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概述
人们常说:“音乐无国界”。其实,饮食亦是如此。“民以食为天”,无论是西方的公民还是东方的民众,一日三餐是必不可少的。而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交通工具的便捷,让世界各地的人交流起来更加顺畅,其中,关乎民生的饮食文化交流也不容忽视。
“吃”是维系生命的基本,是我们每个人每天必须做的一件事。饮食的交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文化和思想。本章将从四个方面来阐述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与影响。
首先是食材本身的交流。这类原材料的交流都有一段自己的历史。原来早在古代,即使交通不便利、沟通不明白、货币不流通,可是为了生存,人们还是想方设法地寻求一些易种、量高、可保存的食物。这是一种本能的需求。而经过了那么多年,我们也就理所当然地把生活中一些常见的食物认为是中国固有的,其实不然。要知道,许多司空见惯的食物原来是舶来品,是从国外引进的。
既然食材进行了交流,那么由食材做成的菜品也不能免俗。尤其改革开放以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人出国与洋人来华已经不稀奇了。特别是近些年来,世界旅游业蓬勃发展,由此也带动了餐饮发展。如今在西方的主要城市,都能找到唐人街,见到中餐馆;同理,在中国,西餐厅也随处可见。那么在国外的中餐馆提供的是不是我们常吃的中餐呢?在国内的西餐厅是否能吃到地道的西餐呢?本着入乡随俗、就地取材的原则,我们会发现菜品的交流十分有趣。
接下来就是进一步的饮食方式上的交流。现今,我们国人用餐喜欢围坐一起、互相夹菜,相对之下,西方人则喜欢一人一份、各自享用。殊不知,西方人这种“分餐制”的饮食方式却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而随着历史的迁移,在中国,“合餐”逐渐取代了“分餐”。易中天教授曾提到,东方的文化内核是集体意识,体现的是一种专制文化;而西方思想文化的内核是个体意识,体现的则是一种民主文化。这或许从另一面解释了为何如今我们又开始提倡“分餐制”了。
人类的这张嘴,除了“吃”,另外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说”。所以,饮食的交流也体现在了语言文字上。古今中外,与食物有关的语言不胜枚举。而随着英语的普及、汉语的推广,我们在表达上的交流也愈加明显。从食材到菜品,再至饮食体例、语言文字,原来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就在我们身边,触手可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