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社会不赞许行为的心理学研究框架

社会不赞许行为的心理学研究框架

时间:2023-03-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本书将运用内隐社会认知的方法探讨人们常见的社会不赞许行为的社会认知规律,揭示社会不赞许行为持有者对社会不赞许行为的持有原因,寻找减少社会不赞许行为发生频率的途径,增强研究的社会实践意义。结合社会不赞许行为的问卷指标,探讨内隐态度、外显态度与社会不赞许行为之间的关系,比较两类行为持有者的社会认知特点,寻找减少社会不赞许行为的途径。
社会不赞许行为的心理学研究框架_态度与行为:社会不赞许行为的心理机制

本书将运用内隐社会认知的方法探讨人们常见的社会不赞许行为的社会认知规律,揭示社会不赞许行为持有者对社会不赞许行为的持有原因,寻找减少社会不赞许行为发生频率的途径,增强研究的社会实践意义。本书探讨矛盾态度的外显和内隐层面的特点,矛盾态度的内隐层面与外显层面的关系,内隐矛盾态度和外显矛盾态度对信息加工过程的影响,以期进一步揭示社会不赞许行为态度的特性,为人们认识矛盾态度这一心理现象提供理论依据。从内隐社会认知的角度对矛盾态度进行理论探讨,也将有助于完善矛盾态度的研究范式。

本书从内隐社会认知的视角对双重态度模型进行了检验,并对矛盾态度特性进行了研究,有助于丰富社会心理学关于态度与行为关系的理论,并进一步拓展态度理论研究的应用范围。

一、社会不赞许行为研究的主要目标

(1)以吸毒和吸烟人群为基础,通过一系列社会认知实验,探讨两类社会不赞许行为持有者对不同行为的内隐和外显态度的差异,揭示社会不赞许行为持有者对社会不赞许行为的社会认知特点。

(2)结合社会不赞许行为的问卷指标,探讨内隐态度、外显态度与社会不赞许行为之间的关系,比较两类行为持有者的社会认知特点,寻找减少社会不赞许行为的途径。

(3)通过对社会不赞许行为的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关系的分析,探讨双重态度对社会不赞许行为的影响,以揭示在社会不赞许行为方面态度与行为的关系,为行为的干预提供理论基础。

(4)具体探讨认知方式(自尊和归因)对社会不赞许行为的预测作用,考察情绪唤醒、认知方式和行为模式三者间的内在联系,揭示社会不赞许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对于调节和控制社会不赞许行为的现实意义。

(5)运用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对矛盾态度的内隐层面进行探讨,通过对矛盾态度客体与积极和消极态度客体的比较,揭示矛盾态度的自动化内隐评价特点。

(6)以容易引发矛盾态度的不健康饮食行为习惯为研究对象,深人探讨内隐矛盾态度和外显矛盾态度的关系,为矛盾态度的内隐和外显分离论提供研究证据。

(7)探讨内隐矛盾态度和外显矛盾态度对个体信息加工的影响,揭示矛盾态度的强度、加工方式和学习材料对信息加工过程的影响。

(8)结合内隐态度、外显态度与社会不赞许行为之间的关系的探讨,以及内隐矛盾态度和外显矛盾态度对信息加工影响方式的比较,尝试检验双重态度与行为关系的三种理论模型。

(9)运用实验室启动技术,考察其对内隐和外显亲社会行为态度结构的影响,探讨影响不同态度成分的相关因素,为态度的改变和社会行为塑造寻找新的方法和路径。

二、社会不赞许行为研究的理论假设

(1)社会不赞许行为持有者对该类社会行为的内隐态度IAT效应显1,不同类型被试的社会认知特点存在显1的差异。

(2)两类社会不赞许行为持有者对两类社会不赞许行为的社会认知过程存在显1差异。

(3)社会不赞许行为的内隐态度、外显态度均与不同类型的社会行为存在一定的关系,可以部分验证态度与行为的理论模型。

(4)社会不赞许行为的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存在分离现象,外显态度可以预测个体的行为意向。

(5)个体的内隐攻击性和外显攻击性存在分离现象,自尊能够预测攻击行为,情绪与攻击性存在正相关。

(6)个体对矛盾态度客体与非矛盾态度客体(积极态度客体和消极态度客体)相比,存在相同强度的、无意识、自动化的积极和消极性评价。

(7)内隐矛盾态度和外显矛盾态度之间相关不显1,两者为矛盾态度的不同层面,具有实验分离效应。

(8)内隐和外显两种矛盾态度均会引发被试对与态度客体有关的信息进行精细加工,内隐矛盾态度和外显矛盾态度对信息加工过程的影响方式存在差异。

(9)无意识的启动会对亲社会行为的内隐态度产生影响,对行为的外显态度不产生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