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五彩缤纷的云南小吃

五彩缤纷的云南小吃

时间:2024-09-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云南小吃,以用料广、品种多、技艺精、造型巧、口味全为其特色。面对这样的食源,决定了人民的主食与小吃,必须与所产主要粮食紧密联系。祭祀、礼仪和节庆食品的出现,是民间小吃的升华。民族与地区间的分流,是云南小吃升华的重要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之间的交往日趋密切,不论是产品的互通有无,还是民族之间的姻亲友好,以至科技、文化的交流,都潜移默化地促进小吃的发展。

云南小吃,以用料广、品种多、技艺精、造型巧、口味全为其特色。粗略地讲,可以用“四为主、四为辅”加以概括:主料以稻米、杂粮为主,小麦为辅;制作以方便、快速、现烹现吃为主,费工费时、筵点为辅;口味以咸、鲜、酸、辣为主,麻、甜为辅;烹制以蒸、煮、烩、煎为主,炸、烤为辅。

云南地处云岭高原,西北高,东南低,形成帚形山系和帚形水系。由于地形起伏,山高谷深,江河纵横,坝子和湖泊镶嵌其间。因此全省山区和半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94%,坝子仅占6%。这一方水土决定了云南的农作物布局和主食结构,即稻谷生产坝区,是坝区人民的主粮;包谷主产山区,是山区人民的主粮;小麦属坝区和山区的辅助粮食。面对这样的食源,决定了人民的主食与小吃,必须与所产主要粮食紧密联系。如昆明滇池地区,全属平坝,产稻谷和小麦,农家晚上煮米蒸饭,当晚吃米饭,第二天中午就饭甑所剩的冷饭,蒸上一层发面粑粑,既吃米饭,又吃粑粑。而地处山区、半山区的农户,则以吃包谷饭为主,间或掺入麦面粑粑而食。这样的主食结构反映到小吃上亦如此,在城镇饮食店,米线、饵、卷粉是其大路货,包子、面条则为次。

我国历来以农为本,云南亦是如此。人类要生存,要发展,就要进食。吃什么?这要受到环境的制约,地产什么吃什么。怎么吃?这要从吸收人体所需养料和利于生产出发。云南农村在处理这两者的关系上,经过长期的饮食实践,总结出了一套科学的食法。那就是在保证供给人体营养,便利于生产的前提下,不论主食、副食乃至零食都要求方便、快速、现烹即食。在这个前提下,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亲友互访要突出喜庆气氛,在快速的基础上着意加工乃至点缀,给节庆增添气氛,把饮食由物质升华到精神,吃出更高的趣味和文化来。

纵观云南小吃的全貌,至今仍然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沿街摆摊,如烧饵、烧豆腐、煎米浆粑粑、炸豌豆粑粑、炸洋芋、烤红薯、烧包谷、烤乳扇、烧石屏豆腐、豆腐脑、凉糕、荞糕、米凉虾、抓抓粉,等等,均属此类,只要置一火炉现烹现吃,或将成品置摊摆出,非常方便;一类是坐店经营,如米线、面条、包子、油条、卷粉、凉粉,乃至现烤即售的酥点,均突出一个“快”字和“便”字。何以如此,这要从小吃来源于民间找原因。小吃是与大嚼相对而言,在农村,农忙期间小吃便是主食,既是饭又是菜,是饭菜合一的方便食品。农民为了抢节令,小吃快速既有味又饱肚,又节省时间,全力以赴忙生产,何乐而不为,这便是小吃的核心所在。

从纬度看,云南与广东、广西、福建均属冬暖夏热的亚热带气候。但由于云南地形北高南低,滇西北的梅里雪山主峰卡格博峰,海拔高达6740米,滇南的南溪河口,仅76.4米,高低悬殊6663.6米。由西向北东南呈阶梯状,逐层降低,平均每公里海拔下降6米。在这样复杂的地形下,产生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如滇南的元江河谷,年平均气温为23.8℃,而滇西的德钦,年均仅4.7℃。在这样的地形和气候条件下,既为品种繁多的动植物生长繁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同时又决定了云南人民饮食的口味特点,必然是以咸、鲜、酸、辣为主,麻、甜为辅,这是为适应气候、水土的要求而伴随出现的。体现这方面的小吃品种,比比皆是。如地处高原的藏族酥油茶,地处高寒山区的瑶族油茶,一要热吃,二要含油脂重,进食后迅速增加热量,以抵御风寒的侵袭。反之,地处云南西南角热带的傣族,则是以凉食、冷食为主,这才吃得爽口。地处滇中腹地的昆明等地区,夏天要吃凉粉、西米冻,冬天要吃火锅。云南虽是蔗糖的主产区,但糖的销量并不大,有的人常年不吃一块糕点。反之则是油重,酸辣味重,这的确是与水土气候密切相关。

小吃,源于民间,又高于民间。源于民间,讲的是普及,在普及的基础上就会出现提高,这就是高于民间。在高于民间的基础上再普及、再提高,这就是小吃不断继承发展的客观规律。纵观云南小吃的起源发展,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起源于民间。民以食为天,云南的古人类自脱离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后,随着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食物结构有了明显变化。古人类在利用火熟食中,由直接将食物放在火上烘烤而食,逐步就地取材利用一些自然物做传热导具制熟而吃。这类小吃,保留至今的如独龙族的石板粑粑,傣族的香竹烤饭,民间的烧洋芋、爆米花,均明显地保留了这种痕迹。一是用石板导热,二是用竹筒当容器,三是利用火塘里的火炭及灰烬的热能制熟食物。在这个基础上,当人类跨入陶器、铜器、铁器时代后,在承袭原有热制的基础上,进入了用陶、铜、铁器皿蒸、煮阶段。如当今的烧饵、烧豆腐,农村的气焖粑粑、蒸糯米团,傣族的“靠罗嗦”,纳西族的水汽粑粑,均比原来的烹制方法进了一步,进入了蒸、煮、焖的阶段。伴随着铁器在炊事中的普及,钢刀植物油的产生,小吃进入了以油导热的炸、煎、烩阶段。如炸鸡、各式凉粉的煎制、豆糁、丽江火腿粑粑等等的出现。

祭祀、礼仪和节庆食品的出现,是民间小吃的升华。古代,人们为了缅怀先辈创业的艰辛,为了祈求神灵的保护,要进行祭祀,在人们的意识观念中,神灵亦是吃五谷的,因此,祭祀要有供品,这类供品,要比凡人的档次高,这才体现敬献的诚意。所以,小吃作为供品要制作精细、用料要好,口味要美,这就出现了民间小吃的提高。继此之后,人们要接待亲友和在年节喜庆中,所吃食品都要比平时所吃的质高味美,从而推动了民间小吃的发展。说起这类小吃,如数家珍,不胜枚举。仅以几大节日为例:春节汉族要吃各式饵、年糕、糕粑,腾冲和顺乡要招待女婿吃“头脑”,傣族、哈尼族要吃“麻脆”,佤族要吃小鸡粥;清明要吃寒食,鹤庆白族要吃火腿鸡杂饵丝;端午节,要吃粽子、包子、芽豆、大蒜、鸡鸭蛋;中秋节,要吃月饼,纳西族要吃“班他”;重阳节,要吃重阳糕;腊月二十三,要吃粥、汤圆,等等。

民族与地区间的分流,是云南小吃升华的重要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之间的交往日趋密切,不论是产品的互通有无,还是民族之间的姻亲友好,以至科技、文化的交流,都潜移默化地促进小吃的发展。如滇西的怒江地区与西藏的察隅地区接境,藏族的酥油茶颇受傈僳族怒族的欢迎,但怒江地区不产酥油,而产漆油,于是便产生了漆油茶。至于地区之间交流,仅仅以城乡间的交流和中原移民定居云南为例:豆焖饭本起源于乡村踏青时的时鲜小吃,因其色香味美,而被厨师加以改进提高,不仅应市而且进入筵席咸点。

云南自汉代以来,历代封建王朝为了加强对云南的控制,重大举措之一是从中原大量移民到滇。到了明代中期以后,在云南的腹心地带,如昭通、东川曲靖、昆明、文山、红河、玉溪、楚雄大理,乃至保山,当地居民中的汉族人口均超过少数民族人口。在大量汉族移民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的影响下,云南小吃从此起了质的变化,名食佳点均与中原无异。如荠菜饺、春卷、咸八宝、烧饼、油条、大馅饺以及西点,云南均能生产,其质量口味与中原相比毫无逊色。查阅史籍,从明代中期起,骚人墨客咏颂云南小吃比前显著增多,如《徐霞客游记》就记载了徐霞客到鸡足山和丽江小吃的情况。1639年元月15日,在鸡足山“宏辩诸长老邀过西楼观灯,楼下采青松毛铺藉为茵席,去桌趺坐,前各设盒果,注茶为玩,初清茶、中盐茶、次蜜茶”。这是诸长老请他吃的三道茶茶食。他在鸡足山悉檀寺,和尚以“出茶果,皆异品”请他,“此间石蜜最佳,白若凝脂,视之有肥腻之色,而一种香气甚异”。“馒头继以黄黍之糕,乃小米所蒸,而柔软更胜于糯粉者”。作料是“乳酪椒油,菱油梅醋”。1640年,徐霞客来到丽江,他津津乐道地描述了丽江木公馈赠的食品。其中:酥饼油线“细若发丝,中缠松子肉片,甚松脆”;发糖则以“白糖为丝,细过于发,千条万缕,合揉为一,以细面拌之,合而不腻”;而巨大的油酥面饼“一日不能尽一枚”。从以上记述可见,鸡足山长老和丽江木公拿出来款待徐霞客的几个小吃品种看,用料之讲究,制作之精细,口味之爽口,就是在当代亦是上得了桌的佳品,比起元代马可波罗到云南记述的“吃生肉”,“喝一种酒,味酸败”对比来看,足以说明云南饮食文化已上升到成熟阶段。

自明代后期以来,名人倡导与名厨献艺,为云南小吃在国内名食谱上争得了一席之地。比如,单纯解渴的喝茶,经文人指点,配食而饮,成了茶食,演变至今的白族三道茶,以其浓郁的民族特色登上了大雅之堂。救了南明桂王命的腾冲饵,昂首闯入省城昆明。源于滇南的“过桥米线”早已蜚声海内外。油重糖厚的云南火腿坨,成为港澳同胞的中秋佳点。为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云南小吃文化,云南名厨费尽心思为开创美食佳点,马不停蹄,人不下鞍,在挖掘继承传统小吃的前提下,代代相袭,创制出了许多佳品。自进入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根据群众对小吃新的要求,厨师们不约而同地在杂粮制作上狠下工夫,诸如金钱洋芋饼、四味荠包等,均受到了社会的公认。近些年来,一些有所创新的烧烤、炸制食品、涮菜之类的街头小吃,因适应人们快速生活节奏,应运而生,也受到群众的欢迎。云南的美食家和烹饪理论的研究者,正在朝着讲究小吃的艺术,小吃配大嚼,大嚼带小吃的方向迈步。我们深信,云南小吃这束烹饪百花园中的奇葩,必将开得更加鲜艳美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