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好“书”不厌百回读
概 述
书法艺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随着书体的演变,篆、隶、草、行、楷各种书体呈现出不同时代的风貌,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古代文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进程。书法艺术的审美活动,是一种以中国文化背景为基础的特殊审美,如甲骨文的方折质直,金文的古朴凝练,小篆的宛转流美等,各种书体的历代书家风格流派数不胜数,构成线条韵味在中国书法美学中的一幅幅不同神采的审美意象,这里,让我们回顾历代经典名“书”,感受书法的隽永的魅力。
1.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
这块巨大且完整的牛胛骨版记事刻辞(见图7-1),内容包括商代社会生活和天气等方面情况,160余字的刻字,字内涂朱,每一片骨版章法外形参差错落、随性不拘,刻画和书写技术都非常果断、自然,起笔横竖粗圆,自然藏锋,一笔有多种异形,从整体上更觉得疏朗不一、朴劲宽博,表现出质朴又浪漫的意境,是早期甲骨文书法中的杰作。
2.潘天寿的甲骨文书法
当代的潘天寿的甲骨文书法有很强的章法美(见图7-2)。这种个性化章法,很好地生成其意境构思美感。参差错落、争让聚散、开合跌宕、伸缩俯仰的章法,黑与白、密与疏、松与紧、承与接的视觉对比使得其书风神俊迈,形成了章法韵律的特殊风范,把这种自然、奇正美感推上了“极致”。
图7-1 殷商 祭祀涂朱牛骨刻辞
图7-2 当代 潘天寿的甲骨文书法作品
3.《毛公鼎》
此鼎铭文498字(见图7-3),是西周金文字数之冠,全文字形大小均等,结体方长严谨,属于成熟的篆文字体。象形的笔意圆劲含蓄,用笔精湛,字形多为纵势,笔画分布讲究均匀堆成,运笔多用粗细一致,气度恢宏,是金文中的杰出代表。清末书家李瑞清说:“《毛公鼎》为周庙堂文字,其文字则《尚书》也。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
4.《散氏盘》
《散氏盘》是西周晚期唯美篆书的典型(见图1-5(b)),在同类作品中颇为突出。字体追求完美的装饰性线结构,用笔粗豪质朴,造型姿态各异,字形富有创意,把每一线条运用得稚拙而有生机,将金文的凝重遒美与草书的散逸自由恰如其分地相融合,开创了我国早期的尚意书风,被后人称为“草篆”。
5.《石鼓文》
铭文刻在石鼓形器上,上细下粗顶微圆,共石鼓,每鼓用秦籀文刻四言诗一首,因诗中大多描绘渔猎之事,又称《猎碣》。铭文博大雄浑,结体方正匀整、宽舒大方,线条饱满圆润,笔意厚重,近于小篆而又没有小篆的拘谨,已经朝着抽象化的方块字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见图7-4)。
图7-3 西周 《毛公鼎》
图7-4 秦 《石鼓文》
6.《峄山刻石》
此刻石铭文(见图6-6)是秦始皇在统一全国后到各地登山祭天、巡视游览时的歌颂功德之作,相传为李斯所书。小篆的均衡和对称,绝对的精巧和严密,用笔多为藏锋逆入,中锋运转圆起、圆收,带来一种图案式的装饰美感,又有一种古典的飞动之势。
7.清代篆书
时人对邓石如的书艺评价极高,称之“四体皆精,国朝第一”,他的书法以篆隶最为出类拔萃,而篆书成就在于小篆。他的小篆以李斯、李阳冰为师,结体略长,却富有创造性地将隶书笔法糅合其中,大胆地用长锋软毫,提按起伏,大大丰富了篆书的用笔,特别是晚年的篆书,线条圆涩厚重、雄浑苍茫、臻于化境,开创了清人篆书的典型(见图7-5)。
图7-5 清 邓石如的篆书作品
8.秦隶 居延汉简
简牍内容涉及政治、军事、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此时的简牍笔画丰满突出,字形扁圆,左波右磔,毛笔提按处所形成的粗细变化也显得恣肆流畅(见图7-6),书写者已经完全掌握了隶书的书写规律,挥洒自如,字形体势及运笔标志着隶书在西汉中期已经完全成熟。
图7-6 西汉 居延汉简
9.《礼器碑》
此碑结体严谨,字法规范,线条瘦劲如铁,变化如游龙,纤巧处似铁画银钩,平正中充满奇气,法精意巧,是隶书进入完全成熟阶段的典型风格(见图1-12)。王澍《虚舟题跋》云:“以为清超却又遒劲,以为遒劲却又肃括。自有分隶以来,莫有超妙如此碑者。”
10.《曹全碑》
此碑是汉碑中秀丽典雅风格的代表,以圆笔为主,风格秀逸清丽,结体扁平匀称舒展,字法遒秀逸致。在用笔上,方、圆、藏、露诸法具备,笔势飞动,姿态优美。在结构上,有小篆的纵势长方,初变为正方,再变为横势方扁,具有雄阔严整而又舒展灵动的气度(见图1-13)。
书写者中锋用笔,蚕头燕尾,波挑分明,主笔突出,是临习汉碑的极好范本。
11.《嵩阳观记》
此隶书笔法遒雅,姿态横生,体势理整,无一懈笔,这种工致齐整,笔笔送到的“标准”隶书,是唐代隶书的风貌(见图7-7)。清代王澍《虚舟题跋》云:“唐人隶书之盛无如季海(徐浩),隶书之工,亦无如季海。”
12.《石台孝经碑》
唐玄宗李隆基多才多艺,精通音律,尤其精于八分书。《石台孝经碑》碑文隶法工整,体态丰肥(见图7-8)。由于李隆基本人的偏好,当时丰碑多以隶书刻石,致使八分书这一古体在唐代以“风骨巨丽”、“丰茂英特”的面貌得以复兴。
图7-7 唐 《嵩阳观记》(徐浩)
图7-8 唐 《石台孝经碑》(李隆基)
13.《隶书扇面》
金农早年习书主攻隶书,喜用扁笔侧锋,横画宽厚,两端时起圭角,竖画瘦削,收笔常露尖头,形成强烈的粗细对比;又变字形方扁为竖长,上部紧密,撇画拉长,常现斜势;加上喜用浓墨渴笔,气质苍厚古貌,别开生面,号称为“漆书”(见图7-9)。
图7-9 清 《隶书扇面》(金农)
14.《隶书四条屏》
何绍基的隶书富于变化,笔法渊源于《礼器碑》、《张迁碑》,可又不受其约束,而是在临摹汉隶的基础上,熔铸古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隶书四条屏》可谓其隶书的代表作(见图7-10)。通篇体势严整,笔法稳健,秀逸而又雄浑古朴。字取纵势,体类楷书,一反汉隶方扁的体势。中锋用笔,逆入平出。横画多左高右低,竖画有的取弯势,撇捺左右张开,个别字独立地看仿佛重心不稳,但整幅看,却给人以协调的美感,由此可以看出书家独特的审美追求。
图7-10 清 《隶书四条屏》(何绍基)
15.《五言隶书对联》
张大千作为当代享誉海内外的中国国画大师,同时也是一名书家。书法以魏碑为宗,从《瘗鹤铭》、《石门铭》、《云峰刻石》等得趣最多。擅长行草书,长撇长捺,纵横有象,笺致老到,结字舒展,雄强中寸露秀逸之气(见图7-11)。他的用笔和结体均异于常人,个性独特,人称“大千体”。
16.《荐季直表》
此书为魏国钟繇推荐旧臣关内侯季直的表奏,也是钟繇唯一传至现代的墨本书法作品(见图2-1)。作品的章法疏朗,有行无列,一变汉隶的紧密布白,间以宽松的行距,行气中寓大小斜正开合的变化,字形扁而茂密,沉稳而生动的笔画,轻重粗细悬殊,极其圆润朴厚,颇具惜墨如金的妙趣。
17.《黄庭经》
《黄庭经》(见图7-12)又名《换鹅经》。王羲之的书法深受钟繇影响,钟繇笔法不失古拙之隶意,笔势飞扬,着意翻飞,纵笔短促,横笔偏长,字态横张。王羲之变钟氏外翻为内敛,用笔沉稳而自然,中锋运笔,回锋收笔,笔画粗细、长短、曲直富于变化但不夸张。横画轻起重收,运笔缓前急后,字形变横张为纵敛,结体更为方整,上下字之间气势连贯。可以说其书法从容自得、真率烂漫,其风流神韵不沾一丝尘埃气,散发着晋代的时代趣味,展示了当时士人向外发现自然、向内发现自我的自信和超逸,成为引领这一书风的代表,被誉为“书圣”。
图7-11 近代 《五言隶书对联》(张大千)
图7-12 东晋 《黄庭经》(王羲之)
18.《洛神赋十三行》
《洛神赋十三行》(见图7-13)为王献之的唯一传世小楷书作。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子,与书圣王羲之并称为“二王”,世称“小王”。《洛神赋十三行》内容为抄录曹植名篇《洛神赋》,笔势挺拔,风格秀美,结字萧散飘逸,顾盼有致,字中的撇捺等笔画往往伸展较长,但笔力运送至末端,故神采飞扬,不显轻浮。字形大小略有不同,字距、行距变化也任其自然,不求齐整划一。
19.《张猛龙碑》
《张猛龙碑》(见图7-14)是魏碑后期佳作。此碑以方笔为主,藏锋起笔,运笔沉着,线条瘦劲有力,收笔较慢,多有回锋,转折干净利落,结体方正而不时变化,字形略呈左低右高,中宫收紧,笔画向外伸展的幅度较大,有纵逸之姿。结体在隶楷错变的蜕化之中;跌宕起伏,奇正相生。
图7-13 东晋 《洛神赋十三行》(王献之)
图7-14 北魏 《张猛龙碑》
20.《郑文公碑》
此碑的笔画有方也有圆,或以侧得妍,或以正取势,混合篆势、分韵、草情在一体,刚劲姿媚于一身,堪称不朽(见图7-15)。结体宽博,气魄雄伟。笔画方,有隶意,转角和方笔都直折成角,结构讲求借让关系,书风粗犷豪放,很有气派。
21.《石门铭》
此碑是北魏著名的摩崖石刻(见图2-10),《石门铭》以首页“此”字不损者为佳拓。它吸取了处于同一地汉隶名品《石门颂》苍劲凝练的篆隶笔法,笔势与体势则吸取了汉隶跌宕开张、奇崛大气的特点,书风超逸疏宕、舒展自然。康有为对该石刻的盛誉是:“石门铭飞逸奇浑,翩翩欲仙,若瑶岛散仙,骖鹤跨鸾。”
22.《魏碑五言联》
于右任喜魏碑,是因为魏碑有“尚武”精神,符合他忧国忧民的气质。五言联(见图7-16)结体方正,圭角森严,开张的大撇、大钩、大捺,掺入北碑圆笔笔势,呈现大开大阖强烈的创造精神。此联无年款,从书风及款书判断,应为20世纪20年代初期的作品,在于右任传世书迹中,较为珍罕。
图7-15 北魏 《郑文公碑》
图7-16 近代 《魏碑五言联》(于右任)
23.《孔子庙堂碑》
虞世南生长在越州,由陈入隋,曾师从智永禅师,可以说是得了“二王”的真传。其楷书特点是“君子”的遒美秀润,笔画凝练,笔势方圆并见,外柔内刚,结构端正有文质彬彬之风。其楷书代表之作《孔子庙堂碑》(见图7-17)是记孔子后裔孔德伦修缮孔庙时作的。用笔横平竖直,圆腴遒劲,字形端庄稳健,显得雍容华美,秀丽姿媚,是堪为楷模的虞书“君子书法”的特征。
图7-17 唐 《孔子庙堂碑》(虞世南)
24.《九成宫醴泉碑》
欧阳洵虽宗法“二王”,但能将南北书风渗透和彼此融合,在保存延伸南方洒落飘逸的神韵下,更崇尚重视北方碑版刚劲飘逸的气质,形成自己的独特结构空间规范。欧阳洵“八体皆能”、“篆书尤精”,更善于书写碑志。他的楷书特点是瘦劲挺拔,以方为主,横画布排严整,直笔硬挺而中部向字心凹进,结构于平正中险峭危绝,给人以刀戬森林之感。《九成宫醴泉碑》(见图6-9)的楷法严谨,用笔方正,于遒劲中见疏朗,开阔中见险绝,清寒中充神腴,被称为唐楷最高典范。
25.《麻姑仙坛记》
在书法史上,颜真卿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家。《麻姑仙坛记》(见图7-18)是其晚年的代表作,以其朴拙遒厚之用笔,端稳宽博之结体,充实茂密之章法充分展示了颜真卿楷书的特点。虽说是神道传说之文,却以凝重雄伟之笔书写,弥漫其间的仍是豪迈开阔的忠义之气,犹如“荆卿按剑,樊哙拥盾,金刚瞋目,力士挥拳”。
26.《胆巴碑》
《胆巴碑》(见图7-19)为赵孟六十三岁时所书,该碑文被称为“古劲绝伦,品属第一”。该帖通篇一气呵成,点画精纯,无一笔有懈怠之气。通篇基本为楷法,偶间行书写法,且上下血脉相连,自然流便,全是“二王”正脉。《胆巴碑》的字体秀美,法度严谨,神采焕发。细观其用笔,可谓意在笔先,笔到法随,起笔收锋,转折顿挫,皆具筋骨——形于其外,温驯典雅;细究其内,铁画银钩。赵孟特别重视用笔,“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其用笔虽无大起大落,但颇具变化,以平和之态予以微妙表现,可谓平中见奇。其结体取法李北海,楷书中带有行书体态,字形方扁,撇捺开张,结构均匀,疏密合度,行笔提按幅度不大,平顺流畅,丰润婉通,于规整庄重中见潇洒超逸,已非早年书法所能比,达到了“精奥神化”之境界,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清人杨岘在评此帖时说:“用笔犹饶风致而神力老健,如挽强者矫矫然,令人见之气增一倍。”
图7-18 唐 《麻姑仙坛记》(颜真卿)
图7-19 元 《胆巴碑》(赵孟
)
27.《关公庙碑》
祝允明的书法面貌繁多,以小楷及草书最具特色,用笔浑厚,结体略扁,得力于钟繇、王羲之。《关公庙碑》(见图7-20)是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小楷作品,浑朴厚重,又不乏跌宕潇洒互趣,结体奇正互现,时有逸笔,既见钟王神韵,又时出新意。
图7-20 明 《关公庙碑》(祝允明)
28.《后赤壁赋》
文徵明以小楷“名动海内”,受吴门前辈影响,并不追踪时人,而是“始以规模宋元之撰,既悟笔意,遂悉弃去,专法晋、唐”。(文嘉《先君行略》)此书为文徵明八十六岁所作,字体寓潇洒于工整,似攲反正,直入化境,毫无倦怠之笔,精整挺秀,铁画银钩,为其小楷代表作(见图7-21)。
图7-21 明 《后赤壁赋》(文徵明)
29.《送陈子龄会试诗卷》
王宠博学多才,尤善小楷,为明代中叶著名的书家。小楷受钟繇、王献之等人的影响,用笔圆转、淳厚,结构上竭力避免笔画的交叠,在古朴中见空灵。王宠追求的是一种疏宕雅拙的韵味,以韵写拙,而又“拙中见秀”、“拙中见雅”。其代表作为《送陈子龄会试诗卷》(见图7-22),其运笔速度较慢,比较注意点画得失,以沉着的笔触从容书写,形成一种古拙典雅的风格,巧中寓拙,婉绰而疏逸,具有一种沉静的风神。
图7-22 明 《送陈子龄会试诗卷》(王宠)
30.《姨母帖》
《姨母帖》为《万岁通天帖》第一帖。此帖(见图2-3)属于王氏“古质”的书风,是王羲之早年的书迹。虽是行书,但笔势并不连贯,运笔颇为迟缓,笔画厚实,隶意浓厚,结体和章法也平淡朴实,虽偶有妍美之字,但质朴古秀的气息迎面而来。从王羲之的书法技法上分析,《姨母帖》的行书还很有浓厚的隶书笔意,而《兰亭集序》帖已经是很纯正的楷体行书,这些作草如真、含隶不露的书法风格是由隶书到楷书的最后转变。王羲之在行草形态的荒率朴实、章法气韵流畅自然的特点,以及所造成的韵律感和动荡感的效果,恰好表现了晋人表面风流儒雅、潇洒飘逸,内心却充满忧患意识,哀怨不平的心理与情绪,这种和谐在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31.《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见附图1)是用行书写成的稿本,还有基础涂改痕迹,写得极其自然潇洒,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其书法骨格清秀,风神盖世,点画遒美,行气流畅;章法布白,浑然一体,为王羲之书法独特的结构。全篇二十个“之”字,七个“不”字,各具特点而不雷同,它集中地体现了王羲之所创造的书法新貌,并代表他最高的书法造诣,也是他自己认为的得意之作。这种偶然冲动的创作灵感背后,正是王羲之那种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晋人风度,及其高超的艺术水平。北宋黄庭坚跋云:“《兰亭序草》,王右军平生最得意书也。反复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
32.《鸭头丸帖》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鸭头丸帖》为王献之的绢本行草书,共有两行,文曰:“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此帖(见图2-5)笔画圆曲而奔张,寓刚于柔,用笔劲利灵动,开拓跌宕,结字攲侧遒婉,笔势连贯流畅,中锋、侧锋、逆锋、藏锋并用,短短十五字,堪称情驰神纵,流美逸秀,无一点尘俗之气。明末清初的吴其贞《书画记》称此帖书法雅正,雄秀惊人,得天然妙趣,为无上神品也。王肯堂则在帖后跋曰:“天下法书第一!”
33.《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是颜真卿的代表作之一,且出处有当时的政治历史背景,该文稿是为了追叙颜杲卿父子在安禄山叛逃时,坚决抵抗,其子颜季明即颜真卿的堂侄,为效忠王室,惨遭杀戮,故颜真卿悲愤交加,挥笔一气呵成《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见附图3)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是颜真卿为祭其侄颜季明而作的行草书,故又称《祭侄季明文稿》。此帖本是稿本,其中删改涂抹,正可见其为文构思,始末情怀起伏,胸臆了无掩饰,所以写得神采飞动,笔势雄奇,姿态横生,得自然之妙。所有的竭笔和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可见。通篇使用一管微秃之笔,以圆健笔法,有若流转之篆书,自首至尾,虽因墨枯再醮墨,墨色因停顿初始,黑灰浓枯,多所变化,然前后一气呵成,元鲜于枢评此帖为“天下第二行书”。
34.《黄州寒食诗帖》
苏轼的书法师从“二王”、颜真卿、柳公权等各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他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苏轼的字看似平实、朴素,但有一股汪洋浩荡的气息,就像他渊厚的学问一样,神龙变化不可测。他长于行书、楷书,笔法肉丰骨劲,跌宕自然,给人以“大海风涛之气”、“古槎怪石之形”的艺术美感。《黄州寒食诗帖》(见附图6)的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元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集序》、颜真卿《祭侄文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35.《松风阁诗帖》
《松风阁诗帖》(见图2-15)是黄庭坚七言诗作并行书,也是其一生中最负盛名的作品。黄庭坚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他又能词,兼擅行、草书。书法初以周越为师,后取法颜真卿及怀素,其风神洒荡,长波大撇,提顿起伏,一波三折,意蕴十足,不减遒逸《兰亭集序》,直逼颜氏《祭侄文稿》,堪称行书之精品。他强调读书查据,以故为新,“无一字无来处”和“脱胎换骨,点铁成金”之论。
36.《蜀素帖》
“蜀素”指的是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在四川东方所织造的名贵绢。卷上的乌丝栏也是织出来的,可见是专供书写用的。此卷相传为邵氏所藏,欲请名家留下墨宝,以遗子孙,可是传了祖孙三代,竟无人敢写。因为丝绸织品的纹罗粗糙,滞涩难写,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问津。《蜀素帖》经宋代湖州(浙江吴兴)郡守林希收藏二十年后,一直到北宋元祐三年八月,米芾应林希邀请,结伴游览太湖近郊的苕溪,林希取出珍藏的蜀素卷,请米芾书写,米芾才胆过人,当仁不让,一口气写了自作的八首诗(见图7-23)。卷中数诗均是当时记游或送行之作。其书风潇洒奔放,又严于法度,笔法以侧险取势,纵横奇倔,字体开张,笔法瘦劲,自成风格。米芾自称自己的作品是“集古字”,对古代大师的用笔法、章法及气韵都有深刻的领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米芾学书在传统上下了很大工夫。
图7-23 《蜀素帖》局部 米芾
37.《平复帖》
《平复帖》(见图7-24)是西晋文学家陆机写给朋友们的一封信牍,书体近似于章草,但与皇象的章草不同,反映了由隶草向今草的过渡,这件东晋以前存世的名人墨迹,在当时不过是一封普通的信札,简单的程度好像一般的便条,但是写的却是那样精深奇绝,一个个的字都像是有个性的人物,虽然是初草书体,但不同与潦草乱涂,而是跳着富有旋律、光彩照人的舞姿。
图7-24 西晋 《平复帖》(陆机)
38.《草书帖》
张芝从民间和杜度、崔瑗、崔实那里汲取草书艺术精华,独创“一笔书”,亦即所谓“大草”(见图7-25),使草书得以从章草的窠臼中脱身而出,从此使中国书法进入了一个无拘无束、汪洋恣肆的阔大空间,从而使书家的艺术个性得到彻底的解放。张芝所创的“一笔书”,“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如行云流水,拔茅连茹,上下牵连,或借上字之下而为下字之上,奇形离合,数意兼包”。这是张怀瓘在《书断》中对一笔书的精辟概括,同时高度评价张芝的草书“劲骨丰肌,德冠诸贤之首”,从而成为“草书之首”。
图7-25 东汉 《草书帖》(张芝)
39.《十七帖》
此帖是王羲之的草书代表作,因卷首帖有十七日,故名《十七帖》。在帖中(见图7-26),以圆笔藏锋为主,起笔与收笔,钩、挑、波、撇都不露锋芒,由横转竖也多为圆转的笔法,结体匀整安稳,显现气定神闲、不疾不徐的情态,堪称草书中的杰作。
40.《古诗四帖》
狂草比今草书写更加简便快速,多有驰骋不羁、一气呵成之势,所以被称之为“一笔书”。狂草体势连绵不绝,笔意有的潇洒飘逸,有的奔腾放纵,宛如气势磅礴的写意画。据说狂草是唐代张旭创造的,说他酒后大醉,信笔挥毫,故名“狂草”。张旭的狂草《古诗四帖》(见附图4)左驰右骛,千变万化,极诡异变幻之能事。韩玉涛先生认为可将其归纳为三个特点:其一为“狂”,写起来一气呵成,始终一贯,保持一种气势,满眼是“意”;其二为“奇怪”、“变态”,如“游云千万朵”,变幻莫测,下笔结体都不易捉摸;其三为“可畏”,“可畏”是摒弃妍美、纤弱的病态,而产生一种岩石压顶之感。
41.《自叙贴》
怀素曾受张旭和颜真卿的影响,他的书法热情奔放、豪迈恣肆,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自叙帖》(见附图5)通篇以细瘦坚挺之笔书之,用笔迅疾利索,章法婀娜起伏,字与字之间的大小、斜正、疏密对比强烈,穿插错落,动感十足。从舒缓飘逸到活泼飞动再到得意忘形,似有充沛的感情变化贯穿期间。以他的字与张旭的字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笔画偏肥而前者偏瘦,所以,怀素在《自叙帖》中有“奔蛇走虺势八座”、“寒猿饮水撼枯藤”的诗句,以“奔蛇”和“枯藤”作比,甚为贴切。
图7-26 东晋 《十七帖》(王羲之)
42.《草书册页》
自明末以来,董其昌的书法被认为是“二王”嫡派,多受推崇。他兼工楷、行、草书,形成生拙秀雅的书法风格,书法以古淡率真、平和疏正为主要特征,可概括为“淡”与“秀”二字(见图7-27)。明末何三畏称董其昌的书法:天真烂漫,结构森然,往往有书不尽笔,笔不尽意者,龙蛇云物,飞动腕指间,此书家最上乘也。可谓评之中肯,得其三昧。
图7-27 明 《草书册页》(董其昌)
43.《七律诗轴》
徐渭的书法,面貌奇异,用笔大胆,传世作品主要以行草书为代表。《七律诗轴》(见图7-28)为徐渭的草书代表作品,作品长达两米的超大幅立轴,尽情展示徐渭放浪开张的书风。笔意纵逸奔腾、飞扬跋扈,笔锋或破或聚、或出或滞、或抹或顿,极尽变化之能事。结体也多横撑之态,不时地用重笔拖长以产生纵势对比,垂笔多做虎尾节状,随手生姿。用墨就如写意绘画,燥润兼施、浓枯相宜、淋漓洒落。章法茂密至极,不仅字与字间穿插不留余地,行与行之间也几乎无法分辨,是人看起来犹如漫天花雨,应接不暇。此等笔法、墨法、字法、章法构成了丰富的视觉印象,摄人心魄。
44.《自作五律》
王铎的书法成就主要是行草书。尺幅都比较大,起笔时喜欢用浓墨,线条雄健有力,章法奔放恣肆而又安排奇巧。同时对章法、结构的处理表现出第一流的艺术自觉意识。《自作五律》(见图7-29)长度在两米左右,行草大轴的风采得以一览无余。书法用笔畅涩相辅相成,爽利与浑厚融为一体,凝练中寓韧健,酣畅中显沉着;以圆转贯气,以折锋取势,笔力厚实而淋漓,于连绵不绝中表现出撼人心魂的雄壮力量。章法上以茂密取胜,大小疏密,一任自然。
图7-28 明 《七律诗轴》(徐渭)
图7-29 明 《自作五律》(王铎)
45.《兰题杂存长卷》
该作品(见图7-30)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水平,用笔追求起落无痕迹,折笔相对减少,结字求简,行笔速度更快些,字距安排也力求变化。可以说,白蕉在“二王”的基础上还运用了一些现代的用笔技巧。从而避免了他的作品一味崇古的嫌疑。总体风格十分统一,潇洒流落,气息萧散,其墨韵、墨变之妙,令人叹为观止。
图7-30 现代 《兰题杂存长卷》(白蕉)
【知识链接】
关于经典名“书”
经典名“书”指的是典范的名作。中国历朝历代均有不同书体的著名书法作品及著名书家。如“二王”的遒媚、颜体的大气、苏东坡的天然、王铎的跌宕、金农的古拙、弘一的恬淡,各种风格流派千姿百态,为后来的学书者树立了权威性的学习典范。
【思考与练习】
1.学习理解各时代各书体代表作品的书法内涵。
2.同一种书体在古今不同书家的表现中会有什么不同的审美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