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杂食者,美食也;广食者,营养也!”
人体需要的营养是多方面的。从人类的进化历史进程看,必须有众多来源的天然食物,即保证食物生物来源的多样性,才能满足人体膳食营养平衡的需要。中国有食用蔬菜140多种,食用豆类20多种,能食用的动植物200多种。不同基因型的植物,能促使土壤中更多的营养物质进入自然食物链的循环。膳食偏简求精,实则有害无益,特别是对生长发育中的少年儿童不利,偏食易造成微量元素铁、锌、碘,矿物质钙和某些维生素的缺乏。因此,除需注意食品色、香、味、形以外,更应提倡食品来源的多样化。
著名营养学家李瑞芬教授曾谈到,为保持身体健康,每天要吃30种不同的食物!由于微量元素和某些维生素等微量营养素只能从外界摄取,体内不能自身合成或产生,因此杂食的重要性不言自明。杂食的饮食习惯充分体现了食物互补的原理,是获得平衡营养的保证。可先从每天吃10种、15种食物做起。
杂食者,美食也;广食者,营养也!
2.“食宜细缓,不可粗速”
教育孩子养成“一口饭嚼20次,一顿饭要吃半个小时”的习惯,可以获得多重健康效应,有健脑、减肥、美容、防癌的功效。《养病庸言》一书中说:“不论粥饭点心,皆宜嚼得极细咽下。”《医说》中记述说:“食不欲急,急则损脾,法当熟嚼令细。”咀嚼是摄食及消化的重要环节,进食时细嚼慢咽,能使唾液大量分泌,唾液中的淀粉酶可帮助食物消化,溶菌酶和一些分泌性抗体可杀菌解毒。唾液在咀嚼过程中与食物混合,以及细嚼使食物磨碎,都可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而缓食又能使胃、胰、胆等消化腺得到和缓的刺激,令其逐渐分泌消化液,避免出现因“狼吞虎咽”而使消化器官难以适应的状态。因此,“食宜细缓,不可粗速”,掌握就餐的节奏十分重要。20世纪60年代,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曾指示大学生,为了保证健康,每顿饭进餐时间应不少于15分钟。
另外,还要注意的是别让孩子总用一侧牙齿吃饭,要坚持使用双侧牙齿轮流咀嚼。
3.素食为主——青菜豆腐保平安
经验告诉我们荤腥的食物吃多了,人很容易晕!难怪古人说“五畜适为宜,过则害非浅”。孩子的日常膳食以植物性食物为主,非常有利健康。当然并非一点荤也不吃,可以适当搭配,这一食物结构也是人的消化系统结构决定的。日常膳食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应当作为防治“文明病”的核心措施。日常膳食中,要提倡荤素搭配、粮菜兼食、粮豆混合、粗粮细作等方法,调配一日三餐,以下3点值得注意:
一是膳食中搭配的食物种类越多越好。一日三餐都要提倡食物多样化,这样不仅能提高食欲,促进食物在体内的消化吸收,而且食物中的氨基酸种类齐全,也能充分发挥蛋白质的互补作用。一般而言,每天应该保证摄入30种以上的食物才能保持健康!
二是食物的种属越远越好。最好包括鱼、肉、蛋、禽、奶、米、豆、菜、果、花等,还有菌类和藻类食物,组合搭配、混合食用。将动物性食物与植物性食物搭配在一起,比单纯依靠植物性食物之间的搭配组合,更有利于提高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三是最好几种食物同时食用,这样可以摄入人体所需要的各种氨基酸,使得所吸收的适量的部分,能够在体内重新合成,构成人体需要的组织蛋白质。
4.食物寒、热、温、凉四性要平衡
大家要注意吃海鲜的时候,特别是吃螃蟹的时候,一定要配有生姜。前两年辽宁兴城曾经发生食物中毒,我正好有机会在兴城疗养院讲课,就顺便实地考察了一下。我发现兴城这一带有一个不太健康的饮食习惯,就是吃海鲜的时候并不搭配生姜,这跟接受的传统饮食教育有关系。如果这个方面能够调整过来,我相信对保证孩子的身体健康会非常有好处。
食物也有寒、热、温、凉四性,因此同中药一样,平衡组合,才能有益于健康。比如,绿豆性寒无毒,清热解毒,生津止渴;菊花苦平无毒,清热明目;西瓜则有“天生白虎汤”之誉,用于发热、口渴、尿赤。羊肉甘苦大热无毒,补虚祛寒,效同人参。我国百姓夏天喜喝绿豆汤、菊花茶,以西瓜为餐后水果;冬天则喜食涮羊肉;螃蟹性寒,生姜性热,吃螃蟹时一定要佐以姜末。这种食物的选择和搭配正是基于对食性平衡的了解。所以,如果破坏摄食时食物四性的寒热平衡,自然有损孩子的健康。
5.“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饱、晚餐要吃少”
饮食量根据年龄、性别、体质、工作种类不同各异。如果摄食不足,气血得不到足够的补充,就会出现全身乏力、气短等症状。我的一位同事,几十年来,有不吃早餐的习惯,所以曾经患了心脏房颤,但是当他纠正了不吃早餐的习惯后,房颤竟然很快消失了!
饮食过度,超过了脾胃的承受能力,导致脂肪堆积,也会引起“富贵病”。古人云“饱食伤肠胃”是非常有道理的,饮食不定量,忽多忽少,还会造成胃溃疡的发生。因此千万不要饥饱失常,而且顿顿要注意“吃到八分饱”。
“凡食之道,无饥无饱,是之谓五脏之葆”,古人主张“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饥不可太饥,饱不可太饱,这就是饥与饱的平衡原则。同时每日饮食时间要有规律,即“饮食以时”。所以我国传统的一日三餐制是符合科学道理的,早餐不仅应当保证,而且要注意吃好,废止朝食论是不可取的。“一日之计在于晨”,早餐是大脑一天的“智力开关”,上午是脑力和体力活动集中的关键时间,早餐马马虎虎、瞎凑合,九十点钟就会饥肠辘辘,大脑兴奋性降低,注意力不集中,工作和学习效率下降。同时由于胃排空后,夜间分泌的胃酸需要早餐吃下的食物中和,如不吃早餐,胃酸就会刺激胃壁,所以不吃早餐也是胃溃疡等胃肠病发生的诱因之一。
许多人是“早餐马虎、中餐凑合、晚餐全家福”,而健康的吃法应该是“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饱、晚餐要吃少”。一日三餐的分配要根据生理状况和工作需要来决定。如果一天吃500克主食的话,早、晚各吃150克、午餐吃200克,即3∶4∶3的分配比例是比较合适的。
“晚餐少一口,活到九十九”,晚餐“少吃一口,舒服一宿”。因为晚餐进食过多,会引起肥胖,对健康无益。著名营养学家李瑞芬教授的饮食秘诀则是:“一日多餐,餐餐不饱,饿了就吃,吃得很少。”她将这套饮食习惯称之为“羊吃草”,这一进食方法适用于需要减肥的个体。
食用能量充足、配比均衡的早餐后,学生在数字运算、创造性、想象力及身体耐力等各个方面,都优于早餐搭配不合理的学生。因此,对少年儿童而言,早餐的质量绝不能忽视。
应当强调指出的是,当前许多城市儿童由于饮食习惯存在误区,造成挑食、偏食的坏习惯得不到纠正,导致营养不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长时间看电视、玩游戏机,缺乏体育运动,造成了身体素质普遍下降。而许多从小生活在农村的孩子身体却非常健壮,他们并没有像城市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一样吃那么多“山珍海味”,而是青菜豆腐,粗茶淡饭,从小简朴艰苦的生活,造就了他们刚毅的性格和强壮的体魄。所以从小教育下一代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对纠正少年儿童营养不良的发生,提高整个下一代乃至整个民族的健康素质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