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快餐食品业是否会成为人类又一个“烟草工业”

快餐食品业是否会成为人类又一个“烟草工业”

时间:2024-09-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体检结束后,进行监督的医生明确指出:长期食用美式快餐等“垃圾食品”,可能会对健康造成永久性伤害!这个敢与“洋快餐”叫板的中华第一人,其封杀“洋快餐”的提案来源于一个中国小女孩经常吃“洋快餐”之后的变化。这是人类食物理想的构成比。美国每年结肠癌发病病例约8万名,与长期摄入低纤维饮食有关。众所周知,高热量食物易使人肥胖。

1.纪录片《给我最大号》

2004年5月中旬,见证美式快餐危害健康的纪录片《给我最大号》在美国上映,该片获得了2005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片的提名。《给我最大号》记录了年轻的美国导演摩根·斯普尔洛克饮食故事,他强迫自己一天三餐只吃麦当劳出售的食品,并在连续坚持30天之后向大家展示他的“成果”。纪录片让美国人民亲眼目睹了美式快餐对健康的危害!为了保证实验的真实性,有3位医生(心脏内科、消化内科、营养科)进行监督,并不断检查他的健康状态。

《给我最大号》

实验规则如下:

(1)摩根·斯普尔洛克只吃麦当劳销售的食物与饮料;

(2)不买加大套餐或者大号汉堡与饮料,除非服务员主动提出;

(3)麦当劳提供的菜单中的每种食物都至少吃一次。

在摄片之前,斯普尔洛克身高1.9米、体重不到84公斤,身体非常健康,所有的指标检查都正常。实验进行两周后,发现其肝脏受到严重损伤,三周后,又发现心脏功能发生异常,为此医生建议他每天服用阿司匹林,但为了保证实验的真实性,遭到斯普尔洛克的拒绝。一个月后实验完全结束,此时斯普尔洛克不仅肝脏呈现中毒反应,胸口闷痛,血压大幅度升高,胆固醇上升了65%,而且体重增加了11公斤。体检结束后,进行监督的医生明确指出:长期食用美式快餐等“垃圾食品”,可能会对健康造成永久性伤害!该影片在美国上映后,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使得美国人民认识到了长期食用美式快餐对健康的危害!

2.敢于同“洋快餐”叫板的中国人

无独有偶,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秘书长张皎先生曾连续三年向全国政协大会递交提案,主张《将“洋快餐”赶出国门》。这个敢与“洋快餐”叫板的中华第一人,其封杀“洋快餐”的提案来源于一个中国小女孩经常吃“洋快餐”之后的变化。那个女孩子原本是一个健康、美丽、可爱的小姑娘,但是“洋快餐”针对少年儿童花样百出的促销手段,诱使小姑娘频频光顾餐厅,最终掉进了阴险的“温柔陷阱”,成了消费“洋快餐”的受害者!

有一段时间,“洋快餐”的促销手法是,如果消费了足够金额的快餐食品,就送给顾客一个腕带,而当积累了足够数量的腕带后,就可以换一块“洋快餐”的手表。小姑娘太喜欢那块手表了,于是就使劲地吃“洋快餐”,拼命地攒腕带。整整一个月,小姑娘天天光顾“洋快餐”店,实在吃不下的时候,就请同学们一起来吃。无论什么时候吃完,她都会用稚嫩的声音询问:“阿姨,手表送完了吗?”有一天,小女孩终于攒够了腕带,换来了“洋快餐”的手表,但她却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她失去了人生最宝贵的东西—健康!小姑娘不仅消化系统出了问题,更可怕的是,原来人们眼中那位健康、美丽、可爱的小女孩已经再也看不到了!只有短短一个月,小女孩的体重骤增了十几斤,已经成了肥胖病的患者!

张皎委员指出:我并没有单纯地说“洋快餐”到底是好是坏,“叫板”只是针对“洋快餐”对中国青少年消费观的不良诱导,以及对少年儿童健康的危害。长期消费“洋快餐”的儿童发育大大提前,调查中发现,有些孩子一周要吃好几次美式炸鸡,这些成为“洋快餐”老顾客的儿童,由于摄取了过多的激素和肉类,引起了肥胖和性早熟。与此同时,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了新的发现:高温烹饪(煎、烤、烘、焙)加工的食物—“洋快餐”的炸薯条和炸薯片中,含有很高的致癌毒素—丙烯酰胺。也就是说西方的饮食方式和高温烹饪方法确实对健康存在潜在的危险,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为什么不把事实真相告诉消费者呢?

洋快餐

张皎委员明确提出,应该尽早将这类垃圾食品清扫出中国市场,尽管受高额利润驱使或其他利害关系制约,会遇到很大阻力,但正如发达国家的烟草业因市场越来越小,就转嫁到发展中国家一样,如果我们正视“洋快餐”对中国人民健康的危害,特别是对少年儿童的伤害,就应当尽快制定法规,限制“洋快餐”的发展,引导百姓采纳科学合理、健康的饮食方式和膳食结构,以减少儿童肥胖、性早熟,以及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与饮食直接相关的疾病。此外,在宣传与舆论导向方面也应广而告之,并制定强制性法规,规定经营企业必须在醒目位置张贴告示——“此类食品不利于健康”,就像必须在香烟包装盒上印制“吸烟有害健康”的警示语一样,提醒消费者。

3.洋快餐是“能量炸弹”和“垃圾食品”

长期走俏国外市场的三明治汉堡包,近年来在我国也火了起来,不少人争相品尝,增添了几分潇洒。然而,你知道这两种食品的来历吗?

“三明治”原系英国侯爵封号。“三明治”侯爵的第四代约翰·蒙泰古是个爱耍弄纸牌的达官显贵。他玩纸牌一旦高兴吃饭时间也不停止,而随便叫仆人将餐厅里的佳肴、腊肠等夹在两片面包之间,一面吃、一面继续玩纸牌。后来,这种面包夹肉的吃法传入民间,就是现在被称为“三明治”的快餐。

汉堡包是流行最广、销售量最大的快餐食品。相传汉堡包问世于19世纪。一天,从纽约来的一位厨师在农业展览会上制售食品,猪肉用光了,不得已用碎牛肉代替,结果却大受食客欢迎。由于这次农业展览会是在德国汉堡举行的,所以这种快餐食品就被命名为“汉堡包”。正宗的汉堡包是把一个芝麻面包一剖两半,中间夹块牛肉饼,外加两片番茄及适量奶酪。有些国家还有在汉堡包里夹上洋葱、蒜或番茄酱的吃法;日本东京人则喜欢在汉堡包里夹上一块鸡肉饼;还有些国家有在汉堡包里夹块鱼肉、浇上酱油或芝麻甜汁食用的习惯。

洋快餐是“能量炸弹”

以美式快餐为代表的高脂肪、高蛋白质、高胆固醇、高盐、高糖和高调料的膳食,热量过高,造成消费者营养严重失衡!科学的营养标准是食物热量的58%来自碳水化合物,30%来自脂肪,12%来自蛋白质。这是人类食物理想的构成比。另外还要求低钠(每天1.1~3.3克钠,相当于3~8克氯化钠),低精制糖和高膳食纤维(每天20~30克)。按此标准衡量,可以发现以汉堡包为代表的快餐食品具有三高(高热量、高脂肪、高钠)和三低(低矿物质、低维生素和低膳食纤维)的特点。“洋快餐”都是用精制面粉和精制白糖做成的。小麦中的矿物质和维生素在加工过程中丢失许多。长期吃快餐的人缺乏维生素、必需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易患结肠癌。美国每年结肠癌发病病例约8万名,与长期摄入低纤维饮食有关。

据《快餐国家》一书估算,如果一日三餐全吃“洋快餐”,从食物摄取的脂肪约有160克,可提供1440千卡的热量,占总热量的48%。众所周知,高热量食物易使人肥胖。如果一日三餐全吃“洋快餐”,摄取的总热量可达3005 千卡,高于中年男子全天所需热量值(2700千卡),以及中年女子全天所需的热量值(2000千卡);所以西方将“洋快餐”称为“能量炸弹”也就不足为怪了!营养学中有个专门术语叫“脂肪热比”——就是指脂肪占食物提供总热量的百分比,脂肪热比过高或过低都不利健康。食物脂肪热比的正常标准为20%~30%,但“洋快餐”的脂肪热比远远超过正常标准。如三明治的脂肪热比为52%,奶油为90%,冰淇淋为53%。由于“洋快餐”营养严重失衡,所以国际营养学界称之为“垃圾食品”!

《快餐国家》

4.“洋快餐”是从美国模仿到的最糟糕的东西

二战后在崇尚速度和效率的美国,快餐业迅速崛起,20世纪末美国快餐厅有12.8万家,占全美餐饮业的42.6%。1970年,美国快餐业销售额仅60亿美元;2005年,已飙升至1340亿美元。

2001年在美国出版的揭露“洋快餐”的专著——《快餐国家》(Fast Food Nation)一书详细介绍了美式快餐成功的神话。以麦当劳为代表的美国快餐文化最初伴随美国西部的开发、高速公路网的延展、大工业化农业的发展,而在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1979年,麦当劳公司发明了无骨麦乐鸡(McNuggets),一改过去逢年过节才能吃鸡、而且过程繁琐的缺点。麦当劳在该产品推出后,迅速成为美国第二大鸡肉买家,仅次于专门销售炸鸡的肯德基。1987年,美国禽肉消费量首次超过了牛肉和猪肉,近年占肉类消费总量的44.2%,居于首位。当前,快餐文化已经成了美国文化的代表,美国人均约90%的食品开支花在购买加工食品上。在美国,看似简单的“吃什么”的问题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利益博弈。快餐食品的低价完全不反映真实成本,因为它把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对环境产生的污染,以及使用廉价劳工的成本都外在化,转而由整个社会来承担。长期消费快餐造成的肥胖、心血管疾病等各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给公共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使美国公共医疗和保险体系不堪重负。1980年,美国约1/4的成年人体重超标,而现在美国人口中的31.5%约6000万人是大胖子,其中1/4属于肥胖病范畴,5岁以下的儿童有10%体重超重。2005年,美国农业部副部长透露:美国24~74岁的成年人中,有65%体重超重,其中半数为肥胖病患者。

《快餐国家》一书的作者Schlosser指出,美国人在快餐上的花费已经高于投资教育电脑或购买新车所用的支出。2.2亿美国人每年要吃掉约340亿个汉堡包,如把它们排列起来,可以环绕地球4周。快餐店占美国全部餐馆营业额的40%,平均每人每年在快餐店花费约200美元。2000年,美国因饮食不当死亡的人数是死于传染病人数的5倍,约有11.2万名未成年人死于肥胖症。美国的律师、营养学家、医学专家和公众一致认为,快餐业应该对美国公众的健康状况承担重要的责任食品安全问题一步一步在演化为突出的公共健康问题。在诱人的漂亮包装下面,加工食品的安全问题仍然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食品商为了维护既得利益,花费巨资投入广告公关活动,特别是将目标投向少年儿童,诱发其冲动型购买。美国政府玉米大豆等经济作物的高额补贴,使得少数食品托拉斯控制着美国农业。对转基因食品的标注和限制规定,也因为这些食品大公司的层层阻挠,从未像欧盟和日本那样进入立法程序,更遑论在现实中得以贯彻了。《快餐国家》一书的出版,引发了美国公众对食品安全和快餐文化的深刻反思。

美国著名学者Sapala尖锐地指出:“快餐食品业是否会成为人类又一个‘烟草工业’?”这一质疑已经引起美国媒体和美国人民的深刻思考。美联社报道:1986年,4~12岁的黑人孩子中有8%体重超标,有10%的西班牙裔孩子脂肪过多,8%的白人孩子是小胖墩儿;到1998年,这些数字分别达到了22%、22%和12%,美国肥胖儿童增长速度惊人。专家指出:“一个3岁的肥胖孩子,往往经常喝果汁饮料,而且每星期要吃5次肯德基、麦当劳。”

当“洋快餐”在家乡举步维艰、在全球各国都受到抵制的时候,却在中国受到消费者和个别营养专业人士的吹捧,个别所谓“营养专家”甚至在电视和媒体上为“洋快餐”代言!“洋快餐”还制造了欺骗人民群众的谎言——“世界上没有不平衡的食品,只有不平衡的饮食习惯!”2005年1月,《华盛顿邮报》刊载了彼得·古德曼撰写的《快餐咬了中国文化一口》,文章指出:对28个国家1.44万名成年人调查发现,在中国41%的受访者每周至少要吃一次“洋快餐”;而在美国为35%。媒体披露:麦当劳在中国的105个城市中,有600多家分店;“洋快餐”炸鸡店则在中国拥有2000家分店。文章指出:“中国目前约有两亿人体重超重,600万人肥胖。‘洋快餐’消费日益增多,是造成中国糖尿病和高血压的发病越来越多的首要原因。”2002年2月15日,埃菲社记者发自北京的报道“中国传统深受西方风尚冲击”指出:“从战国时代以来的数千年中,中国的古老传统一直得以保存,但现在却仿佛屈服于不可抗拒的西方生活方式。……从美国那里,中国模仿到的最糟糕的东西是‘洋快餐’!”

2008年1月4日,美国哈佛医学院医学博士、现任美国加州大学营养系主任大卫·赫柏教授到北京,出席他所著的《多彩膳食》一书发行仪式时指出:“全球都发现中国的营养状况在恶化!居民肥胖、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不断增加,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西方不健康的饮食方式,如美式快餐等大量进入中国。中国人摄入的蔬菜水果越来越少,严重影响健康!”

大卫·赫柏教授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一直从事人类营养与健康问题的研究。他认为,中国在营养学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以水果、蔬菜和大豆为基础的膳食,给世界树立了健康的饮食方式和健康膳食的典范。他大声疾呼“中国的传统膳食结构十分健康!”20世纪80年代开展的著名的康奈尔-牛津-中国营养项目研究,证明中国居民的传统膳食远比西方膳食好得多。那时,虽然中美两国蛋白质摄入总量近似,但蛋白质来源差异很大。当时在美国超过70%的蛋白质来自不包括鱼类的动物性食物,而中国只有7%。

肥胖已经成为全球流行病

在过去短短十几年里,中国饮食习惯迅速“西化”。1989年至1993年完成的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显示,摄取高脂膳食的成人比例已从22.8%上升到66.6%,在饮食嗜好上,高肉食、高脂、高糖和高能量的食物越来越流行,导致肥胖和超重人数显著增加。由于向高脂、高肉食的膳食结构转变,水果、蔬菜的摄入量不断减少,加之体力活动不足,诱发了很多营养健康问题。

古人云“食以善人,食亦杀人”,食物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不同的食物其营养素成分含量各异。由于食品制作的工艺不同,食品的化学成分也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所以合理地选择食物才可以百般裨益。

2001年,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了第17届国际营养学大会,会上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做了一个报告,题目叫“食品安全——无国界的全球性话题”。大家现在关心的往往是食品的急性安全,就是所谓食物中毒。实际上食品对健康最重要的影响却是它的慢性安全。大家可以思考一下,我们年轻的时候,北京市有这么多胖孩子吗?什么时候开始的?1987年以后,“洋快餐”来了以后,我们的肥胖孩子开始越来越多。

腰带长,寿命短,一胖百病缠

虽然东西方饮食文化不同,但快餐食品以其服务快捷征服了中国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洋快餐”的促销手段都是以少年儿童为对象,经常出入“洋快餐”店的大多数是儿童,各色甜食在引诱着儿童,简单的游乐设施、成套的小礼物、各种“优惠券”,也在打动着孩子们的心。由于儿童消化系统稚嫩,饮食习惯可塑性强,所以“洋快餐”对少年儿童影响最为严重!以北京为例,2001年个别区县小学4年级和初中2年级的学生,肥胖率就达到26%和28%,新生儿肥胖率超过20%。现在北京少年儿童肥胖率已高达40%,“洋快餐”制造的饮食误区,对健康贻害无穷!近年来,参加北京市举办减肥夏令营的孩子,个个都是脑满肠肥的小胖墩儿,这些少年儿童的智力和健康素质严重下降。

伴随着“洋快餐”把它的触角伸向中国的中、小城市,从1985年到2005年,我国7岁至18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中,肥胖人数增加了28倍!青少年肥胖患者的比例已逼近美国。2007年,两家著名的“洋快餐”店为了保证利润,除了提高价格以外,还开始了每天24小时不间断营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