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关于人体衰老的论述有几处,其中比较有系统的分别是《灵枢·天年》和《素问·上古天真论》。
《灵枢·天年》
黄帝曰:其气之盛衰,以至其死,可得闻乎?
岐伯曰: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鬓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若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这一段文字是对人体从幼至老,气、血、五脏的成长盛衰全过程的一个比较全面而又系统的描述。其中,10~40岁由幼年发育到人体生命壮盛的顶峰阶段,是用气血由定至盛至大盛平定来描述的。而从50岁至百岁,则是按五行排列,木、火、土、金、水的顺序,由五行相应五脏的逐次衰弱来描述人体衰老的,依次是肝、心、脾、肺、肾。《黄帝内经》成书时代,五行理论已转成熟,此处将人体五脏的盛衰规律套在这种由春至冬、由木至水的盛衰规律中,多少是一种机械照搬。五行木、火、土、金、水,从相生或相克的角度,都是循环无端的,并无一个先后顺序。而自然界中,春、夏、秋、冬也是循环无端的,并无先后之分。
《素问·上古天真论》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耶?将天数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这一段是古人对男、女生殖系统的发育至盛衰过程中相伴随的人体盛衰的论述,其中以七七之数应女子生殖系统的盛衰之数,以八八之数应男子。至于为什么男子以八八为周期,而女子以七七为周期?首先还是以对生命实际周期的客观观察为基础的。
一个关键词“天癸”。明代张介宾的《类经藏象类》认为“天癸”包含有阴阳,为先天之精。癸者,天之水,干名也。干者,支之阳,阳所以言气。癸者,壬之偶,偶所以言阴。故天癸者,天一之阳气耳。气化为水,因名天癸。天癸是阳气化为阴水。以笔者之见,“天”也可解释为天时和自然中的一种奇妙能量,癸为癸度,生发的意思。其实就是讲人体的生长发育受一种自然的生物钟控制。而天癸指的就是这种生物钟激起对人体控制作用的物质。人体到某个阶段开始长牙,到某个阶段开始可以生子,全都由一个生物钟控制着。而人体的衰老,也是在这个生物钟的控制中的。由此,《黄帝内经》时代的医学家也已基本算定人的寿命极限,大约是120岁,这和现代医学根据细胞分裂的时间推算出来的基本一致。而自古以来,能活过120岁的也真没几个。
既然人体衰老是有时间次序的,那么人体是怎么衰老的呢?又是从哪个脏器、哪一方面开始衰老的呢?而又是哪一脏的衰老导致全身衰老的呢?这将是我们急需破解之谜。《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多以肾气的盛衰描述为主。不过,从讲女子的只字片语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出一二,“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 三阳脉衰于上,面始焦,发始白”,人体的衰老是从阳明经开始,而后是三阳脉。
人体的衰老是由五脏为主的脏腑衰退引发的。如果五脏气血均匀,缓缓衰老,人都可以活到八十以上。如果五脏气血坚实,则可以年过百岁,寿而且康。但大多数人先天五脏气血就不均,必有一脏最弱,后天养护又不够,导致一脏早衰,活不到中寿。人体的整体早衰就是由于五脏之中的一脏早衰引起的。一脏早衰必然引起五脏中的数脏早衰,这就是所谓的五脏传变。医圣张仲景所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数脏均衰,人体哪有不衰败的道理。
即使先天五脏气血均匀、坚实,但不知如何利用饮食和起居养生之法,甚至倒行逆施,也可以致使五脏中一脏早衰,进而数脏均衰。天下之势,不怕土崩,就怕瓦解。养生之道也是如此,风湿寒暑金刃虫兽好防,饮食起居之错难防。饮食起居之错正如水滴石穿,坎坎伐檀,使人在不知不觉中五脏败坏而懵懵懂懂不知其因。这就是所谓内伤之因,应该占现代人死亡率的80%左右。
五脏早衰,除了用药物治疗之外,还有什么办法吗?有,那就是食疗。药物治疗有效,但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并且有较多的副作用。强一脏而损及他脏,只可用在紧急之时,取拨乱反正之效。而脏腑需要时时补益,勤勤维护,方得以不衰。这就需要食疗,从生活中做起,这才是正途。这也是《黄帝内经》中治病的大原则之一,所谓“药以祛之,食以随之”,也就是说,治病先用药物祛邪,随后用食物补虚。这个原则和西医的治疗原则是不同的,西医强调药物作用,建议长期服用,甚至终身不辍。比如,在治疗慢性病或衰退性疾病方面,如高血压、糖尿病、哮喘,甚至便秘、失眠、胃酸过多等,一律终身服药。这并不是一种好的治疗方式,甚至并不是一种康复,而是建立在人体并不能从衰退中、疾病中康复的情况下,只能依赖药物维护的这样一种理论。理想的治疗是让机体恢复原有的机能和健康。而更完美的治疗是“治未病”,也就是防止机体早衰和治疗将要发生的疾病,既不是治疗已经发生的疾病,更不是去治疗疾病的末期,也不是机体已经崩溃、生命已临近死亡时的最后抢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