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作品赏析
形态重叠构成。是两个形态不同的视觉元素相叠构筑的结果,其形态重叠可以是同质、异质相叠,夸张、对比相叠;也可以整体与整体相叠,整体与局部相叠。相叠的画面图形既反映一定的空间,保持画面的平面性与叙事性,同时包含着认识与联想的双重意义,其创作意图通过形态的重新组合排列,形成新的空间容量和思维延续。
在摄影创作中,可以运用虚(模糊)实(清晰)对比的方法来强化主要物体,弱化次要物体,使画面轻重分明、主体突出。照片中的内容是“实”的东西,由此而引出来的想象可以称之为“虚”。有些作品并不是面面俱到,什么都表露得清清楚楚,而是虚中有实,故意留出一条虚路,好让观众进入另一“妙境”。所谓“景愈藏境界愈大,景愈露境界愈小”。可见,称得起艺术品的佳作,除了作品本身的艺术成就外,还要有欣赏者想象力的补充,使之更加完美。
在表现画面时,可以有意识地运用一些环境元素,如反光、倒影、框架等,运用这些特殊的元素可以给画面带来特殊的视觉冲击感。比如这幅作品中的倒影既能展现一个独特的视角,又能给画面似真似假的视觉感受。
渐变构成形式(把基本形体按大小、方向、虚实、色彩等关系进行渐次变化排列的构成形式)。骨骼与基本形具有渐次变化性质的构成形式,称为渐变构成。这幅作品作者把拍好的视觉元素导入PS软件进行后期处理,创作出一种虚幻的视觉效果。
该作品属于特异构成表现手法。特异构成是平面艺术设计中一种很常用的手法,是指在画面中有意打破构成元素中的秩序关系,使得个别元素凸显出来而形成画面的视觉重点,并以此打破画面的单调和规律性。采用特异构成的设计手法,容易产生新奇的、生动活泼的画面效果,同时刺激视觉而引起人们的心理活动变化。
趣味是从主体出发的,是主体情趣关注的方面。因此说,趣味是有个性的。在摄影构图中,建立趣味中心的必要,一是在于引导观众的审美注意力,二是给作品增强艺术意味。趣味中心有主旨的意义,视觉重点有“点睛”的作用,两者在构图中是不可缺的。
一般说来,客观世界的空间展现有两种形式。一是线条透视现象,一是大气透视现象。与视轴平行的线条,向远处延伸时,相互距离缩短,延伸得越远越向一起集中,当到达地平线时即集中于一点。该作品就是线条透视的一个典型代表。线条透视除有表现空间深度的功能之外,在画面构图中还有多种作用,如透视线条的聚集有引导视线建立视觉中心的作用,也是建立画面秩序的一种方法。
摄影构图常用的三分法(又称井字形分割法)就是黄金分割的具体演变。把长方形画面的长、宽各分成三等份,整个画面呈“井”字形分割,井字形分割的交叉点便是画面主体(视觉中心)的最佳位置,这几个交叉点位置是最容易诱导观者视觉兴趣的地方。
画面中的所有元素最终都可以被看成是点、线、面,它们把整个图片分割成若干个大小不同的面积,这种分割使图片的视觉中心和读者的视觉感受发生变化,从而产生了构图的意义。而画面中的形、色、光则从另一方面诠释了画面的构图,使图片不拘一格。点、线、面是一切视觉艺术的构成要素。在摄影画面中它的形态、结构,不仅体现了摄影艺术的表现形式,同时也展示了摄影家的艺术修养和技术水平。因此,在摄影画面构图时,处理好点、线、面的形态、结构和关系,是很重要的。一幅摄影艺术作品其表现形式是否完美,是否具有艺术感染力,主要在于构成摄影画面的点、线、面的表现方法上。我的做法是“三要”,即“要突出点、要强调线、要留有面”。只有点线面有机结合、张弛有度、恰到好处,才能体现出摄影画面的形式美。以上这两幅作品就是点、线、面视觉元素组合的典型代表。
轮廓形式是对象外部形象的特征,是人们区别这一物体与那一物体的基础。在一幅画面里,轮廓形式就是对象与背景、这一物体与那一物体的分界线,是物体的外边界。注意轮廓形式的表现要悦目、要美。当然,这是在一定的创作意图、一定的主题、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做到你认为最美的形式,以最大的可能给予它最美的展现。
前景画面构图。前景一般是指在主体前方,最靠近镜头的景物。前景作为画面的构成成分,在画面中没有固定的样式或位置。它可以根据内容和构图的需要,以任何形式处在画面前缘的四边、四角上,可以是框形,也可以遍布画面。可以是实像,也可以是虚像。它能形成多景次,有助于表现空间;能帮助平衡画面,并有装饰效果,有美化环境的作用。前景是摄影构图中的一个深受摄影者喜爱的画面成分,其原因就在于它能最方便地改善摄影构图,或者说是创新结构的手段。
重复构成形式。一个基本单形为主体,在基本格式内重复排列,排列时可方向、位置变化,具有很强的形式美感。这种形象的重复出现可以强化视觉印象,进而强化主题的表达,增强画面的秩序美感。这种画面的处理手法也是和我们的生活经验一脉相承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为了表示某一件事情的重要性,往往要强调两次、三次,甚至更多次,这样就可以让人对此事引起足够的重视。
密集构成,是指比较自由性的构成形式,基本形的密集,须有一定的数量、方向的移动变化,常带有从集中到消失的渐移现象。此外,为了加强密集构成的视觉效果,也可以使基本形之间产生复叠、重叠和透叠等变化,以加强构成中基本形的空间感。
集中与呼应是两种组织摄影画面中造型元素的重要形式手段,是使画面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体的基本保证。呼应是指画面中的主体与陪体之间在视觉上或心理上形成一定的联系,使画面显得均衡,并使主体突出。在画面的结构元素变化中,存在着众多的呼应关系,如景物的疏密、色彩的浓淡、线条的曲直粗细,都是在相互的呼应中才有变化的。
线的形态有直线和曲线两种,设计线构成,关键在于把握线形态的性格表现。以长短、粗细、疏密、方向、肌理、形状、线形组合的不同来创造线的形象,表现不同线的个性,反映不同的心理效应。
影调在构图中的作用除上述的表形、表意与烘托气氛之外,还有组织视觉重点突出主体的作用、均衡画面的作用和表现空间的作用。影调对画面的均衡作用,就是影调在画面中的分布关系,它特别表现在暗影调的分布上,该作品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强调利用影子这一特殊元素加以变化处理,使其影子效应在某种程度上揭示所表达的图形主题。在画面设计中突出影子元素,或在影子形态上、形影关系上有意运用变异手法,可以把同质投影或异质投影的不同角度、不同维度空间和不同事物巧妙地组接,达到心理和视觉的统一。
地平线是指地面或水面与天空的交界线,也称天际线。在户外摄影时,地平线在画面结构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它把画面非常明确地分割成了两个部分,强烈地影响着作品的视觉表达。按照“三分法”法则安排地平线的位置时,是上三分还是下三分,取决于图片的用途、摄影师的喜好以及拍摄时天空景观的状况。
节奏在造型形式中的表现是丰富多彩的。在明暗变化间,在线条结构间,在色彩配置间,在物体排列间,点、线、面的组合间都能产生节奏与韵律。例如,线条的结构,从短到长的非顺序的排列,长短的不间断的变化,或是线的不同间隔的排列,线的不同粗细顺序的重复排列都可给人以节奏感。明暗的交错、间隔,形状的大小等都能形成明显的节奏,都能增强画面的活力。
动静对比,是指利用构图元素之间的动静关系达到突出主体的目的,静中的动,或动中的静,都可以形成对比关系。静的一定要实,方可更显动。这幅光摄影作品中的树干相对静止不动,树叶随风摇曳使画面灵动起来了。
影调的明暗倾向,指的是画面的整体效果。大家都知道,在摄影实践中,影调除造型、显现形象之外,还有烘托气氛、表达情感的作用,如白有轻松、素雅、活泼、坦荡、显露、透明的感觉。该作品是大量运用白和灰色影调,只有很少部分的暗影调构成的画面,给人轻松、明快、纯洁的感觉。
在客观世界中,物体的“质”就是指构成物体的材料的性质,又称“质地”。不同的物体可能是由不同的材料构成的,因此,就表现出各不相同的物质属性 。质感表现得好坏,对一幅作品有重要的影响,会直接影响作品的感染力。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它们最明显的视觉特征,都是由物体的表面结构表现出来的。不同的物体,表面结构、表面亮度、色彩、肌理不同。
点细小、简单的形象,点的大小、数量、空间及排列的形式方向使构成作品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可形成活跃、轻巧等不同表现效果。把点以大小不同的形式,既密集又分散地进行有目的的排列,产生点的面化感觉。将大小一致的点按一定的方向进行有规律的排列,给人的视觉留下一种由点的移动而产生线化的感觉,不同大小、疏密的混合排列,使之成为一种散点式的构成形式。
陪体是与主体有紧密联系的对象,是画面中陪衬主体的景物或人物,是帮助主体揭示内容的成分,在构图中有均衡画面、美化画面和渲染气氛的作用。该作品主体为郁金香花,陪体是背景中用石块垒起的墙,在画面中作为陪体的对象,处在与主体相应的次要位置上,与主体相呼应,但又不分散观众的注意力。陪体的处理,一定要注意不能喧宾夺主,陪体随主体的变化而变化。陪体处理得好坏,会影响到主题思想的表达和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发射构成形式。一点或多点为中心,呈向周围发射、扩散等视觉效果,具有较强的动感及节奏感。格线和基本形呈发射状的构成形式,称为发射构成。自然界盛开的花朵就属于发射的形状。以上这两幅摄影作品是典型的发射构成作品。
基础三分法构图,就是将画面的上下左右各用两条线将其等分为“井”字形,叫做黄金分割线的构图,它最符合人的视线心理习惯,也是美术、工艺的基础学。有些照相机的取景器中就有这样的分割线,以方便这种基本构图的摄影,这就是通常符合大众标准的构图形式(比如一般风光片的水面位、天空位、太阳、树木等都处在这条线和交点上),在建筑摄影中一般都可将楼房、地面、天空、色块、线条和光影等处于这些位置上来表现,比较符合人的标准视线。
对称式构图(包括中心式构图)。对称式构图画面一般是集中来表现相对稳定、平衡,内容相互呼应。但有时也会显得缺少生气,过于稳定而不灵动。它是以轴线为中心展开画面,是一种既等量又等形的组合形式。这种构图形式很容易传达出一种稳重端庄的美感。在建筑摄影中表现群体、独体或局部时,画面处理得好有时会使平稳对称的主题画面反而变成非常特殊、非常亮丽和非常正气。
压缩式构图(包括重叠性构图)。压缩式构图一般采用长焦镜头拍摄才能出现其效果,是表现密集、压缩、重叠和连续性方面的手段,来突出主体的表现手法。也会使画面产生紧张、激动的强烈气氛。
典线式构图。典线式构图是有弧线和角线性构图,常常用于表现音符、旋律、海浪、园林、光波等主体的画面,是体育和舞蹈摄影常用的构图手法。典线式构图富有连续性和节奏感,在建筑摄影中表现起伏、升降、浪漫和具有凝固的音乐感和优美的旋律效果。
对角式(线)和对比式构图。对角式构图与斜线式构图比较相似,通过对角线方向、长短的会聚趋势,吸引人的视线。对比式构图是常用的经典构图方式,对比式构图利用画面内的形体、大小、高低、明暗影调和色彩等进行对比,从而夸张表现画面某些含义,达到突出主体的对应和呼应效果。
交叉线构图(包括会聚式构图)。是一种活泼、放射、扩张、舒展的构图形式,具有强烈的力度和运动感。能充分利用画面空间将景物呈现出交叉结构,也可通过交叉视线将主体会聚引向交叉中心。交叉线也可以是延伸到画面处,使人的视线随着交叉线方向产生会聚戓神奇的联想,产生吸引力或不安定的感觉。
斜线式构图。斜线式构图分为两种:一种是立式斜线对角构图,一种是平式斜线构图。这也是最常用的构图方式之一。斜线式构图非常适合表现流动、倾斜、动荡、失衡等画面,将画面内容从静态转变为动态,还可以引导出要表现的主体。在某些建筑和某些角度拍摄的表现中,很有透视深度和超现代的气派。
水平、垂直平衡式构图。水平式构图在正常曝光情况下适合于表现具有平静、平衡场景的画面,如建筑的广场、厂房、大楼,风光的草原、宁静的湖水,会给人以平静、舒适、稳定和大方的感受。垂直式构图是一种等量不等形的组合形式,水平或垂直式要求画面的影像、线条、重心和谐不失调。如果改变画面影调,内容安排得巧妙,会给人以另一种美妙的视觉感受。
变化式构图(也称破格式构图),是一种相对自由活泼和有情趣的构图形式。变化式构图没有什么严格的界线,在创作中具有宽松的自由度,为了给人以思考和遐想的空间,在不同的角度寻找构图的变化。以最简单或最复杂的方式,将主体或陪体安排在画面的某一位置、某一方向。但应当注意根据主题特色,在变化中既要顾及全局,又要避免纷杂和凌乱,在变化中变化式带来视觉的冲击,从而达到特殊的效果。这也是笔者在建筑摄影创作中多用的构图(写意)手法,这种创作构图手法在某种程度上成功率是比较低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