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白茶制作技艺的传承

白茶制作技艺的传承

时间:2023-09-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说这句话的人是梅相靖老师,福鼎白茶制作技艺传承人,他也是点头镇柏柳村白茶梅山派的传人。可见梅伯珍先生对白茶的贡献非同一般。他每年按传统的白茶制作方法,大概只能做十几担的白茶。梅相靖喜欢以古法做白茶,他说“自然萎凋的白茶喝了不胀肚子,室内萎凋的就会。”适合制作白茶的茶树种有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福安大白茶、福云六号以及政和大白茶,这在前面已有介绍。而决定白茶品质的关键是采摘和加工环节。

前面我们已经知道六大茶类的分类依据是加工工艺,这里我们将一起重点探讨白茶特殊的加工工艺——看似简单然而并不容易。先看看老制茶人怎么说:“做茶其实很辛苦,早晨要早起,晚上要晚睡。 白茶做起来看似容易,做好也很难,大师傅也有失手的时候。”说这句话的人是梅相靖老师,福鼎白茶制作技艺传承人,他也是点头镇柏柳村白茶梅山派的传人。他的祖父梅伯珍(生于光绪元年1875年,字步祥,号筱溪,)以种植、制作、经营白茶起家。据梅氏后人梅秀菁《筱溪公传略》载,梅伯珍年轻时以茶业为生,1939年被推荐为福鼎茶业新设示范厂总经理兼副厂长,1940年任福建省茶业十厂联合采办经理。随后几十年他奔走于新加坡等地做茶生意,闻名海内外茶界。梅伯珍晚年回到家乡柏柳村,把自己经营白茶的经历整理成稿,名为《筱溪陈情书》,内容详实,现存原稿。文中有叙:“时余负有微债,仅分小店屋榴半,茶园数坪,余无别业……幸蒙岳父陈君奉来白毛茶(即白茶,福鼎方言)苗数十株,嘱咐我开山栽种,几年分支同插,不数年间,可收获六七十元。”梅伯珍66岁时,时任福建省建设厅厅长庄晚芳题写“淛苑耆英”牌匾赠送,匾额上还有一段文字:“经理业茶有年,素报提高国产为宗旨,对产制之研究尤有心得。本年襄助鼎产改良制造,足为诸商示范。将来闽茶之声色,实有赖于先生之赐也。爰弁数语,以志阙功。”可见梅伯珍先生对白茶的贡献非同一般。这匾额至今还保存在他的曾孙梅宗亮家里。查了相关资料,根据梅氏谱系结合白茶技艺传承情况,我们看一下福鼎白茶制作技艺梅山派传承人排序:梅伯珍是第一代传承人;第二代是梅伯珍的四个孩子,分别是梅毓芳、梅毓厚、梅毓淮、梅毓银;第三代为“相”字辈,子嗣众多,做茶的人也不少,但有突出表现的就属梅相靖,所以定他为第三代梅派白茶技艺传承人;第四代为“传”字辈,梅氏子嗣众多,暂未定人选。

古迹

筱溪陈情书

事实上,福鼎白茶传统制作技法要是再细叙,据福鼎乡土文献记载,福鼎白琳翠郊吴氏也算一派,据说系春秋时期吴国夫差的后裔,清乾隆年间做白茶,生意兴隆,家业兴旺,至今规模宏大的吴氏古民居和相关的制茶工具依然可见。在清咸丰七年(1857年),福鼎点头镇柏柳村陈焕等人发现“绿雪芽”茶树后,也移植家中栽培。光绪三年(1877年),黄岗周开陈也移植、培育了白茶树。所以,吴、陈、张、周理论上才是第一代白茶传承人,可由于无法理出传承脉络,所以就搁置了。还是梅派传承脉络清晰,文字记载详实。

老茶人梅相靖之所以能成为传人,是有他独特的制茶技法与心得的。且听他说说传统白茶的制法:“采青,以前讲‘一刀一枪’,现在的说法是‘一芽一叶’;晾青要掌握时间,晚上晾到竹匾上,让室内通风,茶青软了以后早上拿到户外晒,要背着阳光晒,不能直晒,阳光太强,茶叶就会发红。白毫银针要摊开晒,摊得很稀,一个竹匾晒到的干茶只有一两。银针以晒为主,以焙为辅,用竹笼木炭焙最好,耐放,不易变质。”他每年按传统的白茶制作方法,大概只能做十几担(约合一千多斤)的白茶。梅相靖喜欢以古法做白茶,他说“自然萎凋的白茶喝了不胀肚子,室内萎凋的就会。”

老茶人制作白茶用的古法,其实就是上古晒制草药的方法,工序简单然而做法不简单。

白茶的加工方法简单而言,归结为六个字:采摘——萎凋——干燥。采摘,就是茶鲜叶的采摘;萎凋,是对鲜叶的萎凋,是一个水分的散失过程;干燥,是对已经有八九成干的茶叶进行干燥。干燥后继而装箱,存储。适合制作白茶的茶树种有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福安大白茶、福云六号以及政和大白茶,这在前面已有介绍。而决定白茶品质的关键是采摘和加工环节。

白茶在加工过程中,核心的工艺,也就分为萎凋和干燥两道。具体加工种类又分为初制加工和精致加工、深加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