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为多民族的省份。据1996年统计,全省总人口4041.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429.92万人,占35.4%。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云南是民族最多的一个省份,共有少数民族25个,其中:彝、白、哈尼、傣、傈僳、拉祜、佤、纳西、景颇、布朗、阿昌、怒、基诺、德昂、独龙等15个民族的全部或大部分都居住在云南;壮族、藏族、布依族、水族也是云南的古老民族,苗族、瑶族自唐代起逐渐迁入云南;回、蒙古、普米族大规模进入云南,时在元代;满族进入云南则是在清代。另外,克木人亦是云南的土著族体。云南有国境线4061公里,傣、景颇、佤、布朗、拉祜、怒、独龙等10余个民族跨境而居,居住在边境的少数民族约占边境总人口的2/3。云南各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他们在开发祖国西南边疆,共同促进云南的历史进步和繁荣中国各民族大家庭的经济文化方面,都有重要贡献。
由上可见,在云南25个少数民族中,古老的土著民族就有19个。中外闻名的晋宁石寨山滇王墓的发现及其墓葬中工艺精湛的青铜器,证明早在汉武帝设置郡县以前,云南的土著民族就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而生活在170万年前的元谋猿人化石的发现,无疑是中国考古史上的重大事件。中外学者推测,由于云南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多山多森林,多大河多深谷,不少地区的山上与河谷间呈现出寒、温、热三种气候——立体气候,加上其他客观条件,云南当是人类的一个重要发祥地。云南自古至今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
我国西北丝绸之路形成之前的两个多世纪,西南就出现了一条国际交通大道,史称“蜀身毒道”。这是我国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最古老的道路。秦在昭通开凿五尺道,进一步加强了云南与内地的联系。汉武帝在滇设立郡县后,不仅在云南驻军,还有不少内地汉族工商业者来到云南。自唐代起,南诏与唐结盟,驻军增加;宋代民间往来频繁;元代,云南建行省;明代实行军屯、民屯、商屯,内地数以万计的劳动人民携带家眷落籍云南,到了明代中期以后,云南内地的汉族人口超过土著民族,开始形成以汉族占多数的格局。
但是,正是由于云南多高山大河,交通闭塞,惯于依靠优越的自然条件而又为多山的环境所局限的云南古代民族,历史上便逐渐落后于内地的中原民族了。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明显的莫过于云南各少数民族社会发展的参差不齐。这种社会发展的极不平衡性,可谓云南各民族社会历史发展的一大特点,被有的学者称为“活的社会发展史”。
各民族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他们在烹饪技术上也存在着很大差异。从这些差异中,便可找到我国烹饪史发展的不同阶段。白、回、彝、哈尼、傣、纳西、壮、布依、水、藏、蒙古、阿昌族在与汉族长期的相互影响、相互学习中,其技法已较接近,同时又具有本民族的风味特色。普米、德昂、傈僳、瑶、苗、景颇、佤、布朗等族,由于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又多居高山,受外界影响相对较少,其烹饪水平,还多处于以水传热成熟的水平。拉祜、怒、基诺、独龙等族,多处于直接烧烤而食的阶段。
追根溯源,云南菜的起源和发展,是以生息在云南的少数民族独有的土著少数民族菜为其代表的,它是当代云南菜的源和流。云南的各少数民族虽有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又有居住坝区、半山区、高寒山区之别,但他们的共同之处也很多。诸如信仰原始宗教、崇拜祖先、敬老携幼、诚挚好客及见人有份的分配原则、不是己物不取的社会美德,以及与此紧密相连的众多的节日庆典和喜饮酒、重油、食香甜食品等口味特点,最终形成了异彩纷呈的少数民族风味佳肴。其特点:
首先,是取料非常广泛。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土里藏的、树上结的、地上长的、水里游的、古籍记载的食物,在云南各少数民族菜中均可找到。居住在湖泊、河流、溪边的民族,擅长捕捉鱼、虾、螺以及水里生长的可食植物,如傣族、布依族的青苔,白族的海菜等。居住在坝区的民族擅长种植蔬菜和养殖畜禽。居住在山区的民族擅长猎取山珍野味、野菜、野果、昆虫。而居住在亚热带、热带地区的少数民族则长于种植稻谷和采摘各种野生树菜、香料。由于选料广泛,因而具备了鲜美时新、五光十色、引人食欲之长。
第二,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烹调成熟法以及调味手段也日趋成熟。烤熟而吃是人类社会最初的成熟法。傣族的香茅草烤鸡、拉祜族的香茅草烤牛肉、怒族的烤羊肚、藏族的烤牛肉、壮族的火烧野兔肉等,这些菜肴已和最初的石烹大不一样,它讲究调味、火候、上色和造型。彝族的羊皮煮肉、傣族的石头煮青苔、哈尼族的竹筒鸡、景颇族的竹筒煮田鸡,在当今各种锅灶具的花样不断翻新的时代,却有它独有的风味和古朴无华的风格。焐是利用火塘中子母火的余热烧熟食品,可称云南的独有成熟法。它是在通常烧食土豆、红薯等主食的基础上,演变为烧菜肴。如基诺族的芭蕉叶烧肉、景颇族的火烧牛干巴、哈尼族的灰焐干巴等,由于需用芭蕉叶包裹,菜肴在焐制中既吸收了芭蕉叶的水分,又吸收了芭蕉叶的清香,使成品滋嫩清香。第二个独有的成熟法是舂,即将制熟的原料和调味品放入竹筒中舂细而食。如阿昌族的舂南瓜尖、德昂族的舂折耳根、景颇族的舂鳝鱼、哈尼族的舂野鸡等。又由于少数民族常年火塘不灭,他们特别擅长用烟熏制食物,如哈尼族的熏腊肉、景颇族的熏牛干巴等等。还有一个突出的烹制法是腌,其腌制技术之高,并不逊色于汉族的腌制品。如纳西族、普米族、藏族的琵琶猪,是将整头肥猪造型腌制,没有高超的技艺是难以想象的。白族的圆腿与金华火腿造型相仿。回族的腊鹅和牛干巴、纳西族的吹肝、白族的酸肝、傣族的鲊什锦、壮族的盐风肝、傈僳族的排骨鲊等,也都各具独特风味。
第三,各族人民为适应不同气候形成各自的口味和嗜酒特点。一般讲,他们都喜欢吃酸辣、鲜生、酥香菜点,筵席分酒菜和饭菜,先冷后热,先菜后汤。云南的少数民族对菜点的消费,视为一年劳动所得,非常珍惜,因此要求物尽其用,亦要求烹饪得法。在民间逐渐形成互相比赛切磋技艺的“赛会”,如哈尼族的百米长街宴,就是互相比试的一种宴会。伴随节庆聚餐的要求,以歌舞助兴的宴会久盛不衰,现已被汉族宴会引入。
新中国成立后,云南各族人民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实行了民族团结和民族平等的政策,使各族人民获得了当家做主的权利。在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采取了互助发展民族经济文化的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现在,各民族地区的社会面貌都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自80年代以后,党和政府将帮助少数民族地区脱贫列为战略措施,在政策上给予倾斜照顾。随着生产的发展,各族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也发生了根本变化,正向着吃饱、吃好的方向发展。
为适应上述变化,同时继承、发展滇菜的特色,80年代中期出版的《云南烹饪荟萃》就曾系统搜集整理了各少数民族菜点。从此,少数民族菜点开始引起社会各界重视,一些有识之士陆续将民族菜及伴餐歌舞引入城市。进入90年代,各少数民族菜点争相“打”入昆明,新迎小区出现了壮族岜夯鸡一条街,洱海的白族酸菜鱼遍及大街小巷……在各民族菜点争奇斗艳的气候下,又挖掘出了不少佳肴美点。我们此次搜集整理的少数民族菜,正反映了当今云南少数民族菜的现状。
26个民族,26朵花。在当代饮食追求绿色食品、黑色食品、昆虫食品、野菜素馔、回归自然的消费趋势下,少数民族菜点以其古朴无华、风味独特、极富情趣等特点,逐渐赢得了食客的青睐。因此,我们衷心期望烹饪界和饮食界的有识之士,携手扶植这山野鲜花,让它开得更鲜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