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诏王朝淡淡的背影
历史的沧桑巨变在苍山洱海周边地区留下了一个王朝——南诏王朝的淡淡的背影……
巍峨的苍山,像一只巨臂一样,高耸入云的苍山十九座山峰,望夫云缭绕玉局峰,山脚是绮丽、柔美的洱海,烟波茫茫,风帆点点……
相当于中原唐朝时期,约738年至937年之间,在云南洱海地区出现了六个比较大的部落联盟,史称六诏。这六诏分别是蒙嶲诏——大约在今天的巍山县北部至漾濞县;邓赕诏——约在今天的邓川县;浪穹诏——约在今天的洱源县;施浪诏——约在今洱源青索乡一带;越析诏——约在今天的宾川一带;蒙舍诏——在今天的巍山县一带。蒙舍诏地处六诏的最南面,所以又被称为南诏。六诏不相臣服,各自为政,其中蒙舍诏势力最为强大。
“诏”是当时少数民族对王的称呼。在六诏中,南诏势力最强,它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消灭了其他五诏,统一六诏,这主要得益于唐王朝的大力支持。7世纪中叶,吐蕃势力崛起并逐渐南下,延伸到云南洱海地区和四川盐源一带,兵锋直逼成都,直接危及唐王朝对西南地区的统治。在这样的形势下,唐王朝采取的重要决策之一就是加强对南诏势力的扶植,希望借此能遏制和消除吐蕃在洱海地区的势力和影响,同时达到控制滇池、洱海地区的目的。另外,在六诏当中,蒙舍诏也是一个雄心勃勃、具有战略远见的部族,在政治上显得更加灵活和主动,对唐王朝一向采取亲附政策。细奴逻创建南诏蒙舍王国以后,就多次派遣各级人员到长安城朝觐大唐皇帝。南诏人员每到长安,都受到大唐皇帝的召见。同时,第四代南诏王皮逻阁骁勇善战,他不断征服各个诏都的捷报传到了唐朝皇帝的手中,又有其子阁罗凤鼎力相助,皮逻阁更是如虎添翼。经过艰难的战争,皮逻阁统一了六诏。他像是一卷狂风,呼啸袭来,将其他五诏的权力、土地统统收入自己的囊中。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唐王朝册封蒙舍诏第四代诏王皮逻阁为“云南王”。至此,南诏的概念不再是指那个仅占据巍山地区的南诏,而是据有云南以及更广阔区域的,与中原王朝保持密切联系的边疆民族地方政权。统一后的南诏,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富裕,社会呈现出“家饶五亩之桑,国贮九年之廪”的繁荣景象。原来寂寞无所闻见的中国西南部广大地区,因南诏王国的出现,变得有声有色,并开始参加了中华的历史活动。
土墙上的南诏十三代王名榜
其实,自西汉武帝时起,中原王朝的势力便开始正式进入云南地区。伴随着王朝政治军事势力的介入,汉族移民、商人也开始逐步迁入云南,汉文化随之在云南传播。此后到唐朝初年的八个多世纪里,汉族移民与当地少数民族经过不断融合,由此引发了云南民族、文化、历史的改变,并形成了云南民族历史文化的主要特征。“大姓”与“夷帅”据地称雄,“土著”势力此消彼长。在这种复杂的政治形势下,众多迁入云南的汉族移民与内地失去了联系,为了在当地生存下去,不得不“变服从其俗”,走上“夷化”的道路。大多数汉族移民融入云南当地各少数民族之中,创造了云南灿烂的青铜文化,并进入到“椎髻、耕田、有邑聚”的定居农业民族群体之中。汉族移民与原土著农业族群的融合,最终促成了“白蛮”部落群体的形成。两晋南北朝时期,爨氏称雄于云南。爨分东西二部。今滇东及滇东北地区为“东爨乌蛮”分布区;滇中及滇西地区为“西爨白蛮”分布区。“西爨白蛮”是“白蛮”部落的主体。
南诏是中国历史上在西南边陲地区占有重要地位的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政权,自738年皮逻阁统一六诏起至902年郑买嗣篡权灭南诏止,首尾凡一百六十五年。其疆域包括今日云南全境和贵州、四川、西藏的一部分,以及越南、缅甸的部分地区。南诏蒙氏政权自细奴逻到舜化贞,经历了十三代诏王的统治。他们是:第一代王细奴逻,第二代王逻盛,第三代王盛逻皮,第四代王皮逻阁,第五代王阁罗凤,第六代王异牟寻,第七代王寻阁劝,第八代王劝龙晟,第九代王劝利晟,第十代王晟丰佑,第十一代王佑世隆,第十二代王隆舜,第十三代王舜化贞。如今,这十三代诏王早已消失在历史激荡的风云之中。背靠苍山、面向洱海的南诏古城太和城的红墙黄瓦、高大巍峨的南诏王宫只剩下很少的遗迹,在历史的黄昏中只留下点点昏暗的身影;太和城前矗立着南诏德化碑,经过历史的凄风苦雨的浸泡,文字早已斑驳;剑川石宝山,石钟敲响,巨大的石窟,第二窟“阁罗凤出巡图”的石像,留下了石头写就的历史,保存着南诏一代君王的身影……这些都曾与南诏王国紧紧相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