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
荞面饸饹是用陕西地域所产荞麦面压制的一种细长的圆柱形面食,古时被称为“河漏”,距今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元代王桢《农书·荞麦》记载:“北方山后,诸郡多种,磨而为面或作汤饼,谓之‘河漏’”。这里的“河漏”指的就是荞面饸饹。它冬可热吃,夏可凉食,有健胄消暑之功效,故而流传下来。如今,在古城西安经营饸饹的餐馆、小吃摊点随处可见。论其品质,以教场门饸饹最受称赞。
教场门饸饹源于清朝末年,最早由渭南县河北吕家村姓孟的一位老人在当地蔺家店开铺经营,很有名气。孟家的后人孟兆武从十一、二岁起,就跟随父亲学做饸饹的技艺,十七、八岁时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大把式”。1932年,年仅20岁的孟兆武来到西安开店,先在南院门第一市场立脚,以后又迁到教场门,由于孟兆武制作的饸饹有独到之处,风味与众不同,逐渐在餐饮市场上形成了“教场门饸饹”的品牌形象。今日一提起荞面饸饹,众人都赞教场门。
【常识】
饸饹种类较多,选用的主料有:绿豆面、玉米面、荞麦面等。辅料主要有:鸡肉、猪肉、羊肉、牛肉及时令蔬菜。西安教场门饸饹主料选用陕西关中千阳、陇县、白水、长武、蒲城一带所产的新鲜荞麦,现磨现做,所以压出的饸饹筋细、柔软,整碗饸饹可用筷子一次夹起,食后碗底不留一点残渣。加之饸饹可热吃也可凉吃,老少皆宜,适合不同消费者的需要,因而深受陕西乃至我国北方人的欢迎。
【技艺】
原料:
荞麦面1kg,沙蒿面50g,香醋、熟油脂、精盐、芥末、蒜汁、芝麻酱、香菜、油波辣椒、蒜苗、紫菜各适量。
工序:
1.将荞麦面倒入盆中,加入沙蒿面搅拌均匀,加入水600g(冬季用冷水,春秋用温水,冬季用热水)将面和硬揉软,将面块分别揉成直径10cm,长约l5cm的圆柱型面团,逐块放入架在沸水锅上的饸饹床的圆孔里,将压杆下压,挤出铪铬落人沸水锅中煮熟,用笊篱捞出沥水,在冷水盆中过凉,捞入竹筛中沥干水分,拌入适且熟油脂,用筷子挑散。
2.凉吃时,取拌过油脂的饸饹,加入精盐、香醋、蒜汁、芥末、油波辣椒和芝麻酱等调味品搅拌均匀即可。热吃时可以炒制或者在没拌过油的饸饹上浇上制作好的各种臊子。
【工艺探秘】
此品和面时必须加入沙蒿面(用沙蒿籽磨成的面)。沙蒿籽状如小米,黑色,有很大的黏性。制作饸饹时,要边压、边煮、边捞。每次约煮500g,见锅开即熟,不可久煮。凉吃时,调料要齐全,突出香辣味美的特点。这样便可形成清凉利口,软绵而筋,香辣味美的风味特点。
【文化品评】
此品通过所选原料表达了关注健康、科学进食、延年益寿的人文思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