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会成为寻租社会吗

中国会成为寻租社会吗

时间:2023-09-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令人遗憾的是,这种分析并没有能够成为社会的共识,更没有得到那些应以除贪反腐为天职的党政官员们的重视。本书收集了一批经济学家运用“寻租”理论解释腐败产生的机理,中国的“寻租”活动状况,以及消除的途径的文章。因此,我们在中国经济出版社的支持下决定重新出版这本书的增订版。[1]这是本书作者1999年4月为《腐败:权力与金钱的交换》增订第3版所写的序言,该书由中国经济出版社于1999年出版。

中国会成为寻租社会吗?[1]

(1999年4月)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运用“寻租”理论探讨腐败现象根源的小书,在过去10年间印过两版。它的第一版出版于1989年,题目是:《腐败:货币与权力的交换》;第二版出版于1993年,题目改为:《腐败:权力与金钱的交换》。这次是稍许增补后印行的第三版。

回顾这样一本科普性的小书的出版历史,对于它初版10年后重印的需要依然未变,不能不感慨系之。

10年前我国部分经济学者对于“寻租”问题的讨论,是由这样一种情况引起的:面对改革开放以来日益蔓延的“官商”、“官倒”等腐败现象,社会上出现了两种对立的观点:一些人认为,腐败是由金钱贪欲驱动的,市场取向的改革促使了腐败的流行,为了张扬社会主义价值观,应当改变改革的市场方向,加强计划管理和行政控制。另一种观点与之针锋相对,认为运用一切手段追求金钱利益,乃是市场经济的天经地义,既然认定只有市场经济才能保证经济繁荣,就不但不应当遏制腐败,还要把它作为能够降低交易成本的“润滑剂”,促进改革和发展。一些学过现代经济学的经济学人注意到,这两种对立的观点其实有一个共同的错误理论出发点,这就是断定腐败与市场经济共生。于是,他们运用发展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关于“寻租”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行政权力垄断就和所有权垄断与经营权垄断一样,能够由于降低了供给弹性而创造出稳定的超额利润,即租金),指出腐败并不是来自货币交换和市场关系,而是来自“权力搅买卖”,即行政权力对经济生活的干预。这种干预会创造出“租金”或称“非直接生产性利润”(directly unproductive profits,简称DUP)。在存在租金的环境下,企图“寻租”的人们就会采用贿赂、疏通等手段,勾结掌权者,借用后者的行政权力占有这笔租金。这种“寻租”环境的存在,就是转轨时期除产权不明晰、市场失序等之外产生腐败的最主要的温床。由这种分析得到的结论是:对于腐败既不能听之任之,也不能希图用加强“审批”等行政控制的办法来加以消除(加强行政控制往往造成新的“寻租”环境,增加寻租的机会,为腐败活动的扩大提供条件),用推进市场化改革的办法来最大限度地消除制度基础,才是根除腐败的治本之策。

这样,《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在1988年组织了关于寻租行为与腐败现象问题的讨论,分析腐败产生的机理、本质,估量中国寻租活动的范围和租金总量(这一总量的大小通常能够反映一个社会的腐败程度),并探求消除“寻租”环境的途径。《腐败:货币与权力的交换》就是这次讨论的文章汇集。

令人遗憾的是,这种分析并没有能够成为社会的共识,更没有得到那些应以除贪反腐为天职的党政官员们的重视。几年以后,虽然有过许多肃贪反腐的庄严号召和若干惩治贪官污吏的个别案例,但是由于广泛存在的腐败的制度根基未曾动摇,各种腐败行为反而借1992年新的改革发展高潮到来而以金融腐败、倒卖土地等“要素寻租”的形式愈演愈烈。这使本书的作者和编者感到有出版本书第二版的必要性。

本书的第二版得到一些有识之士的赏识。例如,我国著名的学者和思想家王元化先生在读过这本书以后说过:“这几年关于市场经济的讨论,在大陆一些有影响的学人(他们大多是我熟识的友人)中间出现了一些想当然的说法,例如说市场经济必然要带来不可避免的腐败……市场经济出台后,出现了不少批评道德败坏、理想沦丧的议论,因而怀疑发表这些议论的人是不是都想退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去……我听到这些说法,当时很不以为然,曾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但是我只是从我们的市场经济的不健全,经济法规的不完整,以及由于钱权结合所出现的诸如批条子、卖配额等,来说明问题。到最近,看过《腐败:权力与金钱的交换》以后,我才发现一些在文化领域纠缠不清的问题,经济学家已经作出可以令人信服的说明。”[2]据此,王元化先生把这本书推荐给文化界的朋友们。

在本书第二版之后,时光又过去了5年,腐败问题变得越发尖锐了。一方面,社会大众对于腐败的愤怒之情日益高涨。一些经济学家和文化界人士的著作强烈地表达出这种义愤。另一方面,残民以逞的贪官污吏们的气焰并未收敛消戢,他们依然在大量存在“寻租”机会的体制下猖獗地活动,有时他们的“设租”敛财活动还以“全面加强管理”之类冠冕堂皇的名义公然进行。

如今“寻租”的文献已经很多,在互联网的搜索引擎下,只要键入rent-seeking这个关键词,就会显示近千个网页的相关信息。但是在最需要加强反腐败的理论武装的中国,许多人却对它不甚了了。甚至有些饱含义愤抨击腐败之风的人士,也没有对它的制度基础例如“寻租”环境作出清楚的说明。这样,就造成了一些认识上的模糊。一本在读书人中享有很高声誉的杂志曾经载文说:“近来的经济政策理论论述里常见到‘寻租活动’是《辞海》里找不到的词,而从这些文章的上下文也看不出‘寻租’和‘租金’之类有什么关系。后来找到解释,原来‘寻租’……与中国平常的‘租’字含义无关。问题看来出在英文rent这个字的解释上……如果将rent-seeking译作‘找窍门’或者‘钻空子’之类的汉语就更确切。”[3]

在这种情况下,较之义愤填膺地声讨腐败现象和笼统地抨击“寻租行为”更为重要的,是广泛进行深入的“启蒙”工作,使身受腐败之害的知识界和广大民众擦亮眼睛,认清腐败活动的存在条件和活动方式,这样才能动员起各方面的力量来加以连根铲除。本书收集了一批经济学家运用“寻租”理论解释腐败产生的机理,中国的“寻租”活动状况,以及消除的途径的文章。虽然这些文字大多是10年以前写的,但今天读来,依然感到切中时弊。因此,我们在中国经济出版社的支持下决定重新出版这本书的增订版。

【注释】

[1]这是本书作者1999年4月为《腐败:权力与金钱的交换》增订第3版(《腐败寻根:中国会成为寻租社会吗?》)所写的序言,该书由中国经济出版社于1999年出版。

[2]王元化(1995):《关于人的素质等问题的答问——与王晓明对话》,载《文汇读书周报》,1995年7月1日。

[3]《“寻租”与菜单》,载《读书》,1998年第1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