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
农历正月十五吃元宵、挂红灯,这与元宵姑娘的故事有关。
相传在汉武帝时,京城长安有个年轻美貌而又善良的姑娘,名叫元宵,她和父母、妹妹靠卖汤元为生。由于她心灵手巧,做的汤元又圆又香又甜,名扬长安城。后来被汉武帝知道了,便把她选进皇宫专为皇帝制做汤元。元宵姑娘在皇宫一住就是三年,她终日想念父母和妹妹,为此常常暗自落泪。
这年春节,元宵姑娘又思念起新人来,不由泪如雨下,可又出不了皇宫。正月初十那天,她悄悄来到井台上想投井自尽,碰巧被东方朔看见了,问明情况,十分同情,便想出一条妙计。
第二天,东方朔找到元宵姑娘的家,把妙计告诉了她的父母和妹妹,然后就化妆成一个算命先生走街串巷。凡是经他算过卦的人都得到一个同样的凶讯:“正月十五降天灾,熊熊烈火四方来;弄得农家不安宁,搅得国家要衰败。”这个凶讯一传开,人人惊恐万状,纷纷来向东方朔求救。东方朔说:“要想拯救万物生灵,必须在正月十三中午,拦住从长安城西北方向来的一位穿红衣、骑毛驴的姑娘,那是火神娘娘,苦苦哀求于她,她定会救你们。”
果然,正月十三日中午,一个穿红衣、骑毛驴的女子从长安西北方向朝城里赶来。人们立刻跪在路边,叩头哀求,那女子说:“正月十四、十五两天晚上,玉皇大帝下令要火烧长安城,我怎敢违抗旨意?你们快去禀报当今皇上吧!也许他有办法。”说完骑着毛驴走了。人们赶忙回到城里,向汉武帝奏明此事。汉武帝和文武大臣也都吓坏了。这时东方朔从容地走上前来对汉武帝说:“圣上不必多虑,小臣倒有一计可解长安厄运。”汉武帝转忧为喜,忙问:“爱卿有何妙计?快快讲来。”东方朔说:“皇上下旨三道,一道令元宵姑娘出宫教全城百姓赶制汤元,以供奉火神娘娘;第二道,令全城百姓农家做灯笼,到正月十四、十五晚上点燃,可瞒过南天门外观火的玉皇大帝,火神娘娘也就复旨了;第三道,在正月十四、十五晚上,让皇宫所有大臣、宫女都出宫同百姓观灯,必能解难消灾。”汉武帝听罢,便照东方朔说的下了三道圣旨。
元宵姑娘接到第一道圣旨,高兴极了。她离开皇宫回到家里,见到了日夜思念的父母和妹妹,全家欢聚,悲喜交加。原来,那穿红衣、骑毛驴的火神娘娘就是元宵妹妹扮的。
正月十四、十五两天晚上,长安城内,家家户户都给火神娘娘供奉汤元,大街小巷,灯火辉煌,一片通明。汉武帝带着嫔妃宫女、文武大臣,夹在人群中观赏各式各样的彩灯,早把“天灾”忘在脑后。元宵姑娘这时也随同父母和妹妹,一边观灯一边说说笑笑,好不快活。
过了正月十四、十五,长安城安然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旨每年正月十四、十五晚照例做汤元,挂彩灯,放焰火。就这样,年复一年相沿成习,流传至今。因为汤元是元宵姑娘教会的,人们为了纪念她,就将汤元叫做元宵,因其制作量增大,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故加以改制成现在的形状。正月十五也被称为元宵节或灯节,以示红红火火,幸福安康。
【常识】
老关家的元宵馅心多样、皮薄柔软、香甜可口,古城闻名。其对馅料的配制更为讲究,操作上一丝不苟,搅拌时则用力揉搓至各种配料完全混合均匀,一盆馅料拌揉达2h之久。元宵入口之后,绵如甘饴,酽甜芳香,在群众中享有盛誉。每值元宵节,饭馆虽昼夜供应,仍有应接不暇之势。
老关家元宵以糯米为主料,包以各种馅心制成。元宵成型时分为手工摇制和机器摇制两种。机器摇制速度快、效率高,但没有手工摇制的口感好。元宵质量的高低与糯米粉的加工方法有很大关系,为保证质量,老关家元宵都是饭店自己加工糯米粉。
【技艺】
原料:
湿糯米粉500g,熟面粉100g,核桃仁100g,白糖500g,蜂蜜15g,黄桂酱10g。
工序:
1.将核桃仁拣去杂质剁碎,加入黄桂酱、白糖、熟面粉搅拌均匀,加入蜂蜜用力揉搓至馅心发黏时,倒入馅心模中,砸实、压平后切成30个方块。
2.在元宵机的机斗里或簸箕内加入湿糯米粉,将馅心块蘸水后倒在上面开始摇动,馅块周围均匀地粘上糯米粉后取出,筛掉浮面蘸水再摇,反复数次至大小均匀为止。
3.锅内加水煮沸下入元宵。水沸后加入适量冷水,用小火煮至元宵漂浮在水面,馅心溶化成熟时捞出。
【工艺探秘】
此品加工馅心时必须反复揉搓,使其有一定的黏性,否则摇制时馅心易散开而无法成型;应选用磨制较细的湿糯米粉,否则制品成熟后皮子较硬,影响口味;可根据食者的习惯,选用黄桂馅、豆沙馅、枣泥馅、山楂馅、香蕉馅等。这样便可形成皮薄柔软,绵如甘饴,酽甜芳香的风味特点。
【文化品评】
此品通过抱团形状和节日气氛以及饮食风俗,表达了家家团圆、人人幸福的美好祝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