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草书的临摹与体验
一、草书概述
草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草书是指草体字,与正体相对;狭义的草书特指隶书和楷书的草书,一般称隶书的草书为章草,楷书的草书为今草。而今草根据草的程度不同,还可分为小草、大草和狂草。本讲所说的草书是狭义的草书。章草出于篆隶,今草源于章草。草书大约出现在西汉时期,到东汉已很兴盛。赵壹《非草书》记载当时人们学习草书“专用为务,钻坚仰高,忘其疲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历代书法论文选》第2页),足见当时人们学习草书的盛况,甚至出现了被称为“草圣”的张芝。草书的特点是符号化,极度简约,但是仍具有严格的规定性,即草法。因此,草书不但笔法变化多端,需要苦练才能掌握,草法也需要专门学习和研究。由于这两方面的特点,草书成为最难但又最富于魅力的字体,书法史上也出现了相当多的草书大家,留下了很多激动人心的草书杰作。
图5-15 东汉 永元器物簿局部
最早的草书当属汉代简牍草书,如东汉永元器物簿(见图5-15)等。东汉末年有张芝,据传《冠军帖》就出自其手。章草作品还有陆机的《平复帖》、皇象的《急就章》等。至魏晋则数“二王”,其草书帖基本上收于《淳化阁帖》里。至隋唐,有智永的《真草千字文》(草书)、孙过庭的《书谱》、张旭的《古诗四帖》、怀素的《自叙帖》等。晚唐五代有杨凝式的《神仙起居法》、《夏热帖》等。宋代草书最为杰出的当属黄庭坚,有《诸上座帖》、《李白忆旧游诗》等。明代则有祝允明、徐渭、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王铎等草书大家,清代有傅山、黄慎、何绍基等,都有非常精彩的草书作品可供学习。
就初学草书而言,应当遵循先易后难,先今草后章草,先小草后狂草的循序渐进的原则。
二、草书临摹与体验
1.小草的临摹与体验
小草是今草中各字基本独立,很少连带的草书,其草法和笔法的规范性较强,是学习草书的第一步。在众多小草作品中,风格也非一种,以圆笔为主的,如怀素的《小草千字文》;以方笔为主的,如孙过庭的《书谱》等。其风格与点画轮廓都有明显的不同。从笔法上看,圆笔为主的草书,较少折笔和翻笔;方笔为主则折笔和翻笔使用较多,临摹时应细心体会。
一般来说,小草的笔法起收笔以露锋为主,行笔中锋、侧锋并用,且始终在相互转化的过程中。而起笔的露锋动作,笔锋所指的方向千变万化,需要仔细观察和准确把握。行笔过程中转笔、折笔、翻笔动作伴随着提按,使笔画的轮廓变化丰富。书写的节奏感也十分明显,行笔及牵丝速度较快,而折笔、翻笔处则相对较慢(见图5-16、图5-17)。
2.狂草的临摹与体验
狂草与小草相比,连绵更多,常常数字,甚至一行连绵不绝,具有非常震撼人心的气势。书写的速度也相对较快,节奏变化也很鲜明。在书写速度相对较快的前提下,还要保证草法的正确与笔法的到位,同时兼顾行气线的变化、墨色的对比,以及章法的安排,难度相当大。因此,狂草的学习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需要大量的训练。
就笔法而言,狂草与小草并无大的差异,无非是行笔过程变长,变化更多罢了。起、收笔处以露锋为
图5-16 小草之圆笔类代表怀素《小草千字文》选字
图5-17 小草之方笔类代表孙过庭《书谱》选字
主,行笔过程中,中侧锋兼用且转化自如。书写中对笔锋和毫面的调整随时都在进行,主要通过提按、转笔、翻笔、折笔等动作来实现笔锋的调整和毫面的变换(见图5-18、图5-19)。
图5-18 狂草代表怀素《自叙帖》选字(行笔过程中笔锋的调整和毫面的转换)
图5-19 狂草代表怀素《自叙帖》选字(两字以及数字的连绵不绝,对笔法和草法都有相当高的要求)
3.章草的临摹与体验
章草与今草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章草不同程度地保留了隶书笔画的特点,主要是波画的特点,而且笔画间的连带关系不如今草紧密。章草作品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率意的章草;另一类是规范的章草。规范的章草历代都有书家书写,以皇象的《急就章》等为代表。率意的章草则主要存在于汉代的竹木简牍中,以陆机的《平复帖》等为代表。其风格不同,笔法也不一致,率意类的章草笔法没有严格的规定性,比较随意,起笔大多直接落笔,行笔则不计较中锋与否,收笔或回锋、或露锋不一而足。笔画的轮廓也不以光滑清晰为尚,而是一任自然,有粗头乱服,出自天然的感觉。字的结体也是因字立形,攲侧生姿(见图5-20)。而规范类的章草则如汉隶一样,笔画清晰,动作明确,起、收笔动作肯定,行笔以中锋为主,提按顿挫的动作鲜明,单字结体平正,较少变化和对比(见图5-21)。
图5-20 率意类章草代表陆机《平复帖》选字(笔画轮廓不清晰,笔法没有严格的规范)
图5-21 规范类章草代表皇象《急就章》(笔画清晰,笔法动作明确规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