容的完整性陈述,考验着记者观察现场以及搜集、整合各方面信息的能力。因为观众在观看新闻画面时,需要记者将片面、肤浅的材料进行全面思考后,整理并做出有架构、内涵、组织和整体性的现场报道,观众才能得到完整的信息。
(三)配合性
现场的状况如何跟棚内搭配,例如什么时候切回棚内,什么时候带到现场,在现场没有状况的时候要不要播出等,也是现场直播时必须考量的因素。
这些问题都是现场直播应该加强考量的要素,而不是为了不让SNG闲着就找机会派出去,等拍了现场状况之后,不论有无内容也要强行地用上一段。若是内容不佳的现场直播就不应播出,以免浪费资源和侵害观众的收视权益。
除了具体运作上的考虑外,还要深入分析直播的新闻价值因素。根据丹尼斯·麦奎尔(Denis McQuail)的研究,新闻价值包括人(people)、地(location)与时间(time)三个最主要因素。就人而言,新闻大多与人有关,也经常牵涉到重要人物,而记者通常有自己的“信息来源人物”。就地点而言,越接近都会地区或目标群众的新闻似乎越重要。就时间而言,时效性(timeliness)、新奇性(novelty)及关联性(relevance)与新闻密切相关。关联性意指新闻从业人员必须选择对于消费群众与社会最有意义的新闻加以报道,虽然社会大众与新闻工作者对新闻的认知存在着一定差距,姑且不管传输者与接受者间的认知鸿沟,新闻的重要性可以说是时间、地点与人等因素的结合,新闻价值的判断也由此产生。
电视新闻最大的特征,是综合运用声音画面、影片叙事、访问报道等各种不同技巧。简短、具有强烈画面效果的新闻,是电视新闻人员最喜欢采用的新闻类型,“坏新闻”通常比“好新闻”更吸引人,也在媒体上占更大的分量。新闻记者对时效性强、地理与文化邻近、后果严重的信息有相当大的兴趣。
现场新闻直播的考量性基点在于“改变”(change),具有改变性质的事件才有被记者采访报道的新闻价值,因为变化能对社会造成冲击,从而引起大众兴趣,其信息自然会受到观众的重视。
1. 影响性
影响性是衡量新闻价值最重要的标准。广大受众都对个人生命安全、经济安全、精神生活,社会适应以及生命延续感到关切,更想探知环境的一切变化情况。所以不论远近所发生的各种事故,凡是能影响或可能影响到他们,或是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的,受众无不对其深感兴趣。就影响性而言,有些事故的发生,虽然也属于环境变化,但并非就一定具有新闻价值。当事件在发生、被发现或发展过程中,我们确信它会对许多人的生活环境产生重大影响,那么这样的事件是具有新闻价值的。
2. 时宜性
新闻的第一要义就是“新”,包括新近性和新鲜性。往往最后一分钟的消息,会成为最受欢迎的消息。新闻都强调实时性报道,新闻工作者都急于获知最新的有关环境变化的新闻。然而,如果记者可以报道得合乎时宜,新闻就更能引起受众的关注,从而具有更大的新闻价值。
3. 接近性
受众对最接近自己的事,对自己所熟悉的事物,或者自己参与的活动等最感兴趣。所以国内新闻的重要性大于国际新闻,本市新闻重于国内新闻。
4. 显著性
广大受众所熟悉的名字,无论是人物、地点、建筑还是已经发生的重大事件或事故,都有着很大的新闻价值,这也是衡量新闻价值时惯用的一项标准。
5. 趣味性
具有较强趣味性的人物、故事、对话或情节等都可以成为趣味性新闻。趣味性新闻不一定是重要的或具有影响力的,但是它们却是新闻素材中所必需的,能唤起观众的兴趣与共鸣。
现场直播的特性使得观众可以获得实时信息,电视台也偏好使用这样的策略来提高收视率。新闻价值的选择通过现场直播可以得到强化,地方和国内的事件也都可以因此而获得关注,这与市场化的导向有着密切的相关性。
要点小结
1.电视现场直播既是一种常用的、运用电视技术进行报道的方式,又是一种特殊的电视节目形态。
2.电视直播的主要特点是时间的同一性和叙事的同步性。
3.电视直播的必备的要素是现场和连线。直播的核心内涵在于“异地同时的信息共享”。直播将电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提升至最强,也就是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向观众报道事件的直观信息。
4.“演播室直播”是“假直播”。仅仅是演播室播报的环节处于直播状态,这样的电视新闻节目还不具备直播的真正内涵,它只能被看作是我国电视新闻节目向真正的直播迈进过程中的一种过渡形态。
5.电视直播可分为实况转播、现场报道和连线三种形式。这三种形式在实际操作中经常互相穿插使用,但在根本上有区别。
6. SNG直播技术主要具备实时性强、互动性强以及跨平台性等优势。
7. SNG直播技术的局限性主要包括:受到自然因素如日食、雪、雨、太阳辐射等干扰;也受到设备、法令政策、费用等限制。
8.现场直播有现场感强、同步性好、可信度高、参与度深等优势。现场直播可以将电视传播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并颠覆传统的传播形式,将新闻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原汁原味”的样子展示给广大观众。
思考与研讨题
1.什么是电视新闻现场直播?它有什么特点?
2.什么是“真直播”和“假直播”?“真直播”与“假直播”之间有什么差别?
3.我国的电视直播发展历程分为几个阶段?具体表现是什么?
4. SNG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
5.现场直播的优势是什么?
延伸阅读
1.张鸥:《直播幕后:电视突发直播一线手记》,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2.沈忱:《中国电视新闻现场直播——导演手记》,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版。
3.〔美〕迈克尔·埃默里、埃德温·埃默里、南希·L·罗伯茨等:《美国新闻史:大众传播媒介解释史》,展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赵化勇主编:《中央电视台发展史(1958~1997)》,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
【注释】
[1]高世明:《实用电视新闻》,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版,第516页。
[2]孙宝国:《中国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研究》,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年版,第193页。
[3]张君昌:《超媒体时代——新世纪电子传媒经营与创新》,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177页。
[4]欧阳宏生等:《电视文化学》,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49页。
[5]〔美〕迈克尔·埃默里等:《美国新闻史:大众传播媒介解释史》,展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13页。
[6]王纬主编:《镜头里的“第四势力”》,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17页。
[7]〔美〕迈克尔·埃默里等:《美国新闻史:大众传播媒介解释史》,展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07页。
[8]苏克军,赵彬:《小国家 大媒体》,载《读书》2003年第5期。
[9]叶子:《电视新闻:与事件同步》,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3页。
[10]参见孙宝国:《中国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研究》,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 年版,第125页。
[11]参见陈博:《寻求电视新闻直播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载《当代电视》2006 年第11 期。
[12]何亮亮:《凤凰卫视的新闻运营》,载《电视研究》2011年第4期。
[13]张鸥:《直播幕后:电视突发直播一线手记》,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页。
[14]参见张鸥:《直播幕后:电视突发直播一线手记》,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6页。
[15]参见叶子:《电视新闻:与事件同步》,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04页。
[16]参见饶立华等:《电子媒介新闻教程——广播与电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0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