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对做好宏观调控的建议

对做好宏观调控的建议

时间:2023-09-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前一段时期宏观调控的效果不明显,恐怕主要与在这方面做得不太好有关。它的屡屡发生,就使宏观调控举步维艰。所谓“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中特有的概念,它指的是对经济总量,首先是货币总量的调控。近来,“宏观调控要以行政调控为主”的论调甚嚣尘上。

对做好宏观调控的建议[1]

(2004年5月)

1.虽然国内外都有一些人对我国经济能否实现“软着陆”持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但是我认为做到这一点还是完全可能的。不过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由于“过热”已经持续了相当一段时间,部分干部还没有完全想通,而且“过热”一旦形成又会有一定的惯性,要实现“软着陆”也并不是没有条件和轻而易举的。我们现在的任务,就是要努力创造必要的条件,万无一失地实现“软着陆”。

2.实现“软着陆”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中央党政领导机关步调一致的行动。前一段时期宏观调控的效果不明显,恐怕主要与在这方面做得不太好有关。5月11日香港《大公报》发表一篇题为《经济过热,谁比央行更急?》的文章,里面讲到,中央的主要宏观管理部门以及负责提供准确数据的统计部门对于宏观经济态势就各唱各的调。2003年6月央行关于控制房地产贷款的“121号令”,“发出不久,就被建设部代拟的《十八号文》拆了台”,以致央行抑制房地产“过热”的政策受到强烈的抵制和批判[2],这种情况在过去是很难想象的。它的屡屡发生,就使宏观调控举步维艰。

3.领导机关的步调一致要建立在认识统一的基础上。所谓认识统一,不是说在政府内部不可以发表不同的意见,更不是说要压制学术界的自由讨论。自由而切实的辩驳和切磋对于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是绝对必要的。本届政府领导在倾听不同意见方面也是做得相当不错。问题是党政领导必须在各方面人士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对那些事关全局的基本问题作出自己的判断,提出政府必须采取的方针和政策,要求各级党政机关认真执行。这样,才能避免地区、部门、单位根据自己的局部利益各行其是。

当然,要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各种复杂问题及时作出判断是不容易的。现代社会科学分工很细,术业有专攻,更不能要求领导人样样都懂。我想,改进的办法是在领导机关建立起强有力的决策参谋机构。像我们这样有各方面专家参加的座谈会,也要有交叉和讨论,然后由决策参谋机构对不同的意见加以梳理,对各种建议的长短得失作出分析,最后由领导抉择定案。

4.在对宏观经济形势作出了判断、对宏观经济方针作出了决断以后,采用什么方法加以贯彻就成为决定宏观调控成败的主要因素。所谓“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中特有的概念,它指的是对经济总量,首先是货币总量的调控。在前几次经济调控中,存在着以对微观经济的行政干预取代真正的宏观(总量)调控的倾向,这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还有待建立的情况下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现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理应按照市场经济的常规,以利率、汇率、存款准备金率等间接手段为主进行宏观调控。当然,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还有必要运用某些行政手段,例如对银行信贷的“窗口指导”,作为补充。但是必须明确,它们只能是辅助性的手段,而且应当在运用这种手段的时候对它们的局限性和副作用有充分的估计。近来,“宏观调控要以行政调控为主”的论调甚嚣尘上。[3]银监会的一位官员甚至在4月27日向各商业银行下令停止贷款三天。这种市场经济中闻所未闻的行政措施在政府的强力推行下也许能够在短期内对“过热”的投资发生某些阻吓作用,但是,它的长期后果堪虞。第一,由政府来规定建设项目上与不上、银行贷款给与不给,必然造成稀缺资源的误配置和使用效率的降低。第二,这类措施的制度取向是和改革,例如投资体制改革背道而驰的。第三,这将授人以柄,给争取中国被承认为市场经济国家的工作造成极大的困难。

5.我国的经济“过热”,有它的增长方式上和体制上的根源。为了做到标本兼治,我们在运用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是一种短期政策)消除“过热”,实现“软着陆”的同时,还要做到:(1)对我国经济的增长方式,或者说工业化路线作深入的研究,实现已经号召多年、迄今未有明显改进的增长方式转变。(2)坚持进行十六届三中全会预定的各项改革,不走回头路。

6.在“过热”的经济降温过程中,必然有不少在泡沫膨胀过程中形成的潜在不良资产“水落石出”,使一些投资公司、证券公司、银行或企业出现资金缺口。这时,那些玩弄金钱游戏并从中得益的人们和他们的利益代表者就往往会以“稳定”为由,对政府施加压力,要求财政或中央银行为它们埋单。我国与使用公共资金有关的法律制度很不健全,过去常常未经任何法律程序,就动用成亿甚至成万亿的公共资金去救助资不抵债的企业。这是完全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的,纳税人对于这种任意挥霍他们的资金的行为也是极其反感和不能答应的。在这次治理经济“过热”时,我们千万不能再这样干了。这个问题事关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及国家的根本,希望政府领导在处理时慎之又慎。

【注释】

[1]这是本书作者2004年5月18日在国务院座谈会上的发言要点。

[2]吉翔(2004):《谁比央行更急?——有关经济“过热”的思考之三》,载香港《大公报》,2004年5月12日。

[3]吴立波(2004):《行政调控为何突然发力》,载《瞭望东方周刊》,2004年5月17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