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篆书的临摹与体验
一、篆书概述
篆书是汉字发展史上最早的字体,书法史上的篆书作品很多。由于篆书时代尚未有纸张使用,所以,早期篆书作品载体多为青铜器、玉片、竹简、木牍、石头、陶器及绢帛等。从文字角度来看,篆书可以分为大篆和小篆两大类,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前的文字称大篆,秦始皇统一的官方正体便是小篆。从时代来看,从先秦到汉代至清代都有篆书作品流传,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作品。
大篆 金文(即刻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如《大盂鼎》(西周早期)、《史墙盘》(西周中期)、《虢季子白盘》、《散氏盘》(西周晚期)等,石刻大篆文字主要有《石鼓文》。
小篆 秦诏版、权量铭(不同年代)、《泰山刻石》、《峄山刻石》等。汉代小篆作品有《袁安碑》、《袁敞碑》,以及一些东汉隶书碑刻的碑额等。汉以后篆书作品流传不多,直到清代出现了一批篆书名家,如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徐三庚等,他们的篆书均可供学习。
二、篆书临摹与体验
篆书根据笔画的轮廓与质感,大体可以分为铁线篆类、金石味类和书写意味类三大类。其各自的审美效果各不相同,笔法也略有差异。下面简要介绍这三类的特点。
1.铁线篆类篆书
铁线篆类篆书的特点是笔画轮廓均匀光洁,书写速度相对均匀,婉转通畅、含蓄内敛、珠圆玉润、法度严谨,以秦《峄山刻石》为代表。其笔法为起、收笔皆藏锋,行笔中锋绝少提按,转折处皆以中锋圆转笔为之(见图5-1)。
图5-1 铁线篆代表《峄山刻石》选字
2.金石味类篆书
金石味类篆书的特点是笔画轮廓斑驳,呈现出沧桑古朴的特点,具有浓厚的金石味,以《石鼓文》为代表。其笔法亦为起、收笔藏锋,行笔中锋,但行笔过程中有明显的摩擦毛涩感,书写速度不宜过快(见图5-2)。
图5-2 金石味类篆书代表《石鼓文》选字
3.书写意味类篆书
书写意味类篆书篆书皆为墨迹,大多出自清代书家之手,其特点是笔画轮廓具有明显的粗细变化,转折自然,活泼灵动,书写意味浓厚。笔法不藏头护尾,而是在起、收笔处或藏锋或露锋,且有顿挫动作,行笔虽然还是中锋,但是有明显的提按动作,书写速度也有快慢变化,显得比较活泼(见图5-3)。
篆书的结体大都以平正为主,重心在字的中线上。小篆字形大多为纵向长方形,字的中宫一般偏上。单字内部空间的分布以局部均匀、整体对比为主要特点。篆书笔法相对简单,但篆法却有一定难度。学习篆书一定要多查工具书,如许慎的《说文解字》等,应尽量避免写错字。
图5-3 书写意味类篆书代表徐三庚小篆选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