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南诏国古城

南诏国古城

时间:2023-09-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唐军在第一次天宝大战中的惨败,被宰相杨国忠谎报为空前的军事胜利,南诏被逼应战的事实被歪曲为南诏勾结吐蕃,联合反抗唐王朝的谋反行为。唐军造船厂被捣毁,船只全部被南诏抢获,尸横遍野,溃不成军。南诏大败入侵者,取得了全面的胜利。南诏乘势占据了大渡河以南的土地。两次天宝战争大伤了唐王朝的元气,并导致了举国骚动的“安史之乱”。

五、初生牛犊不怕虎——第二次天宝大战

唐军在第一次天宝大战中的惨败,被宰相杨国忠谎报为空前的军事胜利,南诏被逼应战的事实被歪曲为南诏勾结吐蕃,联合反抗唐王朝的谋反行为。唐玄宗听信谗言,一方面设宴为败逃回来的鲜于仲通庆功,擢升他为都城长安的最高长官“京兆尹”,另一方面责令杨国忠积极备战,征集士卒,调集军队,再征南诏。这真是“西洱全军败没时,捷音犹自报京师。归来设宴甘泉殿,高适分明为赋诗”,而战死在洱海边的唐王朝军士则成为枉死的冤魂。

天宝十年(754年),唐朝军队再度大举进攻南诏。

唐玄宗任命前云南都督兼侍御史李宓为主帅,广府节度使何覆光、中使萨道悬逊为副将,兵分两路,一路由北方南下,一路从安南北上,浩浩荡荡,开赴云南,直取南诏腹地。

此次征战云南的唐朝军士,杨国忠不是就近从剑南节度征调,而是从山西、河南、河北等地征集。北方人听闻云南蛮荒之地“瘴气”袭人,历来去者无还,因此纷纷逃避兵役。而杨国忠下令强制征兵,不从者拷送征兵所,闹得人心惶惶。唐代大诗人杜甫目睹当时远征云南的唐军,写下了《兵车行》这首千古传诵的诗作: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谁能想象,盛唐时期,京畿要冲,王朝腹地,竟然是这样一幅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景象。

李宓信心满满地率领二十万大军(其中包括负责运送粮草辎重的兵士十万),一路前行,于天宝十三年(754年)六月抵达洱海之滨,从洱海东岸、龙尾关、龙首关三个方向对南诏都城太和城形成包围之势。南诏军队被唐军围困在苍山洱海之间的大理坝子中,形势万分危急。

唐朝主帅李宓把中军帐设在洱海东岸的陇坪,统辖全军。他采用水陆协同作战的方法,一面命令士卒日夜赶造战船,作好从洱海东岸渡海作战的准备;一面指挥军队猛攻龙尾、龙首二关。阁罗凤并没有被李宓的气势吓倒,而是运筹帷幄,密令军将王乐宽袭击唐军水师。唐军造船厂被捣毁,船只全部被南诏抢获,尸横遍野,溃不成军。水军受重创,使得唐军水陆同时进攻的策略未能按计划实施。

北面,唐朝军队深入邓川,轮番攻击龙首关。李宓亲自上阵,试图攻下龙首关,然后长驱直入,与何覆光部配合,南北夹击太和城。而南诏这边,阁罗凤派出南诏的精锐部队“罗苴子”坚守龙首关,挫败了唐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吐蕃军队也来助阵,南诏与吐蕃军队内外夹击,打得进攻龙首关的唐军“流血成川,积尸壅水”,连主帅李宓也战死沙场。

从南面进攻南诏的唐军在何覆光的率领下,经过苦战,突破龙尾关天险,直逼太和城下,但最终也被南诏军队击败。

南诏大败入侵者,取得了全面的胜利。战事结束后,阁罗凤认为“生虽祸之始,死乃怨之终”,下令各地收拾唐朝将士的尸体,就地祭祀埋葬。据民间传说与考古勘察,当年南诏收葬唐朝将士尸骨的墓冢,有的地方称为“万人冢”,有的称为“万人堆”“千人堆”。洱海周围的龙尾关、地石曲,苍山西坡丘迂和,洱源江尾大墓坪,洱海东岸的双廊、挖色、海东等地,都分布有唐军墓冢,至今遗迹尚存。

传说天宝战争结束后,西洱河两岸,每当天阴下雨的时候,当年冤死的,留在苍洱异乡的唐军将士的鬼魂就会哭啼不断,真是“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虽然是唐王朝进攻南诏,虽然南诏人消灭的是入侵者,但南诏人的心胸仍像苍山洱海一样,是健康的,明朗的,宽广的。当地老百姓为了安抚这些侵略者的冤魂,就在苍山斜阳峰下修建了一座将军庙祭祀唐军主帅李宓及所有唐军将士。说来奇怪,将军庙一立,西洱河边再也听不到鬼哭之声了。将战争之中对方阵亡将士的遗骨收葬,立庙祭祀,表现了南诏人宽容、豁达的胸怀,以及珍视民族友好团结的良好愿望。

img6

苍山斜阳峰下的将军庙

为祭祀李宓而建的将军庙,建筑规模宏大,现今仍然遗存山门、过厅、大殿、观音殿、财神殿、子孙娘娘殿等。如今,将军庙附近的白族村寨都供奉李宓为本主,常年到庙内祭祀。每年中秋节是将军庙举办庙会的日子,这一天,附近的村民要在庙内举行隆重的娱神、酬神活动。

当然,第二次天宝战争结束后,阁罗凤也彻底地背叛了唐王朝,死心塌地称臣于吐蕃,吐蕃亦封阁罗凤为“赞普”。“赞普”为吐蕃语,意为“兄弟”。南诏也改国号为“赞普钟蒙国大诏”,这是一个因与吐蕃结盟为兄弟而命名的国号。自此,南诏与吐蕃开始了长达五十多年的结盟。南诏乘势占据了大渡河以南的土地。

两次天宝战争大伤了唐王朝的元气,并导致了举国骚动的“安史之乱”。唐廷内外,甚至是普通百姓,都对杨国忠等执意发动天宝战争深为不满。大规模的战争使武将势力增强,藩镇割据情势加剧,地方势力恶性膨胀,唐王朝深陷危机之中。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名,趁机于天宝十四年(755年)起兵,发动了长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盛唐气象,由此式微。历史有时候很奇妙,远在中原的“安史之乱”,竟然与遥远的南诏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

阁罗凤时代的天宝大战,血雨腥风的帷幕已经落下,那些鲜活的生命已经化作洱海边飘荡着的亡灵,他们从遥远的中原走来,经历了跋山涉水的艰难,经历了两军对垒的激战,经历了流血牺牲的惨烈,但现在他们却长眠于此,永远地长眠在洱海之滨。

今天,就在点苍山麓,大理白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下关,仍有一座著名的“万人冢”,冢中埋着在天宝战争中阵亡的数万唐军将士的尸骸。“枯骨卧黄昏”,这些尸骸卧在这里已经有一千多年,但仍然令人发思古之幽情,引来无数墨客骚人、政治家、军事家以及普通百姓的凭吊,抒发无限的感慨。明代万历云南总兵邓子龙看了“万人冢”后感慨地写道:

唐将南征以捷闻,谁怜枯骨卧黄昏?

唯有苍山公道雪,年年披白吊忠魂!

古墓冢在天宝公园里显得肃穆而安宁,游客不多。世间没有任何人喜欢战争,这是不争的事实。

阁罗凤、凤伽异和异牟寻统治时期,即唐天宝七年(748年)至唐元和三年(808年)的六十年间,南诏以其年轻政权特有的活力与朝气,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成为一个地域广大、势力强大的边疆地方政权。其势力范围超出洱海地区,不仅控制今云南全境,而且远及今天缅甸中部。新建造的城池也随着南诏势力的扩张遍布各地。

img7

位于大理下关西洱河畔的天宝公园

779年,统一后的第二代诏王阁罗凤去世,离开了他苦心经营的南诏,这是生命的必然,也是历史的必然,没有任何人能够逃脱大自然的法则。晚年的阁罗凤清晰地发现,在归顺吐蕃之后,南诏王国显示出了前所未有的安静。同时这也昭示着,阁罗凤的时代将要结束,终结的时刻势必到来。

阁罗凤之子凤伽异已先于阁罗凤早逝,因而阁罗凤的孙子异牟寻继承了王位。异牟寻以年轻的姿态站在了领导南诏的前沿。

翻开地图,勾勒出南诏国的历史版图,不难发现,南诏国以洱海为中心,向东延伸直达贵州西部,东南部与越南接壤,北部与吐蕃为邻,东北部抵达四川西南,南面是热气荡漾的西双版纳,疆土已经延伸到缅甸北部。在之前,皮逻阁、阁罗凤拓展的南诏宽广的疆域,使南诏国显示出空前的繁荣。此时的异牟寻也和前辈君王一样,开始准备孕育一座属于他的城堡,这就是后来的阳苴咩城。

阳苴咩城是南诏王异牟寻最终选择的都城。这个被今人称为睡在大理城下的古都,曾经是彩云之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阳苴咩城北城墙依梅溪修建,溪水深沟成为天然的护城河,城墙用土夯筑,现存遗迹残高约5米,长达1500米。据史书记载,阳苴咩城南城墙应在龙泉溪旁,但城墙遗迹不明显。早在六诏与河蛮并存时期,阳苴咩城就是大理洱海地区一个较大的村邑,已具有城市雏形,是皮逻阁统一六诏、征服河蛮后占领的城邑。阁罗凤曾对阳苴咩城进行扩建,使其成为南诏的重要城镇。异牟寻立为王时,正值南诏、吐蕃联军进犯西川(今四川),遭到唐将李晟的痛击之时。779年,南诏、吐蕃合兵十万,分三路进攻唐王朝的剑南地区,企图夺取成都。唐德宗接报后,便派遣大将李晟、曲环率北方兵数千,联合当地唐兵,大破吐蕃、南诏军队,收复被吐蕃占去的维(今四川理县)、茂(今四川茂县)二州,追击南诏军过大渡河。南诏、吐蕃军队死伤八九万人。南诏、吐蕃两国所以能一时称强,主要原因是唐王朝内乱不能兼顾边事,如果唐王朝认真出兵,两国当然不是唐的对手。两国战败后,吐蕃悔怒,南诏恐惧,双方关系开始发生变化。吐蕃将原来赐封给南诏王的“赞普钟南国大诏”封号改为“日东王”,封号中“日”是臣的意思。封号的变化,意味着南诏从过去的兄弟之国降为臣属之国。异牟寻是一个饱读史书、有才智、得人心的人。他发现叛唐投靠吐蕃受到吐蕃的侮辱后,希望重新归附唐朝,但又害怕吐蕃兴师问罪,便修建了三阳城作为防御吐蕃的城垣,并于779年将王都从太和城迁至阳苴咩城。

阳苴咩城和太和城一样,只有南、北两道城墙,西依苍山为屏障,东据洱海为天堑,形势十分险要。据《蛮书》记载,阳苴咩城方圆十五里,城内建有南诏宫室和高级官吏的住宅,南、北两座城门之间由一条通衢大道相连。城内有一座高大的门楼,左右有青石板铺垫的高大台阶。从阳苴咩城南城门楼进去,走三百步就到第二座门楼,城两旁又有两座门楼相对而立。这两座门楼之间是高级官员清平官、大军将、六曹长的住宅。过了第二道门,走二百步就到第三道门。门前置放着兵器,门内建有两座楼。第三道门后面有一照壁,走一百步就可以见到一大厅。这座大厅建筑宏伟,厅前建有高大台阶,厅两旁有门楼,厅内屋子层层又叠叠。过了大厅,还有小厅。小厅后面是南诏王的宫室。唐大中十年(856年),南诏王晟丰佑在阳苴咩城内修建了一座宏伟的建筑物——五华楼。这座巨大的楼阁周长有25公里,高333米,可容纳万人,是南诏王接待西南各部落酋长的国宾馆。

南诏的国都从皮逻阁定都太和城,到异牟寻定都阳苴咩城,是南诏政权的统治中心不断调整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虽然大厘、太和、阳苴咩城三座城池都地处苍洱地区,但是彼此之间又存在着差异。三座城池中,大厘城地处最为平缓开阔,生活方便,最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但是,当一个政权还处于扩张势力的阶段时,地势平缓在防御方面就是一种缺陷。与大厘城不同的是,太和城和阳苴咩城同处于苍山的缓坡地带,都是依山而建的城市,具有较好的防御能力。但阳苴咩城和太和城又有不同,阳苴咩城较太和城明显北移约七公里。这种北移有极大的合理性,有利于城市的发展。若对两城的地理环境细加分析,人们就会发现太和城虽然西倚苍山,东面洱海,但苍洱之间仅有一狭窄的区域。作为防御,这对太和城无疑是一种优势,但如果作为一座要发展的城市,它却是一种局限。阳苴咩城也是西倚苍山,拥有防御的优势。在其往东一直到洱海之间的地区,是一片相对平缓和宽阔的地带,这一点尤其利于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利于城市的发展。

南诏与唐王朝、吐蕃的关系时战时和,局势并不十分稳定,苍洱地区的北面一直是南诏政权重点防范之地。大厘城在阳苴咩城北约四十里处,有先遇兵锋之患。当然,仅就一般城市而言,城市的地处、人口、产业、交通等对其经济的发展有直接影响,但是作为政权的统治中心所在地,如果仅有经济发展条件而没有军事防御条件却是难以想象的。所以,虽然大厘城比阳苴咩城、太和城有更好的发展条件,但是终究因为防御条件较差而被放弃。而南诏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最终以阳苴咩城作为政权的统治中心所在地就在情理之中了。

正是由于阳苴咩城的地处同时具有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优越性,所以太和城和大厘城的发展始终没有超过它;而阳苴咩城不仅作为雄踞一隅的南诏国国都,也作为后来大理国的国都,发挥着统治中心的职能,几百年而不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