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遥远的东方有佩龙:太阳照在东斯拉夫
中欧和东欧的广阔平原,是地球上最为广袤、平坦的一块土地,冰清玉洁,冷峻高寒。这里的天,是高广的;这里的水,是清瘦的;这里的林木,是挺拔的;这里的人民,是勇敢的。
3000年前,古斯拉夫人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栖息、繁衍,他们使用共同的斯拉夫语,渐渐成为古代欧洲最为古老和最为庞大的部族集团。
公元4世纪,远在千里之外的中国北方正在经历“五胡乱华”的大动荡,北匈奴趁机西迁,遇城攻城,遇国灭国,佛挡杀佛,辽阔的东欧平原更不能阻止他们飞奔的铁蹄。斯拉夫人没有抵挡住剽悍的马背民族,在卷包袱走路的过程中,他们逐渐分为东西两支,其中的一支,东斯拉夫,就是俄罗斯民族与乌克兰、白俄罗斯的共同祖先。
已经逃离是非地的东斯拉夫人,就在乌克兰境内著名的第聂伯河沿岸安家落户了。第聂伯河既是东斯拉夫人的摇篮,也是他们赖以生息繁衍的命脉。那个时候,他们并不是一个整体,还保存着原始公社制度,每一个部落由几个氏族组成,一切问题由氏族大会决定。他们砍伐森林、平整土地、从事耕作,集体饲养牲畜、狩猎、打鱼,和乐地过着游牧和农耕共存的幸福生活,偶尔也打劫掠夺一些周围的部落来充做生活的调剂。
“东斯拉夫”这一术语源自语言学。18世纪下半叶,德国经典语文学家沃尔夫和布克就将语言定义为“民族的传记”,我们对古代民族的一些较好的分类通常都源自语言学,而历史比较语言学也在19世纪正式把语言学与民族学结合起来研究。
就在这片幸福的田野上,第聂伯河有一条名为罗斯河的支流,在这里居住着东斯拉夫人的一个部族——俄罗斯人。据传俄罗斯人的名称就源于这条叫做罗斯的河。后来,这个名为“罗斯”或“鲁斯”的部落渐渐发展成为横跨欧亚大陆的大国——“俄罗斯”。
举头三尺有神明
神话是永恒的,它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的烙印。
想要了解一个民族,那个民族的神话必是不可怠慢的。神话之所以神圣,是因为你无法反驳它,它就像历史那样坚硬地存在着,毫不妥协,也无法更改。不管它正确与否,不管它含义如何。就像阿波罗登月证实了嫦娥姐姐在月球上没有永久居住权,但有关嫦娥的故事,还是一样流传。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神话,斯拉夫神话是斯拉夫民族(包括前苏联、南斯拉夫、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等地区特有的一个神话体系。包括斯拉夫民间信仰在内,已传承了3000年以上,在斯拉夫民族改信基督教以前,他们所信奉的就是斯拉夫神话中的神明。
古代斯拉夫人信奉多神教。有的神祇是各斯拉夫部落共奉的。对祖先的崇拜也是古代斯拉夫人宗教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希腊神话和埃及神话不同,斯拉夫神话并没有来自信仰者的第一手文献资料。除了口头流传的史诗和民歌外,目前学者只能依靠11世纪之后中西欧的基督教传教者所撰写的笔记,来一探斯拉夫神话的局部面貌。出于传教立场,这些教士的作品把斯拉夫神话作为“异端”来描述,并不能客观反映事实。然而,古老神话的片断还是通过民间传说、口头诗歌和民俗节日而保存至今日。
最先在著作中提及斯拉夫神话的,是公元6世纪拜占庭学者普罗科匹厄斯。另外一部重要的著作是12世纪初的《原初编年史》(Primary Chronicle),里面记录了东欧及俄罗斯地区早期的异教信仰、历史传说。这里面提到,西斯拉夫的一个部族崇拜一个“司雷电的神明”,以及一些恶灵和精灵。尽管没有提及名字,但普遍认为“司雷电的神明”指斯拉夫神话中的大神佩龙,他除了掌管雷电之外,也司战争和锻炼,象征物为鸢尾花、马、鹰、橡树等,形象为一个有着铜头的健壮男子,坐在由公羊牵拉的二轮战车上,手持斧头或铁锤,斧头抛出后可以自动飞回。在基督化时期,他被转化为圣徒“雷电的以利亚”。
伟大的世纪中那些伟大民族的变迁
公元6世纪,俄罗斯最大的邻邦中国正处于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分裂时期,上承东晋、五胡十六国,下接隋朝,南北两势虽然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史称南北朝。这个割据,除了政治和军事因素外,也是一个民族从分裂到对峙再到融合的蜕变过程。
公元6世纪,俄罗斯另一个方向的近邻拜占庭帝国则处于一个伟大的帝国分裂后的另一个巅峰。这个时期,查士丁尼王朝政治合格,军事过硬,并逐渐形成了城市文化体系。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拜占庭艺术在这个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光芒至今仍然闪耀在每一个崇尚艺术的人心中。
这个世纪,游牧民族对农耕文明的进攻高潮终于过去。在亚欧各古文明地区热火朝天的恢复和重建过程中,东斯拉夫人开始迁徙到西起德涅斯特河,东到第聂伯河以东和黑海游牧民族领地以北一带居住,从事农业和饲养家畜,狩猎、捕鱼。随着铁器的广泛应用和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手工业和商业随之产生。东斯拉夫人与拜占庭有着频繁的贸易往来,他们出售粮食、毛皮和奴隶,换回各种手工艺品和钱币。
这个世纪,顺应全球由分裂到聚合的历史潮流,东斯拉夫人的氏族部落也开始慢慢融合,当然,这个过程是非常漫长的。据成书于12世纪、被认为是俄国最早的历史著作的《往年纪事》记载,东斯拉夫共有30多个部落。
生产力与社会制度的选择
200年之后,东斯拉夫人的农业有了明显的进步,这首先是由于铁制生产工具得到广泛应用,不需要用双手在地里刨食之后,大面积的农业耕作和垦殖成为可能。同时,手工业因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需要,有了很大的发展。沿铁矿蕴藏的地区,冶铁业也发展起来。当时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进步。工匠利用外来的材料制作装饰品。其他手工业,如陶器制造业、纺织业、木材加工业、骨器加工业、毛皮和皮革制作业等,都有了发展,并逐渐走向专门化。东斯拉夫人各群体间的经济发展并不平衡。西南群体各部落占有了安特人的故地,土壤肥沃,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起来。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都比较先进,已经使用铁犁和带铁尖的木犁耕地,种植小麦、黑麦、大麦、豆类和纤维作物,饲养牛、猪和羊等家畜。
200年之后,东斯拉夫人的国外贸易也频繁起来。当时有两条重要的对外贸易路线:一条从伏尔加河经里海同东方各国联系,另一条是著名的“从瓦良格人至希腊人之路”。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引起了商品交换的活跃。手工业产品供应的范围达二三百千米。由于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许多部落、部落联盟的中心逐渐演变成为手工业、商业中心,由此出现了东斯拉夫人最初的城市,如诺夫哥罗德、斯摩棱斯克、基辅等。
200年之后,东斯拉夫人的社会经济生活取得了比较迅速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往往会带来社会关系的深刻变革。
在这个时期,东斯拉夫的氏族制度趋于瓦解,各部落逐渐组合成若干大部落联盟。几个住在一起的家庭或几个分散的村落组成农村公社。这种村舍,已经不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是以地域关系为基础。村社生活还带有原始氏族公社的痕迹,牧场、森林、水源是公共财产,每个家庭有权在那里放牧、伐木、采集、狩猎、捕鱼。耕地也是集体财产,分配给各家庭使用,定期重新分配。产品归各家庭支配,这就产生了私有财产。另外,由于创造的物质财富增多,除满足日常生活必需外,还出现了大量剩余产品。私有财产的产生、物质财富的增加和剩余产品的出现促进了商品经营活动的发展,东斯拉夫人内部开始贫富分化,出现了奴役和压迫。原来的部落酋长逐渐富裕起来,他们的亲兵变为脱离生产劳动的特殊阶层,逐渐把村舍的土地、牧场等据为私有。普通村舍成员成为经营小块土地的农民,沦为被奴役的对象。这样,到9世纪中叶,东斯拉夫人各部落已经走完了漫长的原始公社社会阶段,开始进入阶级社会。
在这个时期,东斯拉夫人主要有三个群体:斯洛温人和克里维奇人组成北部群体,当时东斯拉夫人的北部集团已经臣服瓦良格人;维亚吉奇人、拉迪米奇人和谢维利安人组成东斯拉夫人的东部群体,当时他们还处于父系氏族社会,还没有脱离原始人群的流浪生活;第聂伯河右岸的东斯拉夫人组成第三个群体——西南群体,他们是波利安人、德列弗利安人、乌里奇人、德列哥维奇人、特维尔茨人、杜列伯人以及霍尔瓦特人。
波利安人居住的第聂伯河中游是斯拉夫人的核心,经济和文化最为发达。部落联盟的中心基辅,后来成为罗斯国家的首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