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
相传“棋子馍”是由东汉茂陵人耿恭创制。耿将军在与匈奴作战过程中,敌众我寡,率部坚守疏乐城,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仅靠准备有限、数量有限的棋子馍,坚持奋战三个月,全军仅剩13人,当时被誉为“节过苏武”。
到了唐代,因其耐嚼味长便于携带又耐存,成为各地往返京都长安递送公文差役,出外长途旅行者必带的干粮。唐代天宝年间,一个偶然的机会,被送公文的官差带入宫中,皇帝与后妃们品尝后纷纷赞赏其味美,尤其是受到杨贵妃的青睐,更使棋子馍身价倍增,广为流传。
到了清代,兴平西郊桑镇有个名叫杨灿(1687—1758),字双山的举人,是清代著名的农学家、教育家。18岁时父母给他娶了一个姿容秀丽,贤淑能干的妻子叫芳莲,不久父母先后过世,他们二人相依为命。双山很好学,整天刻苦攻读,芳莲夏天为他摇扇,冬天为他生火,白天在旁陪伴,晚上按时为他端来夜宵。双山读书长进很快,年纪轻轻就连闯了秀才、贡生两关,第三年到省城去参加举人的考试。临行前两天,芳莲心想,丈夫要去考举人,给他带点吃的,带锅盔放久了怕太硬,带蒸馍放久了要发霉,想好了就下厨房,烙了又白又干,油光黄亮的两种不同颜色的棋子馍,还细心地缝了两个绣花口袋,一种棋子馍装一袋。去赶考上路这天,她提着口袋,把双山送到村外,二人一一不舍地分别了。
双山在赶考路上,有好吃的他不买,饿了就吃妻子烙的棋子馍,到了省城仍然天天吃棋子馍,临考试前他又拿出吃了个馍。说也凑巧,吃了棋子馍,双山精神倍增,进考场拿起笔来,文思敏捷如同泉涌,很快就写出了规定的文章,第一个交了考卷。发榜时中了头名。新考中的举人去拜访主考时,主考官问道:“谁是杨双山?”“我是。”“你怎么答得那么快?”杨双山答道:“进考场前我饱饱地吃了一顿棋子馍,是妻子给我烙好带来的,精神觉得特别的好,卷子答得快也就交得快。”主考官说:“噢。”原来如此。“棋子馍还有吗?拿上来让我看看。双山就回到住处很快拿来了。”主考官掰了一块尝尝,觉得格外好吃,赞不绝口。杨双山说道:“主考官大人既然爱吃棋子馍,我以后让妻子烙些送来。”从此后,主考官逢人便夸棋子馍,人们还给起了个新名字叫“助考馍”。
【常识】
在关中汉武帝茂陵所在的兴平市归咸阳管辖。有一种传统风味食品叫做棋子馍,因其形状扁园色呈淡黄颇像象棋,故而得名为棋子馍。此馍乡土气息浓郁,千百年来长盛不衰,堪称小吃珍品中的“活化石”。斗转星移,进入21世纪以来,棋子馍这款老树新花重新绽放,一直是供应消费者的美味小吃,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棋子馍也跻身于宾馆饭店的大雅之堂。一位国外游客在西安人民大厦品尝后,高兴地称赞道:“各国旅游的人都知道,在法国面包好吃,但在这里吃到了比法国面包还好吃的食品。”这也是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的标志之一。现在以人民大厦尚思恭制作的棋子馍最佳。
【技艺】
原料:
特制粉5kg,中酵面1kg,碱面20g,精盐20g,熟猪油300g,鲜花椒叶20g。
工序:
1.特制粉放案板上围一塘坑,将酵面放入,撕碎加入温水和成面团(根据季节,掌握其用水量),发酵约30min,成嫩面待用。
2.花椒叶洗净用粉碎机将其粉碎,与精盐,熟猪油,碱面一同放入酵面内揉匀盖上湿布饧置10min待用。
3.面团揉匀搓条揪成大小相等的剂子,用手揉成馒头状压成饼型,用针扎几个孔成生坯。
4.平底厚锅用麦笕火烧热,放入饼坯边烙边翻,使之均匀受热,盖上纸盖使之成熟,待熟取出。
【工艺探秘】
此品切忌用反湿的锅盖作盖,因纸盖吸湿气而用纸盖。要用文火烙制,麦笕火力不大且受热均匀。
【文化品评】
此品通过民间传说,表达功成名就、追求名利的荣禄文化意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